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压两千万元库存的生死边缘,到单场直播创下五百万销售额的逆袭;从传统作坊式生产,到汇聚百名青瓷匠人的共创平台……龙泉市土人斋青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用创意跟紧时代潮流,在千年窑火中淬炼出新生的答案。
特约摄影师 张有钢 摄
清晨,龙泉市土人斋青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注浆机与轮转盘的嗡鸣声交织成歌,20余名工人正忙着制作新款“五行丸子”文创产品。这款以青瓷为载体、融合五行文化的创意摆件,深受市场欢迎,自5月上市以来已售出5000余个。“土人斋”是青瓷行业内以文创和营销而出彩出名的企业,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为人成器,以器为用”的制瓷理念,构建起设计、制作、宣传、销售一体化的完整产业生态,通过艺术青瓷生活化、生活青瓷艺术化,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有了年轻范、时尚味。
“要让龙泉青瓷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人心,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土人斋品牌创始人、浙江省级乡村工匠名师、龙泉市级非遗传承人陈燕波说。
起步:从滞销到业界“黑马”
谈起自己的创业故事,陈燕波说,主要缘于2012年的一次展销会。在这次展销会上,陈燕波看到景德镇以窑口品牌形式陈列推销瓷器,顿觉眼前一亮,萌生了打造龙泉青瓷品牌的想法。“当时龙泉青瓷行业,都是以个人工作室和大师IP为主流,品牌化运作几乎是空白,但我觉得品牌模式能有效拓宽市场。”说干就干,回去后,陈燕波就注册了龙泉市土人斋青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土人斋”品牌。
品牌初创期的迷茫远超想象。“我们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开发的产品要么滞销积压,要么生产跟不上畅销速度。”最困难的时候,土人斋仓库里积压的瓷器堆叠如山,价值高达两千多万元,沉重的库存,几乎让企业现金流枯竭。
企业存亡之际,陈燕波带领团队破釜沉舟,扛起精心挑选的样品,拖着行李箱辗转于全国各大展会、专业市场。他们风雨无阻,一站接一站地推介,面对面倾听客户心声,并在一次次深入恳谈中敏锐捕捉细微的市场需求与审美变化。正是秉持创新、冒险、自信、坚韧的企业家精神,他们在困境中开出新局。
随后,陈燕波找准市场定位——“实用瓷+艺术瓷”双轨并行,一方面,精研提升日用瓷器的耐用性与设计感,另一方面,深耕艺术瓷的独特韵味与收藏价值。双轮驱动之下,他终于找到打开市场的“钥匙”,订单逐渐回流,滞销库存得以盘活,企业不仅实现了扭亏为盈,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新的方向,成为龙泉青瓷行业一匹“黑马”。
转型:从共创平台到电商销售
“市场潮流千变万化,仅靠几个人的闭门创新根本无法应对——龙泉青瓷要破局,必须集合整个产区的匠人智慧。”于是,陈燕波打造了“非遗技艺共创平台”,吸引100余名不同年龄段的青瓷艺人合作。
“我们如同青瓷‘孵化器’,为多元风格的创作者提供从设计到销售的全链条支持,既解决年轻匠人销售难题,也丰富了‘土人斋’品牌产品矩阵。”陈燕波如是说。随着市场对“土人斋”认可度不断提升,目前,已在深圳、宁波、青岛等各大城市开设品牌加盟店,有效推动龙泉青瓷文化输出,成功拓展消费市场。
然而2020年以来,面对复杂严竣的国内外市场环境,龙泉青瓷线下销售受到重创。陈燕波及时把销售转向电商直播,在抖音平台推出品牌直播间。“首场直播前七天几乎零成交,我们自己都挺沮丧,想要放弃了。”陈燕波回忆道。可令团队想不到的是,到最后一个晚上,突然卖出70万元,“虽然感觉难以置信,但坚定直播是对的方向。”陈燕波说。
事后,“土人斋”团队进行工作复盘,认为专业的事还得专业的人干,于是迅速组建电商团队,联手头部主播共建供应链。如今,直播成为“土人斋”核心销售渠道。“2023年的大师专场,单场销售额突破500万元,这是我们最好的销售纪录。”陈燕波说,如今虽然国内市场消费降级,但因为“土人斋”主打文创概念,还是稳固了一批老粉,吸引了众多新粉。
