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26日,年轻的龙泉市诞生,从此开启了从传统农业县迈向现代化品质城市的壮阔征程。
35年征途如虹,35年波澜壮阔。在这片3059平方公里的广袤热土上,历届龙泉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以“绿水青山”为笔,以“创新实干”为墨,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交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异答卷!
1990-2024年,龙泉地区生产总值从3.3亿元增加到201.5亿元,增长60.1倍;人均GDP从1261元增加到79954元,增长62.4倍;财政收入从0.4亿元增加到13.8亿元,增长33.5倍……一组组数据见证发展巨变,更为建设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品质龙泉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的龙泉,正以开放包容、自信自强的姿态迈向新征程。龙泉市委书记王忠宝表示,龙泉将坚持产业为基、工业为先、项目为王不动摇,一以贯之推进产业、开放、山水、人文、生活、青春“六个品质城市”建设,乘势而上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品质龙泉。
特约摄影师 张有钢 摄
35年磨一剑
百亿级产业集群强势崛起
近日,龙泉市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1%,位列全省第2、山区海岛县第1,呈现出稳中快进的态势。
地处浙西南边界的山城龙泉,千百年来的经济都是以农业为主,设市之初,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仅为1.72亿元,三产比例为44.9:25.7:29.4。而如今,汽车零部件(热管理)、工程机械、健康医药、竹木加工等支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灵芝、黑木耳、铁皮石斛等特色产业加快振兴,挺起龙泉工业发展脊梁。到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到129.8亿元,增长74.5倍,三产比例也调整为9.3:37.5:53.2。
翻开龙泉工业发展大事记,便能感受到工业拔节生长的强劲气息:世界500强企业吉利控股集团在龙泉投资21亿元的智能热管理系统制造项目建成投产,引领龙泉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产业整体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业500强四川科伦药业与龙泉二度牵手,投资20亿元将最具新质生产力的高端制剂项目及系列保健食品转移至龙泉生产;三田集团从零起步,耕耘三十载成为龙泉首家“10亿级”本土制造企业……
35年来,龙泉市始终坚持把生态产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厚植发展优势和产业基础,深入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变革实践,推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质效持续提升,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百亿级产业集群。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系丽水市唯一;成为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中国竹木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基地、中国黑木耳之乡和中国道地灵芝核心产区。
高能级产业平台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龙泉大力推进平台“二次创业”,相继建成“回归工程”区块、炉田工业园区、低丘缓坡区块等产业平台,萧龙科创园、秀龙智造园、平湖产业园等域外“飞地”产业园投入使用,兰巨大汪、剑池芳野、石达石岭后等工业平台实现集中连片开发,八都、安仁、查田等工业功能区支撑作用持续增强,构建形成了“1+3+X”工业发展格局,平台面积从原来的不足3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46.8平方公里。龙泉工业园区成功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97.4%,位居丽水首位。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近年来,龙泉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企业,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给广大企业家营造了一个“办事不求人”“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高效政务服务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市场主体从设市之初的3268户增至现在的4.7万户、增长13.3倍,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8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45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8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规上企业比重列丽水第一。
勇蹚改革深水区
跨山向海的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行走在龙泉,一些不期而遇的新面貌正展示着这座城市的新发展:企业群众办事无需各处奔波,动动手指就能享受“无感”服务;一个又一个“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涌现,越来越多的车间空无一人;交通智慧物流港开园运营,全面融入“一带一路”与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改革新风、创新活力、开放发展,已浸润每一个龙泉人的日常生活。
35年来,龙泉以敢为人先的锐气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激活发展“一池春水”。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把叶子变票子、青山变银行、村民变创客,成为全国林权制度改革示范县,“益林共富”获评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先行先试“浙丽乡村好医”服务场景,让偏远农村群众看病不再难,实现优质公共医疗资源城乡共享,荣获浙江省改革突破奖……
尤其是国家公园改革试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等重大改革的纵深推进,这些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不仅释放了龙泉绿色发展动能,更为丽水、为浙江乃至全国发展贡献“龙泉经验”“龙泉模式”“龙泉样板”。
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龙泉始终坚持全面创新促发展,高标建成浙西南科创基地,汽车空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为国内汽车空调领域首个获CMA、CNAS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实体化运行浙江大学、中国美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3家龙泉研究院,创成全省山区海岛县唯一一个以地方实体化研究院为依托单位建设的全省重点实验室——省级新能源车辆热管理重点实验室,为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强大引擎。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4.37%,列全省山区海岛县第1。
