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杭州来,龙泉的好空气、好风景吸引了我,来了我就不想走了。”在宝溪乡高山村的卿·山不负民宿,主理人张艳珍告诉记者,她看中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以及宜人的气候,带着团队发展民宿业务,一到夏季,客房供不应求。这场跨越地域的美好相遇,是一群人与一座城双向奔赴的生动缩影。
在全国县域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龙泉却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人口逆袭”,曾经青年不断“出走”的小城,如今正成为吸引“龙青回归”和“龙漂涌入”的青春热土。这是一座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刻转型,是龙泉率先探索“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生动答卷。
从“政策引才”到“城市焕新”的系统工程
20年前,龙泉与全国多数县域一样,面临青年人口持续外流的巨大压力。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27.84万人,常住人口仅24.29万人,人口外流率为12.8%,许多年轻人选择离乡背井,前往大城市寻找机会。到2010年,人口外流率进一步攀升至19.0%的历史高点,意味着每十个户籍人口中,就有近两人长期外出。
转变发生在近几年,尤其是2022年以来,龙泉青年回流态势稳步增强。截至2024年,全市户籍人口28.4万人,常住人口25.2万人,人口外流率已大幅下降至11.3%。这8个百分点的降幅背后,是人口回流的重要体现。更引人注目的是,近三年来,龙泉已引进创业团队1400余支,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过50%,“青年人才净流入”成为新趋势。
曾就职于全球第四大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美国斯特兰蒂斯公司的李蒙,是2024年龙泉引进的高端人才。“三年前,我决定从海外回国发展,当时可以选择的城市很多。”但最终,李蒙来到龙泉,成为浙江新劲空调设备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他说,龙泉最吸引他的,是这里的人才政策和城市氛围。
自2021年龙泉率全省之先提出 “打造青春品质城市”的战略构想以来,龙泉出台了“青创十二条”“1+N人才科技新政”等一批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内容涵盖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青年公寓、购房补贴、人才津贴、子女教育保障、科研启动资金、创业扶持等。这些暖人心的举措,打开了人才来龙泉施展才华的大门,既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需要,也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专注于工作和创新。
近日,又一利好消息传来,《龙泉市支持青年创业创新的十八条政策》即将发布,由原来的“青创十二条” 升级为“青创十八条”。 “‘青创十八条’是龙泉进一步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的重要举措,政策更给力,招引更有针对性。” 团市委负责人表示,原来的“青创十二条”已施行三年多时间,吸引并帮扶了一批青年在龙创业,成效显著,随着市场形势变化,结合本地创业实际和响应青年诉求,“青创十八条”应运而生。
实际上,龙泉的青年工作,早已超越单一的人才政策范畴,升华为一场系统性、全局性的城市发展战略。近年来,龙泉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构建了“党委统领、政府主管、团市委(青创办)主抓、各方协同”的顶层推进机制,整座城市的建设也围绕“青春化”来进行。
每逢假日傍晚,望瓯·陶溪川文创集市的灯火次第亮起,人潮逐渐涌入,咖啡香、笑语声交织,整个街区跃动着青春的活力。谁能想到,这片充满朝气的热土,曾在经历省立改良瓷业工厂、小三线工具厂、540艺术瓷厂、国镜药业之后逐渐落寞,部分老厂房一度荒废。直到2019年,市委市政府与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达成合作,预在此打造一个全新的、年轻化的文创街区。
经过改造,昔日闲置的老厂房,如今蜕变为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文化新地标。这里既保留了工业遗迹的历史感,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艺术气息,吸引了数十家青年工作室、设计师品牌、Livehouse和跨界餐饮入驻,迅速成为龙泉最炙手可热的“文化会客厅”和潮流聚集地。
如何让年轻人喜欢上、经常来、不想走?是龙泉城市建设的重点考量要素。近年来,龙泉市打造了“城市两房”、“口袋公园”、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富有青春气息、时尚元素的城市空间。
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没有做成僵化的“仿古街”,而是注入了大量青春元素和创意设计,成为了本地青年和游客都爱逛的“活力街区”。
三江口区块形成了青年文创、时尚餐饮、精品民宿等多元业态。“嫂子很忙”、水塔咖啡、糖水铺等纷纷成为青年人游玩消费的打卡地,三江口青春市集入选全省第二批重点培育文旅市集名单。
这种变化甚至延伸至乡村。在宝溪乡,常态化的开龙窑活动吸引大量游客,“00后”青年金宏杨创办的“屿见青瓷”获评“丽水宝藏青年小店”,吸引着周边城市的年轻人专程前来“打卡”,带动了当地民宿、餐饮的发展,激活了整个乡村的活力。
从“单一回流”到“多元汇聚”的生态构建
“在大城市996的生活让我有点疲惫,回来了感觉很舒心。”在城北乡,返乡青年邱慧良正气定神闲地站在田埂上,时而抬头观察无人机的走向,时而低头调整操控器。天空中,无人机沿着预设的航线平稳掠过,身后拖曳出一片细密的雾状水汽,不一会儿,近百亩水稻的农药喷洒工作便完成了。
