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公开 | > 市政府信息公开 |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 政协委员提案 |
民盟、农工党与无党派人士界别组的各位委员:
衷心感谢你们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你们提出的《贯通小初育人关键链条,提升义务教育整体质效》提案,紧扣当前义务教育改革重难点,系统分析了我市小初衔接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并提出意见建议,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具有参考意义。我们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深入研究并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推进。现将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提案中所提“强化统筹谋划,全市域协同推进”的建议
围绕“强化统筹谋划,全市域协同推进”建议,坚持系统观念和全局思维,从规划引领、资源建设和机制保障三个维度协同发力,着力构建小初衔接全域推进新格局。
(一)注重顶层设计,强化规划政策引领力。坚持将小初衔接工作置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纳入龙泉市教育发展十五五规划内容。制定《龙泉市小初衔接教育实施方案(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了衔接工作的目标、重点内容、具体任务和活动清单,为全市小初衔接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操作指南。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队伍统筹管理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的实施意见》《龙泉市教师支教交流管理细则(试行)》,打破职称评聘壁垒,鼓励教师跨学段任教和支教交流,为小初衔接提供师资保障。
(二)注重资源建设,强化课程教学支撑力。聚焦小初衔接关键环节,系统推进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建设。依托中小学教师寒暑假集体大备课载体,组织一线学科教师,以六、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核心学科为重点,开发了涵盖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探究、综合实践等四种题型的作业资源库8个,供六、七年级师生使用,实现了作业设计梯度衔接。通过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引导各中小学校将作业设计纳入校本教研范畴,有针对性地开展以衔接年级为主的素养作业展评活动,重点推动实践性、综合性、跨学科等为主题的作业类型设计,为学生提供螺旋式递进的学习体验。
(三)注重机制创新,强化条件保障执行力。着力创新工作机制,为小初衔接提供全方位保障。一是建立部门协同机制,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密切配合,在教师编制、经费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形成合力。二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对开展课程发展需要建设和设备购置提供资金优先保障。三是强化督导评估机制,将小初衔接工作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建立定期检查和通报制度。四是构建经验推广机制,及时总结提炼好经验好做法,通过现场会、典型案例等形式进行推广。以上机制确保了小初衔接工作稳步推进和有效落实。
二、提案中所提“优化贯通机制,点线面有效融通”的建议
针对“优化贯通机制,点线面有效融通”建议,聚焦课程体系、教研模式和学段联盟三个关键点,着力构建小初衔接贯通融合新体系。
(一)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科知识连贯性。高度重视课程内容的螺旋式设计和进阶性安排,依托名师和教研员工作室,重点研究习题设计、命题编制。深化命题评价研究,增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举办“小初衔接”教育教学现场会,通过4节中小学同课异构课例和7个以学科融合、课堂转型、思政一体化等为主题的衔接小论坛,展示了课程衔接的优秀实践,提高了学校管理者对衔接教育的认识,促进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学习方法连贯性方面开展深入交流研讨。
(二)创新教研模式,强化教学研究协同性。积极探索跨学段教研新机制,打破学段壁垒。开展全域教共体研究,建立纵向教共体活动机制,定期开展衔接教育专题研讨,通过课例观摩和主题论坛等形式,促进了中小学教师深度交流。如5月在启明实验学校举行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研修活动,活动主题为探讨小升初的聚焦课堂教学改进,提升立德树人实效。下半年计划在东升教育集团举办第二届“小初衔接”教育教学研讨会,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有效衔接。
(三)组建学段联盟,强化校际互动整体性。根据区域实际,积极推进学段贯通联盟建设。一是以学区为基础,推动同一学区内中小学两学段组建“学段贯通联盟”,如西新小学与第二中学、安仁镇中小学等。二是增强校际互动,通过教师交流、资源共享、研训协同等方式,促进中小学深度合作。三是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实现教学资源、管理经验、教研成果共享共用。通过这些举措,逐步构建中小学无缝衔接、协同发展的教育生态,为深化小初衔接奠定基础。
三、提案中所提“深化多方协作,全社会共聚合力”的建议
围绕“深化多方协作,全社会共聚合力”建议,从平台搭建、师资培养和社会资源整合三个层面推进,着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营造小初衔接良好生态。
(一)搭建共育载体,强化家校协同引导力。高度重视家校协同在小初衔接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搭建共育载体。一是在春季学期组织各初中开展“初中体验日”活动。各小学到对应的初中开展体验活动,如今年第二中学开展了以“融慧于教、衔接有道”为主题的校园开放日活动。将“初中体验日”纳入研学课程,组织五、六年级学生开展初中研学活动,如实验小学学生到龙泉二中体验趣味课堂。二是建立家长沟通机制,召集家长代表进行座谈,开展小初衔接专题讲座,建立互助互学群,为家长提供交流平台。如8月份龙泉四中开展了以“衔接·赋能·共育”为主题的七年级新生家长会。利用之江汇数字家长学校等资源,组织初一年级班主任、六年级家长等开展衔接课程培训,提高家长对小初衔接认识和指导力。
(二)强化师资培养,提升专业队伍支撑力。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小初衔接的关键环节,多措并举提升师资素养。一是充分利用“跨地区教共体”、“县中崛起”工程,每年遴选骨干教师赴结对学校萧山中学等省内名校跟岗锻炼。2022年以来,已派出骨干教师4批50余人次开展跟岗锻炼。二是建立名师工作室体系,2025年设置4个特级教师工作室、5个正高级教师工作室、1个丽水市教学名家工作室、32个丽水市教学(德育)名师工作室、13个龙泉市教研员工作室,发挥名优教师专业引领作用。
(三)整合社会资源,增强实践育人融合力。积极拓展社会资源,为小初衔接提供多样化支持。一是起草出台《家校社教联体工作方案》,建立市级家校社教联体,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发布家校社协同育人基地名单,为学校、学生提供选择,深入开展实践活动。二是依托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城市书房等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开展衔接实践活动。三是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对21个学校下达“跨地区教共体”建设经费210万元,对龙泉中学和龙泉浙大中学下达“县中崛起”经费200万元,为衔接教育推进提供经费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研学课程,全面推动初中学校落实“校园开放日”活动,让更多家长定期进入学校,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继续优化心理教研、525心理健康活动月、送教等活动开展青春期教育工作;持续深入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小初衔接的良好氛围。
小初衔接是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努力和持续创新。目前,我市小初衔接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各项措施正逐步推进。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收宝贵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小初衔接体系,切实提升义务教育整体质效。希望各位委员继续关心支持我市教育工作,共同推动龙泉教育高质量发展。
联系人:陈永飞,联系电话:687011。
龙泉市教育局
2025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