龙泉还始终坚持扩大开放促发展,坚定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干大交通、大干交通,丽龙高速、龙庆高速、龙浦高速、衢宁铁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剑川大道、环城南路、环城北路等城市道路全面贯通,实现从公路时代向高速时代、铁路时代的“三级跨越”。同时,以打造浙闽赣边际区域物流枢纽为目标,布局建设智慧物流港、中国南方食药用菌(农林)交易中心、综合仓储服务中心等一批高能级物流平台,大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外贸进出口总额从设市初期的不足2000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34.3亿元,增长187倍,成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中国电商百强县。
“人产城”融合发展
全域美丽大花园精彩蝶变
今年年初,龙泉成功晋升省5A级景区城,好消息传来,让一城百姓欣喜不已。这不仅是对龙泉城市环境品质的肯定,也是城市能级提升的体现,更是实施“人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35年来,龙泉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90年不到4平方公里扩展到2024年的15.6平方公里,并规划拓展至26.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38%提升到70.8%;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全省首批大花园示范县。
特别是近年来,龙泉深入实施“人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城东新城、城南经开区、城西生态产业平台等城市组团崛地而起,龙泉青瓷博物馆、龙泉宝剑博物馆(新馆)、城市文化客厅、棋盘山城市中央公园等地标建筑惊艳亮相,万达广场、上茶街、三江口等城市商圈精彩呈现,城市书房、百姓健身房、城市球场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层出不穷,可阅读、可慢行、可感知的品质城市气质愈加明显。
同时,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打好“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小城镇综合整治等系列组合拳,联动实施美丽龙泉建设“十美”行动,绘就乡村振兴美好画卷。目前,龙泉获评中国传统村落50个,省级以上美丽宜居示范村32个、特色精品村21个,国家4A级景区4家、4A级景区镇7家、5A级景区镇1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三夺治水“大禹鼎·银鼎”,溪头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35年来,龙泉市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公共服务从基本保障迈向优质共享。龙泉中学、浙大中学、启明实验学校等一批新校区建成投用,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丽职院龙泉分院成功创设,家门口品质教育的持续升级,让“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从纸上走进现实,成功获评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新建龙泉市人民医院并深度托管浙大二院,龙泉市中医医院迁建、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随着家门口的医疗水平持续提升和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改善,百姓健康更有“医”靠,实现“健康浙江”考核五连优。
群众生活从解决温饱迈向全面小康。先后实施“下山脱贫”“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累计完成异地搬迁10.16万人。开展村集体经济和低收入农户“双增”行动,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村(社)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收入从1990年的1583元提高到2024年的62066元,农村居民收入从771元提高到35059元,分别增长38.2倍、44.5倍,荣获全省乡村振兴考核“六连优”,夺取全省首批“神农鼎·银鼎”,丽水唯一。
从老旧小区改造的“幸福来敲门”,到“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的全省示范,从带领全市人民打赢非典疫情、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到全省首批“二星平安金鼎”“安全发展铜鼎”,民生温度计上的刻度,正是品质龙泉最温暖的注脚。
守正创新续文脉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久弥新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灵魂。龙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化先进市、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举世闻名的龙泉青瓷、龙泉宝剑两张“金名片”,文化底蕴深厚。
35年来,龙泉市始终坚持以文润城、以文兴城,推动文化保护弘扬与产业振兴、城市建设、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打响“天下龙泉”“不灭窑火”等特色品牌,让千年古城焕发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一组数据见证活力:今年上半年,龙泉市接待游客总量达198.6万人次,增长15.6%,增速位居全省第13,其中过夜游客达108.4万人次,增长25.2%,增速位居丽水第1、全省第6。
以剑瓷为媒,近年来,龙泉市大力实施历史经典产业振兴行动,建立全国首个刀剑及日用刀具产业链标准体系,发布全省首个非遗项目图文表述使用指南和陶瓷工艺品制作师国家标准,制定出台10余部省级地方标准,推动千年剑瓷产业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建成青瓷宝剑苑、青瓷大师园、青瓷小镇、宝剑小镇、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等产业平台,构建形成“一厅两镇六园一中心”产业发展布局,撬动起共同富裕的新空间,入选全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
同时,持续放大以剑瓷文化为核心的独特优势,全力推进中国第一部刀剑类专志《龙泉宝剑志》和浙江第一部青瓷类专志《龙泉青瓷志》编纂工程,创新开展“国宝重光、再现经典”龙泉青瓷大系复刻活动,高品质举办世界青瓷大会、龙泉青瓷联合国大厦巡展等重大展会,推动承古启新、再焕荣光。龙泉青瓷先后入驻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入选APEC北京峰会、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国宴用瓷和专属国礼,青瓷文创产品成为杭州亚运会、巴黎奥运会特许生产商。
作为全省率先提出“打造青春品质城市”战略构想的城市,这些年,龙泉还高标打造了窑望青创园、河滨坊青创园等一批青年众创空间,实体化落地中国美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校龙泉研究院,系统构建多层次全流程的青年创业帮扶体系,成为年轻人喜欢的创业城市。近3年来,龙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400余支创业团队,其中不乏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和中国八大美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艺术类高校毕业生。
精神的传续,是中华文化基因灿烂如许的密码。龙泉市凝练提出以“剑瓷品质、极致匠心”为内核的新时代“龙泉精神”,汇聚和激发龙泉全体人民的磅礴力量,全面提升剑瓷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让新时代的龙泉飞得高、跑得快。
春秋代序,华章又启。站在新的起点,龙泉这座现代化品质之城,如匣中宝剑铮然出鞘,似窑中青瓷淬火新生,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盛世华光。
记者 王苏珍 实习生 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