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今日龙泉

一座城的春夏秋冬因文化而多彩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11 10:12:40 点击数:

陶轮旋转,釉彩生光,茶香氤氲……8月22日晚,“青瓷夜宴·窑火不眠”博物馆奇妙夜火热上演。宋韵风格的市集沿街铺开,市民游客除了点茶焚香、到文创摊位淘宝,还可以亲身体验青瓷拉坯、文物修复、泥塑捏制等非遗技艺。千年青瓷走出展柜,成为可触摸、可体验、可对话的“活”的文化。

龙泉是青瓷之都、宝剑之邦,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年以来,龙泉市持续推进“文化四季风活动”,以春意浓、夏意长、秋意深、冬意暖四个篇章,市乡村三级联动全面开展,持续做热“百姓大舞台”“艺文‘驿’享”“乡村文化漫游活动”“不灭窑火”等具有龙泉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让文化如四季之风,自然、持续地浸润千家万户。

特约摄影师 张有钢

春夏联动

文化体验持续焕新

“我以前从没想过,非遗可以这么‘好玩’。”春节期间,来自温州的游客陈琳女士带着孩子在望瓯·陶溪川体验了拓印、青瓷制作、宝剑锻打等非遗项目后由衷感慨,既玩得尽兴,更长了见识。

春节以来,“春意浓”系列活动以“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为主线,推出“龙泉喊你过大年”、西街宋韵巡游、非遗嘉年华、望瓯·陶溪川口秀、望瓯市集、火壶展演、傩舞巡游等一系列活动,累计吸引游客36.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325万元,分别同比增长41.25%和42.19%。

“夏意长”篇章聚力推动文化服务提质升级,实现从“好玩”到“好用”、从“观赏”到“参与”的转变,让高品质文化生活在酷暑中持续“降温”。在今夏,“市民夜校”成为热门话题,电吹管、非洲鼓、水粉画、DIY冰箱贴、合唱等五类课程一经推出便迅速报满,“抢课”成了不少龙泉人晚间文化生活的新风尚。全市26家城市书房持续发挥社区文化客厅功能,“名师进书房”“书房里的研学”“当阅读遇上……”等品牌活动上半年开展56场,吸引4.1万人次参与。

从春季非遗活化破题,到夏季服务深化落地,龙泉市“四季风”系列活动通过市、乡镇、村社三级联动,已累计开展416场,服务221.8万人次,真正实现“无障碍、零门槛”的公共文化共享。

非遗赋能,是“文化四季风”品牌打造的一大亮点。龙泉市创新推出的“不灭窑火+窑主工作室”特色文旅路线及“玩泥吧·打宝剑”非遗体验产品,将深厚的剑瓷文化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迅速成为亲子游、研学游的热门选择。

在“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旅游季启动式上,龙泉市重磅发布“玩泥吧·打宝剑”非遗体验产品,集中授牌首批22个体验点及8个“不灭窑火”体验点,开展剑瓷文化深度体验。活动一经推出,迅速吸引亲子游、研学游群体,为企业开辟可持续增收新渠道,仅“五一”假期,全市旅游总收入达7700余万元,同比增长58.55%。

上半年,龙泉青瓷博物馆共举办了11期常态化研学课程,内容涵盖拉坯、塑形、绘彩等青瓷制作核心技艺,让孩子沉浸式体验青瓷文化的精湛工艺和深厚历史。其中,“小小修复师”体验环节尤其受到孩子们欢迎。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亲手参与瓷片拼接、填补、打磨等修复步骤,零距离感受文物“重生”的魅力与不易。

暑假期间,望瓯·陶溪川锻造工坊、宝剑博物馆、尚唐青瓷等核心点位持续火爆,单日接待量屡创新高。作为展示龙泉宝剑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工艺流程的专题博物馆,龙泉宝剑博物馆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互动等多种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龙泉宝剑的悠久历史和精湛工艺,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参观研学,探秘龙泉宝剑传统文化魅力。

“这不仅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让年轻一代和八方来客感受到了龙泉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认同感空前增强。”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文化四季风”为轴,龙泉不仅打造出一张张闪亮的城市文化名片,更让群众在接地气、有新意的文化服务中,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主人。

