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今日龙泉

“村咖”何以长久飘香?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18 09:50:51 点击数:

当乡村遇上咖啡,一家家“村咖”应运而生。

“村咖”,即开在乡村的咖啡馆,或隐于茶园梯田,或立于古村老宅,既带有泥土的芬芳,又蕴含咖啡的韵味。今年以来,多家“村咖”在我市涌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广袤乡野体验“乡味”,一跃成为乡村文旅的新晋顶流。

“村咖”何以“出圈”?如何让“村咖”热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

底图 特约摄影师 张有钢 摄

在龙泉,这个夏季,要说哪里最火爆,“村咖”必有一席之地。

当咖啡香邂逅千亩梯田,开在石达石街道李山头村的云边咖啡,成了都市人奔赴的“诗和远方”。古朴的房屋与周边层叠的稻田、葱郁的山林浑然一体。来此的游客络绎不绝,不时拍照打卡,定格与乡村美景同框的瞬间,或是坐在窗边,手捧咖啡,静静欣赏窗外的自然画卷,享受慢时光。

年轻游客来到乡村,不仅是为了观赏山水、体验人文,更是在静谧闲适的氛围中放松身心。游客叶晓芳分享道,她此前在抖音上刷到这里的景色后便念念不忘,实地体验时,清新的空气让她倍感治愈,还特意点了特色咖啡打卡。这份惬意,与在城里的咖啡店截然不同。

城里咖啡店随处可见,但“村咖”却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云边咖啡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休闲业态的融合,收获了超高人气。据负责人李金龙介绍,开业仅两个月,店铺日均客流量便达一两百人,周末更是座无虚席,销售额已突破十五万元。

开在西街街道白云村下樟自然村入口的精灵咖啡,紧邻白云岩3A景区,周边潺潺溪水环绕,古樟树与古民居相映成趣。这家看似与乡村氛围“违和”的“洋”咖啡店,巧妙地将流行的咖啡文化与乡村生活场景相融,打造出全新的消费体验。自8月20日开业以来,成功吸引各地游客争相打卡。“目前我们还没做大力推广,即便如此,咖啡店单日最高客流也有两三百人,特别是周末忙得应接不暇。”负责人杨茹说道。

与前两处“村咖”不同,位于住龙镇的头盔咖啡驿站,直接选址在528国道旁。这家店以“巨型头盔”为造型,视觉冲击力十足,与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形成鲜明反差,成为国道旁一道亮眼的风景线。“以前骑车经过这儿,周边连买水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就想着,不如在这儿开家咖啡店,让周边摩友过来打卡时,能有个歇脚的地方。”四位年轻摩友突发奇想,头盔咖啡就此诞生。

超出他们预期的是,咖啡店一开业,不仅吸引了周边县市的摩托发烧友,还迎来了不少自驾游、骑行爱好者。生意日渐火爆的同时,他们还根据顾客反馈,新增了烧烤、围炉煮茶等项目。

“村咖”正以蓬勃之势融入乡村肌理。从三家咖啡店的情况来看,龙泉“村咖”在盘活闲置资源、带动经济增收、吸引青年返乡、促进业态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村咖”推动乡村闲置资源“变废为宝”。西街街道将下樟自然村村口闲置民居进行改造,引进精灵咖啡等新业态,既保留原有生态人文风貌,又让原本沉寂的角落成为游客驻足的“第一印象点”;住龙镇支持入乡青年利用国道旁的观景平台,以“巨型头盔”造型打造特色咖啡空间,盘活了交通节点的闲置用地;石达石街道对辖区内的闲置农房、梯田以及古建筑等资源进行了摸排,发动街村干部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文旅资源,成功引来安徽村咖团队。该团队最终相中李山头的一处闲置管理用房,租下后改造成云边咖啡,让“边角地”成为了乡村经济的“增长点”。