今年,“土人斋”更将目光投向海外,开拓国际直播市场。“我们发现海外消费者痴迷龙、凤等祥瑞纹饰及古朴器型,觉得这是我们的优势。”陈燕波说,他们联系了海外直播团队后,在TikTok等平台搭建直播间。主播不仅展示青瓷器物,更深入解读千年文化底蕴与精妙工艺,成功拉了一大批“海外粉”。
创新:“青瓷+”创意矩阵,引爆年轻市场
“创新不是凭空造新,而是让青瓷在每一代人的生活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把龙泉青瓷推广出去,需要不断地尝试新的东西。”陈燕波说道。拓展销售渠道仅是“土人斋”突破发展瓶颈的一步,而产品创新才是其核心战略。
土人斋的展厅里摆着一组有趣的马克杯,叫《人生百态》,杯身上惟妙惟肖的表情符号与传统青瓷巧妙结合,上线即成为网红爆款。这个创意源自陈燕波的一次“跨界观察”,他发现年轻人常用的表情包下载量极高,而龙泉青瓷的单色釉特性正好能表现表情包的简洁线条。马克产品杯推出后,深受市场认可。
创新不止于设计。土人斋开创了“青瓷+”的多元开发模式:与景德镇画师合作进行釉上彩绘,与木作匠人推出瓷木结合的香炉,甚至将哪吒、太乙真人等影视IP融入茶具设计。“我们每年开发近300款新品,产品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25%。”陈燕波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市场。
今年,“土人斋”已研发了鼠钱、讨喜猫、指定有钱、螭龙奖杯、悦己系列等100多款新品,每一款都藏着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巧思。这些新品背后,是土人斋“青瓷+”模式的持续深耕:有的嫁接民俗符号,让老手艺说清“吉祥话”;有的牵手流行文化,让千年瓷艺接上“地气”;有的跨界功能场景,让青瓷走出茶桌、走进更多生活角落。
融合:让千年窑火重焕生机
2024年初,当企业发展蒸蒸日上之际,陈燕波却做出了一个让同行惊讶的决定:入驻青瓷小镇,走文旅融合新路。
上垟中国青瓷小镇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拥有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还有一座完整的古龙窑。“龙窑烧制是龙泉青瓷的活态传承,这一古老技艺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消失。”陈燕波带着团队入驻,对小镇内闲置的古龙窑进行翻新、修复,让沉睡多年的古龙窑重燃复兴窑火。
复烧龙窑的过程充满挑战。传统龙窑烧制需要精准控制火候和气氛,年轻匠人缺乏经验。陈燕波邀请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爱明、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龚益华等老一辈非遗传承人坐镇指导,形成了“大师指导,90后、00后主烧”的传承模式。每月一次的龙窑烧制活动,也成为小镇特色文旅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青瓷爱好者和研学团队。
行走在“土人斋”上垟烧制基地,处处可见“泛博物馆”的巧思:废旧的瓷厂车间被改造成沉浸式展陈空间,原料加工区变身游客体验工坊。“我们不仅要卖产品,更要传播青瓷文化。”陈燕波介绍,很多年轻人通过体验拉坯、上釉,爱上了这项传统工艺。
窗外,龙窑的青烟仍在升腾,年轻匠人们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品牌创立这十几年,最难的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陈燕波沉思片刻后回答:“是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他拿起桌上的《十二生肖》功夫茶杯,杯底的动物浮雕与传统杯型形成有趣的反差,“年轻人喜欢新鲜事物,但又被青瓷的文化底蕴吸引,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现代语言讲好传统故事。”
记者 蒋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