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今日龙泉

产业链上评人才 课堂搬进工厂里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02 09:05:17 点击数:

8月21日下午,我市举行“共享人才”服务企业“揭榜挂帅”仪式,中职校17名教师和一名外籍专家被聘任为首批“共享人才”,标志着龙泉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科人一体化发展上迈出创新一步。

技能是致富之钥,人才是兴业之本。

在奋力打造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品质龙泉新征程上,我市紧扣省委“人才强省”战略,以“人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为统领,深化产业人才“职技融通”改革,构建起“政策引领—产教融合—技能普惠”三维体系,推动技能人才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双向奔赴。

截至6月,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突破5.4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3.4%。技能人才总量较五年前增长超过50%,“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人才生态圈”已然成型,有技能有收入、涨技能涨收入、高技能高收入成为现实。

政策破冰

产业链上评人才

“我干了十多年技术,以前总觉得评高级职称没指望。现在主要看能力,我凭着多年经验和技术成果,真的评上了!”在浙江新劲空调企业的实验车间,高级工程师彭友礼脸上写满自豪。

在龙泉,已有三十余位像他这样凭借技术成果而非学历证书获得高级职称的技能人才,成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2022年,丽水市汽车零部件工程技术人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简称市汽车零部件中评委)落地我市,实现了汽车零部件及热管理产业中级职称的自主评审,极大激发了技术人才的申报热情。

我市深刻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定位,直面山区县市普遍存在的“人才引不来、留不住、评不上”困境,以体制机制改革破题,创新推出“产业链上评人才”模式,将中评委直接建在产业集群一线,推动职称评审从“行政主导”向“产业主导”深刻转变,形成了“评审跟着产业走、标准围着需求转”的人才评价新体系。

龙泉市汽车零部件及热管理行业协会秘书长叶必文介绍,中评委设在产业园区,评审专家懂技术、识行情,提交的技术改进案例、专利成果等,他们一看就明白价值。

截至目前,我市汽配行业工程师数量从29人增至170人,高级职称从4人增至34人,正高级职称更是实现“零的突破”,诞生2名教授级高工。这一打破学历、论文桎梏,聚焦产业贡献和能力本位的评价模式,因其显著成效已被列为丽水市改革创新案例,在全大市范围内推广。

政策协同,不仅体现在职称评审上。针对青瓷、刀剑等传统经典产业长期存在的“大师技艺难量化、青年成长无标准”问题,我市主导开发了《陶瓷工艺品制作师国家职业标准》,首次将“师徒相传”的默会经验转化为清晰、可评价的职业技能等级体系,填补了国内该领域职业标准的空白。目前,已依据该标准开展技能等级认定490人。

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陈爱明对此深有感触:“这套标准为技艺传承设立了‘阶梯’,从学徒到省级大师,每一级需要掌握什么技能、达到什么水准都清清楚楚,年轻人成长有了‘路线图’,传统技艺传承发展有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改革不止于“评”,更关键的是“用”。为打通“评”与“用”的“最后一公里”,让技能价值在薪酬待遇上得到真实体现,我市创新发布《空调汽配行业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首创“技能等级+岗位绩效+创新激励”三维薪酬模型。该模型明确引导企业将技能等级与薪资基数、岗位价值与绩效奖金、技术攻关与专项激励强挂钩,构建“以技提薪、以贡献定回报”的市场化分配机制。

“《指引》为我们企业建立更科学的技能人才薪酬体系提供了精准‘导航’。”浙江三田汽车空调压缩机有限公司人事部负责人表示,实行新方案后,员工钻研技术、攻坚创新的积极性高涨,关键岗位人才流失率同比下降超40%。

数据显示,参与薪酬改革试点的12家企业,技能人才年均离职率下降42%,高级工年均收入突破10万元,真正实现了“高技能高收入”的良性循环。

产教共生

课堂搬进大师工坊与智能工厂

“一毕业就入职,薪资还超出了我的预期,现在的我干劲十足。”在浙江三田汽车空调压缩机有限公司新能源机加车间里,刚刚入职的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毕业生周煜杰,正神情专注地核对复杂精密的加工工艺参数。

作为第二届三田“订单班”的学员,周煜杰与同班20名同学在毕业当天就同步入职,实现了从校园到产业园的“无缝转身”。他们展现出的快速适应能力和扎实的岗位素养,赢得了企业和同事们的高度认可。