“村咖”成为乡村经济的“增收引擎”。在李山头村,云边咖啡开业两个月销售额突破十五万元,不仅自身实现盈利,还带动周边的秋丰自然村多家农家乐民宿生意升温,村民通过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获得稳定收入。叶宅农家乐负责人叶鑫汉说,不少游客打卡云边咖啡后会来到店里吃饭,周末每天能接待十四五桌客人。而看到了精灵咖啡新业态的发展潜力,下樟自然村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开起了小店、卖起农特产品,有的还开始筹备改造自家房屋经营农家乐民宿,让“流量”切实转化为“销量”与“收入”。

“村咖”成为吸引青年返乡创业的“磁石”。抓住云边咖啡在社交媒体上火爆出圈的时机,石达石街道在网络上做起了乡间创业者招募计划,95后甘肃小伙王文杰和同伴主动加入进来,目前着手打造一家“禾下听茶”茶空间,计划国庆期间对外营业。由四位年轻摩友组成的团队,从刀剑直播跨界打造头盔咖啡驿站,用创意为住龙镇注入青春活力。这些青年带着新思维、新玩法回到乡村,不仅丰富了乡村业态,更让乡村创业氛围愈发浓厚,形成“青年回归—业态创新—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

“村咖”的价值,远不止于账本上的经济效益。它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乡村发展的新思维。在守住稻田、古村等田园本底的同时,它让乡村第一次如此精准地对接现代都市人的消费需求,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既带着泥土温度、又迸发鲜活活力的“新支点”。

然而,“村咖”的走红并非终点。若仅靠一杯咖啡支撑,热闹终会散去。正如游客直言:“周边能玩的再多点就更好了。”

如何把这阵“流量东风”,转化成源源不断的吸引力?怎样让田间地头的咖啡香,真正飘得长久、飘进人心?这才是“村咖”从“网红”变“长红”的关键考题。

挖掘特色是“村咖”的立身之本。村咖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咖啡与乡村独特资源深度绑定。云边咖啡依托稻田风光打造“卖景”特色,头盔咖啡驿站以巨型头盔造型为视觉爆点,结合了摩友骑行需求;下樟的精灵咖啡则融入千年古樟与森系元素,成为传统村落的“形象入口”。这些案例证明,只有挖掘乡村的自然景观、文化底蕴或特定人群需求,避免盲目跟风,才能让“村咖”拥有不可复制的吸引力。

业态延伸是“村咖”的延续之策。单一咖啡业态难以应对季节性波动与一次性打卡困境,需通过“咖啡+”模式拓展体验边界。头盔咖啡从“日咖”拓展至“夜酒+烧烤”,还规划观景台、签名墙与露天电影,甚至计划融入住龙特色产品展示,打造多元空间,延续打卡经济;精灵咖啡作为下樟自然村“疗愈民宿集群”打造的开端,接下来将运营“疗愈民宿”“文创工坊”“星空营地”等项目,逐步形成“民宿+康养+农耕体验”的复合型产业链。多业态互补不仅能留住游客,更能平衡淡旺季客流,让“一次性消费”变为“多次复购”。

长效运营是“村咖”的固基之石。“村咖”走红的背后是一场乡土基因、青年创意与政策红利的交响,更是一次对乡村振兴路径的生动诠释,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至关重要。云边咖啡所在的石达石街道,深入思考如何有效承接“村咖”带来的流量。他们围绕自身发展规划,积极构建年轻化、多元化的乡村创业生态,希望吸引更多富有创造力且具备落地能力的人才加入,形成“流量共享、产业互补、片区共富”的良好格局。住龙镇快速响应头盔咖啡项目,为创业者提供支持,并积极探索如何借此带动村民和村集体增收。

在“乡村+”业态持续涌现之下,“村咖”必将面临新的挑战,但相信只要坚守乡土本真、持续创新赋能、深化政策护航,这杯“村咖”,必将香飘久远。

记者 崔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