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今日龙泉

一所两院 引千年窑火入国际熔炉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02 09:18:23 点击数:

特约摄影师 张有钢

龙泉青瓷研究所、中国美院龙泉研究院、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一所两院”,正将中国千年窑火引入国际创新熔炉。

“当我用陶瓷创作一件作品,它便近乎永恒——尽管人们说,没有什么真正永恒。凝视那些龙泉青瓷的碎片,它们比制造者更久地对抗着时间。我想,当年制作这些青瓷的匠人,不过是为百姓烧制吃饭的碗盏。只是这些碗盏,美得惊心动魄……”

7 月下旬的一天,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二楼的一处地面上,放置着许多由龙泉青瓷碎片拼接而成的多种文字,有的甚至是想象出来的,泰国艺术家Pim Sudhikam正在精心创作她的一幅艺术作品《故障》。灵感来自电影《黑客帝国》的场景,它显示了虚拟现实背后的代码被泄露时出现的系统故障。这件作品质疑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们所见的事物是否真实存在?

“就陶瓷创作环境而言,龙泉提供了完备的支持体系:材料商铺、模具师傅、掌握各类工艺的匠人。更难得的是,这里保留着活跃的传统龙窑,陶艺家可实地观摩装窑烧造的完整流程,这为创作提供了珍贵的学习契机。”Pim Sudhikam感慨地说。

8月2日,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举办“残迹与青瓷”——Pim Sudhikam的驻场创作成果交流活动开幕仪式,甄选了她在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创作的17件/套优秀陶艺作品。

像这样的场景,是龙泉“一所两院”平台国际范儿的日常图景——

7月5日,“共生”——来自南美洲厄瓜多尔的两位艺术家Tomás Carpio与Alegría Mateljan的联合作品展览在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顺利开幕,22件/套优秀陶瓷艺术作品,讲述了他们如何以龙泉青瓷为载体,展现东西方艺术理念的碰撞与融合。

7月15日至7月30日,“2025年国际高校陶瓷交流创作研学活动”在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圆满举办,进一步推动了龙泉青瓷在国际语境中的交流与合作。

龙泉以“一所两院”为核心载体,构建起“校地协同、产研融合、国际联动”创新生态,聚焦打造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的剑瓷特色平台。通过整合高校学科资源、政府政策支持与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剑瓷产业实现科技化、标准化、国际化转型与非遗活态传承深度融合,形成“平台支撑-要素集聚-价值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校地协同创新。充分调动高校、行业资源优势,当地建立“高校主导+政府支持+市场化运营”模式,创新性地以实体化形式运作两所研究院和青瓷研究所,打通政产学研用,全方位促进剑瓷行业传承创新发展。

科技赋能升级。建成含26套数据、835项参数的黑胎青瓷数据库,研发2项产业化技术,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承担龙泉青瓷省地协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1项,推动手工生产向智能制造转型。

国际化育人才。构建“引育用”链条,多国陶艺家驻场,开设跨国工作营;设人才驿站引80个团队创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组织职校研学。10余国艺术家携作品海外展,国际合作产品待外销。

建设标准化体系。建立三大标准,研发30余种泥料配方降本10%,创建青釉色体系及彩釉数据库,制定雕塑人才方案。依托数字化项目,构建全产业标准。

文化传承转化。举办一系列成果展,构建“学术—设计—应用”路径,推动龙泉青瓷向高端文创升级,形成良性循环。

“‘一所两院’既是牵引器,又是助推器,既推动科技攻关技术创新,又牵引国际交流人才培育。下一步,我们还将在市场调研和产品设计等方面发挥‘一所两院’的独特作用,使其在青瓷出海、材料研究、产品创新等方面发挥强大助力,为龙泉青瓷开辟一条资源汇聚资讯、资讯撬动资金的新时期市场拓展路径,全面激活‘一所两院’推动龙泉青瓷产业发展的共富密码。”龙泉青瓷宝剑产业局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表示。

【调研札记】

窑火新燃龙泉“一所两院”构成的平台,已超越传统技艺传承的范畴,催化出一场跨越洲际的陶瓷文明对话。此处,AR技术重现釉色窑变的奥秘;国外艺术家驻地创作的作品被纳入异国博物馆收藏;安第斯编织纹样与梅子青釉融合的创新系列,登陆米兰设计周主展区……从传统龙窑到数字窑变,从地方非遗到世界语言,宁静祥和、从容不迫的小城龙泉正在用新时期的青瓷故事展现: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将火种封入壁龛,而是点燃更多火炬。

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