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今日龙泉

毛大有:“农机达人”犁出乡村致富路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02 09:16:13 点击数:

“种植大户只要购买农机设备,大多数都会选择这里。”今年39岁的毛大有是八都镇人,龙泉市远近闻名的“农机达人”。

谁能想到,10年前的他曾在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如今,他安居一隅,默默地实施着自己的农机创业计划。

辞职返乡农机逐梦

2007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毛大有顺利进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旗下的一家实验室工作,凭借对机械的浓厚兴趣和主动钻研精神,短短几年便积累了丰富经验。

仅过了7年,这个不满30岁的年轻人嗅到家乡农业机械化升级的机遇,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辞去稳定的实验室工作,回乡创业。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这些年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今后这方面的发展空间肯定是弹性的。”毛大有用自己的工作经验,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想法很快付诸于实践。2015年,毛大有压上100多万元身家,在八都集镇开了一家农机小店,主要售卖割草机、微耕机等小型农机设备及部分小型园林机械。

“刚开始根本摸不准市场需求,就大量进货。”毛大有指着仓库角落积灰的配件无奈苦笑,“农机产品更新换代快,50多万元的配件至今还砸在手里,成了废铜烂铁。”当时八都镇已有几家农机店,市区竞争更为激烈,初出茅庐的他凭着一腔热血硬撑,却在市场需求的迷雾中迷失了方向。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毛大有发现有农户对着老旧农机叹气:“机器坏了没处修,配件找不着。”他敏锐地抓住商机——别人只卖机器,他就做“产品+服务”。他跑遍各大农机厂家搜集配件,将小店变成“农机医院”,提供24小时随叫随到的服务。“有次早晨五六点,农户的旋耕机卡在田里,我带上工具就冲去了。”泥泞中检修的身影,成了他敲开农户信任之门的钥匙。

“农业神器”助力市场

2020年1月,全国暨浙江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在竹垟畲族乡举行,毛大有获得一个展示农业机械的机会。他从永康、临海等地的厂家借来两台大型旋耕机和十余台进口设备,一摆出便受到农民朋友的热烈追捧。

农民有兴趣,但推开新市场大门并非易事。首次推广插秧机时,农户们围着机器直摇头:“这秧插得歪歪扭扭,还不如我手工插得齐。”毛大有深入排查,发现是旋耕机没有后挂平田器,有水坑就会导致秧插下去浮秧。他连夜联系厂家,带着星月神的技术人员在田里“泡”了几天,终于解决问题。

为他的创业迎来重大转机,还是2020年4月的一场农业机械推广现场会,得知有42位种粮大户参加,毛大有认为这是一个推广的好机会,亲自坐上履带拖拉机教农户旋耕。后来,有个农户用了旋耕机后,仅用2天就完成了原本需要7天才能耕完的田,他兴奋地打电话给毛大有:“这机器神了,今年我能多包200亩地!”

首个订单带来连锁反应,农户们开始认他了,此后大型农机订单如雪片般飞来,2020年销售额达到800余万元,同比增长300%。随着生意局面的打开,他的农机小店也升级为农机公司。

“就要这款了,我先付定金,等飞手证考出就来取货。”近日,龙泉市地阳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金发专程从石达石街道开车到毛大有的龙泉市广阔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定下了一台最新款的植保无人机。

这两年,毛大有又将目光瞄准植保无人机市场,但农户们顾虑重重,既怕机器损坏赔不起,又怕撒药不均匀毁了庄稼,更怕售后服务跟不上。“市场上无人机牌子多,性能参差不齐。”毛大有说,一旦无人机飞出去找不回来或坠毁在稻田里,农户半年收成可能就没了。

为找到可靠品牌,毛大有跑了三省五市,最终选定有品质保障的大疆无人机。他的“24小时响应+培训”售后服务体系更是让农户吃下“定心丸”,2024年,毛大有团队组织了7场培训,80多人考取飞手证。今年,他基本一个月举行一场培训,目前已出售无人机50多台。

让乡亲们少弯一次腰、多赚一分钱

近年来,水稻育秧、油菜收割、农药喷洒、蔬菜传送等新农机在龙泉田间地头频繁亮相,越来越多的农户认可并接受这些“新玩意儿”,主动找毛大有了解、购买新农机。

由于率先在丽水推广无人驾驶插秧机、智能烘干设备等“黑科技”,毛大有迅速成长为龙泉最大的农机销售商之一。2024年,他的销售额突破1700万元,服务覆盖龙泉及周边县。

“现在农业政策好,农户拿着旧机器报废更新能获得补贴,大大降低了购机成本,连进口农机都抢着要。”毛大有说,在农业“两新”政策的推动下,仅2024年,他就多卖出40多台插秧机和收割机,销售额超300多万元。

在农业“双强”行动和农业“两重”“两新”政策的助力下,毛大有仓库里的设备从“微耕机+打谷机”升级为旋耕机、收割机、烘干机的“全套阵容”。作为龙泉市浙农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他将服务辐射多个乡镇,为3000余户农户节约成本约120万元,增加服务性收入200万元,助力龙泉水稻耕种管收烘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5%。

“有人问我,为什么放着大城市里安稳工作不做,偏要回农村折腾?”毛大有指着窗外的稻田对记者说,“你看那片地,以前得两三个人忙活半个月,现在一台插秧机1天搞定。所以,这就是我的答案,能让乡亲们少弯一次腰、多赚一分钱,这事就值得干。”

记者 蒋加丽 胡春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