这一“入学即入企”的高效人才培养模式,并非个例,而是我市系统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的缩影。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龙泉创新设计并实施了“五岗递进式”现代学徒制——学生从基础认知岗、实训见习岗,逐步进阶至生产顶岗、专项技师岗,最终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企业技术骨干。

为支撑这一体系,我市整合政府、院校、企业三方资源,建成青瓷协同创新中心、汽车空调产业学院、蒋氏刀剑现代加工产业学院等5个产教融合共同体。企业累计投入先进实训设备总值超过2000万元,真正实现“把生产线变成教学线,把工厂车间作为实训课堂”。

这种深度融合模式,正持续向多领域拓展延伸。青瓷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国家级工艺大师徐朝兴团队,将非遗技艺转化为系统化课程;蒋氏刀剑产业学院引入3D打印与数控技术,推动传统锻制工艺迈向数字化;由企业出资设立的“汽车空调奖学金”已累计资助120名学生,其中85%留在龙泉本地就业,有效缓解了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

目前,“汽车空调智能制造”与“青瓷非遗”两大专业群已成功入选浙江省高水平专业群,3家企业获评丽水市产教融合型企业,从机制到实践全面夯实了产教协同的发展基础。

创新推出的“共享人才”政策,为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疏通了渠道,对深化产教融合具有关键意义。新聘任的首批18名“共享人才”涵盖电气自动化、机械设计、青瓷工艺等领域,包括全国技术能手、浙江工匠等高技能人才,还吸引了外籍专家德法拉博士加入新能源研发项目。

我市还同步构建了“需求摸排—张榜发布—揭榜攻关—成果反哺”的全流程闭环机制,设立“双师型”教师评审绿色通道,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与实训课程,反哺人才培养,真正让人才在产业一线流动起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政策链“五链”深度融合。

技能普惠

30分钟培训圈覆盖城乡

“白天栽培香菇,晚上学直播,我家菌菇通过电商卖到全国!”通过“技能夜校”培训,住龙镇村民刘淑芬在抖音平台月销售额突破5万元。

我市将“技能普惠”作为关键落子,以覆盖全域的“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打通人才赋能“最后一公里”,让技能提升的机遇渗透至每个乡镇(街道)、村庄(社区),真正实现了“人人可学、处处能学、时时在学”的技能共富新图景。

这背后,是我市针对企业职工、返乡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构建起的“周末课堂”“技能夜校”“技能共富课堂”“一对一技能培训”等多层次、全时段培训网络。以县城为中心、中心镇为节点、重点村为基站,高效便捷的技能服务网确保任何一名劳动者在30分钟内就能抵达最近的培训点,享受“家门口”的高质量技能提升服务。

技能赋能产业升级的效应,在基层一线尤为显著。2025年,我市深化“一乡一品”特色培训体系,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开设“非遗数字化”“直播营销”课程,培育既懂技艺又懂市场的剑瓷产业复合型匠人;推出“新能源热管理”“智能装配”专项培训,支撑汽车空调产业转型升级;开发“智慧菌菇”“生态茶园”等特色项目,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

近三年,我市累计开展专项培训5.3万人次,举办剑瓷匠人培训班12期、汽车空调产业人才培养15期。

培训的生命力在于与就业市场同频共振。“参加完‘汽车空调智能维修’培训,第二天就收到了企业的录用通知。”2025届毕业生叶华的“无缝对接”体验,得益于龙泉创新的“三单制”就业服务机制。企业根据发展规划提前半年下“订单”,明确用工需求和技能标准;培训机构接“菜单”,开展“靶向”式定制培训;学员考核合格后即可拿“保单”,直接签订就业协议,实现了从学习到工作的“零过渡”。

为实现“一技之长”到“致富之源”的持久转化,我市同步构建了“培训—认证—就业—增收”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重点产业专场招聘会、招才引智等活动,搭建高效人力资源交流平台,实现技能人才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

要让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市将持续深化“职技融通”改革,锚定“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目标,扎实推进汽车空调零部件(热管理)产业人才学院、剑瓷非遗国际研修中心等重大项目,力争让更多劳动者凭借技能迈向中等收入群体,让技能人才成为更高水平现代化品质龙泉建设的核心引擎。

记者 周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