在大城市工作过的邱慧良,不仅人回来了,还带回了科技和创意。“以前背喷桶一天干不了几亩地的活,现在用无人机,一两分钟就搞定。”邱慧良笑着说,现在家里的农业种植规模从几十亩扩大到近300亩,种植品类也丰富起来。去年,通过线上销售,他们家的毛芋、猕猴桃、吊瓜等农产品销售额近10万元。
如果说本土青年的返乡是人才对家乡的留恋,那么大量龙漂涌入便是人才被龙泉所吸引。
“大漆的温润深邃与龙泉青瓷的如玉质感,正好碰撞出别样的火花。”来自江苏的青年匠人王森是龙泉引进的第一批青创客,三年多来,他一直沉醉在龙泉青瓷与大漆工艺的深度融合中。“之前也在其他城市待过,只有在龙泉,才让我有家的感觉,能安心搞创作,来龙泉是很正确的选择。”现在他已经成长为龙泉第一位在漆器工艺领域的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这种跨界融合为龙泉青瓷的创新发展打开新大门,打破了墨守成规的传统做法,诞生出全新的艺术门类和市场价值,吸引了众多年轻设计师和艺术家的追随。
“这里给了我梦想落地的可能。”在嘉德利生物科技公司,桑蓓蓓激动地说,她不久前顺利将吉利丁片出口到欧盟国家,实现了浙江省该品类出口欧盟“零”的突破。2019年,85后青年桑蓓蓓通过招商引资来到龙泉,短短5年时间,她创办的嘉德利生物科技公司产值破亿,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成功与星巴克、达利园等龙头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企业主导产品吉利丁片占据全国50%市场份额。桑蓓蓓说,企业能获得这样的成绩,与当地政府部门一直以来的关怀离不开,从厂房租赁、工厂选址、补贴发放,以及这次的产品能顺利出海,政府都给予了全方位支持,让企业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
龙泉以系统化的政策供给、全周期的服务生态和包容性的城市情怀,构建起一套吸引青年的“磁场效应”。数据最有说服力:三年来,我市组织开展招才引智活动115场,吸引了20余个省份1400支青年团队来龙创业,新增高技能人才5721人,越来越多的“龙漂”成为了“新龙泉人”。
“校地共育”是龙泉破解县域人才瓶颈、实现人才自主培养的另一项重要举措。三年前,丽职院龙泉分院挂牌成立,掀开了大专层次人才培养崭新的一页。龙泉分院扎根当地产业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通过打造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形成高职、地方、产业紧密互动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在青创园(三期),首届丽职院龙泉分院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的雷舒雯正专注地制作青瓷冰箱贴。她与同学方琇在校期间便一起经营了“瓷间青绿”工作室,毕业后顺利入驻青创园(三期)。与她同专业57名毕业生中,有27人选择留在龙泉创业就业,其中15人已成立个人陶瓷工作室,12人已进入本地青瓷宝剑相关企业就业。
这种“回归+涌入+培育”的三轮驱动模式,使人才供给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形成了人才汇聚的良性循环。
从“青年获益”到“城青共荣”的双向奔赴
青年的到来,为龙泉注入了最澎湃的发展动能。他们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受益者,更是主动的塑造者。
这几年,龙泉发力新能源汽车赛道,吸引了众多有才青年加入,其中就有85后青年蔡露露。2019年岁末,在厦门一家顶级品牌策划公司担任项目管理的蔡露露,在家乡的变化中嗅到了商机,她回到家乡聚焦新能源汽车冷却管组件这一细分赛道。这一产品虽不起眼,却是热管理系统的关键,并且在当时的龙泉汽配行业里尚未被充分开发,既契合产业升级趋势,又巧妙避开了地方汽配市场的激烈竞争。经过五年拼搏,蔡露露创办的浙江东康工贸有限公司从行业新军蜕变为头部车企重点分供方,成为赛力斯、吉利、长安、比亚迪、广汽等终端客户体系内的二级供应商。
产业的升级,少不了青年队伍的拼搏和创新。蔡露露的成功,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更标志着龙泉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吸引了上下游企业的关注,为龙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补上了关键一环,推动了区域产业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的攀升。
青年的力量,有时像投入湖面的一块石头,激起变革的涟漪,让沉静的水面重焕生机。创业青年倪慧,通过资源整合,成功将“养在深闺”的龙泉地域好物推向了全国,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市场效益的双重提升;“文化出海”的探路人薛晓玉,通过品牌独立站、亚马逊、Ebay等多个海外销售平台,将青瓷、宝剑等龙泉文化产品远销美国、欧洲和东南亚等市场;朱旭用代码重新定义古老瓷艺的“数字陶瓷”,通过参数化设计,让青瓷个性化定制与规模化生产不再矛盾......一批批青年以创新的思维和全新的视野,不断突破传统的边界,成为驱动龙泉产业焕新与城市升级的核心引擎。
更为深远的是,青年的回归与涌入,正从根本上重塑龙泉的社会经济生态。在乡村,“新农人”不再面朝黄土,而是手持无人机操控器,轻松完成数百亩农田的精准施肥与播种,用智慧农业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在乡镇,“小镇咖啡”店不仅生意红火,更悄然改变着乡亲们的生活方式,让咖啡的香气与乡村的烟火气完美融合,吸引了无数年轻人专程前来打卡。
这些新技术、新业态、新消费场景的涌现,让龙泉这座古城同时拥有了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朝气。它不再只是“历史文化名城”,更升级为一个能提供多元化生活方式的“青春品质之城”。人口结构更优化、创新活力更迸发、城市能级再提升,龙泉用实践印证:拥抱青年,就是投资未来;服务青年发展,就是推动城市自身最根本的、最具活力的高质量发展。
从本世纪初青年才俊“孔雀东南飞”的无奈,到如今八方英才“洄游龙泉”的新潮,这场人口变迁映射出龙泉的发展路径与能级跃升。
记者 刘茜 通讯员 黎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