以文化人

群众成为文化创造者和主角

“‘文化四季风’活动点燃了大伙的艺术激情,左邻右舍各展才艺,自己就能凑一台戏!”在西街,刚带领社区舞蹈队完成一场舞蹈快闪的王阿姨兴奋地对记者说,从编舞到排练,都是伙伴们自己主导的,劲头足着呢。笑容里,洋溢着作为文化创造者和主角的自豪。

自2023年初龙泉市创新打造“文润龙泉 臻致品质”文化四季风活动以来,以春意浓、夏意长、秋意深、冬意暖四个篇章串联全年,实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服务”的文化盛景,成为驱动城市文化活力、赋能美好生活、促进文旅消费的重要力量。

从“政府主导、协会组织”,到“群众自发、全民共创”,“四季风”最显著的成效,在于其成功激发了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将文化的“输血”真正转化为内生的“造血”。每一个基层文化设施、每一处文化广场,都变为“群众的宣传站、打卡点和梦想舞台”。高雅艺术音乐会走进寻常百姓家,非遗民俗展演焕发市井烟火气,群众自编自导的节目与专业院团的演出交相辉映。

“文化四季风”的活力,还源于其不断探索文化与场景、与服务的深度融合。

立足西街三江口历史底蕴打造的“寻迹三江口・宋韵西街游”沉浸式演艺,将青瓷宝剑元素、非遗展演、本土IP互动巧妙融入实景,生动重现南宋繁华,成为游客打卡和市民休闲的热门地标,仅“五一”期间就服务3.2万人次。这是文化“活”在当下、“融”入生活的生动实践。

在服务端,龙泉市通过推出“龙小文”“龙小图”“龙小博”三大公共文化品牌,构建起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博物馆为节点的基层服务网络。名师进书房、市民文化夜校、艺文‘驿’享、龙博夏令营等创新活动,以及“无障碍、零门槛”的资源共享机制,让优质文化服务如春风化雨,直达基层,滋养民心。

安仁板龙闹元宵、李山头村春季骑游、“千年古村,油菜花开”小梅黄南游、“三月三”畲族传统民俗文化日……一场场乡镇活动让文化深扎乡土,累计服务群众达12万,让文化的根须深扎于乡土之中。

深度融合

文化+产生“乘法效益”

秋意渐浓,龙泉已为“冬意暖”做足准备——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的《天下龙泉日历》正紧张筹备,青瓷博物馆展陈提升稳步推进,“龙泉青瓷大系复刻项目”中的复刻作品即将进一步展出。

“文化四季风”不仅是活动品牌,更是龙泉推动“文化+城市、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文化+生活”等深度融合的战略抓手。

夜幕下的留槎书院灯火通明,八仙桌上的陶碗盛着夏枯草茶,观众轻摇蒲扇欣赏黄梅戏《女驸马》的经典唱段。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古建筑,如今因“出墙剧场”焕发新生。“观众不仅能品茶听剧,还能即兴接唱演员递来的唱段。”运营方介绍,自8月初开演以来,已吸引万余人次观剧,其中年轻观众占比超四成。

文化+理念在一个个具体场景中生动演绎,释放出了“乘法效益”。

通过“常态化+特色化”模式,龙泉将持续开展“不灭窑火”“乡村文化漫游”等品牌活动,并谋划“龙泉喜事”沉浸式戏剧文旅项目等大型活动,推动文化从“被动观赏”走向“主动体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龙泉正探索文化与影视、动漫、游戏、旅拍等业态的跨界融合。以龙泉宝剑、青瓷为核心视觉符号,开发武侠主题旅拍场景。西街古巷、陶溪川文创街区等,通过妆造、道具设计还原侠客文化。结合非遗技艺传承弘扬,推出“剑瓷制作体验+旅拍”套餐,游客可参与锻剑、拉坯等环节并拍摄纪实影像,推动剑瓷文化与影视、旅拍等业态的深度融合,吸引更多人走进龙泉,感受文化魅力,以旅游的“行”传播文化的“神”,实现文化在旅游中传承与弘扬。

文化服务的最终落脚点,是提升群众获得感。龙泉将继续加快全民健身中心建设,优化城市游步道、文化街区等功能布局,并推动优质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

窑火不眠,文化不息。龙泉正以文化为笔,以惠民为墨,书写着一座城市在传承与创新、坚守与开放中的温暖故事,不断提升城市人文品质和百姓生活品质,让文化真正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和鲜明标识。

记者 周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