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二十年来,我市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持续擦亮山水底色,提升城市风貌,发展生态经济,更高水平打造全国领先的生态环境、宜居宜游的人居环境、绿色低碳的产业环境。市融媒体中心“新时代‘龙泉精神’”深度栏目推出从生态保护到价值转化的龙泉实践系列报道,见证品质龙泉建设发展成效。
晨曦中的龙泉溪,如一条碧玉带穿城而过。一河两岸,树影婆娑,碧波荡漾,一幅城水相依、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作为瓯江、闽江、钱塘江“三江之源”,龙泉拥有华东地区最优质的水资源之一,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37亿立方米,年人均水资源量达1.75万立方米,是浙江省人均水平的12.3倍。
20载岁月更迭,我市始终将生态与水环境保护视为发展的生命线,三捧浙江“五水共治”工作的最高综合性奖项——大禹鼎银鼎,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三个100%”。
立足丰富的水资源禀赋,近年来,我市上演着一场“水经济”的精彩突围。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优质水资源,如今正通过水产业培育、水旅融合等创新路径,成为激活县域经济的新引擎。一瓶矿泉水生产线、一个大输液生产项目、一条石蛙生态养殖链、一汪清泉的水旅融合……点线面结合,龙泉正解码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密码。
活化“水资源”
眼下,“丽水山泉”正值产销旺季。在龙泉万物生长水业有限公司“丽水山泉”矿泉水生产基地,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辆辆满载“丽水山泉”的货车驶出厂区,驰往杭州、上海、北京等全国各地市场。
“我国天然饮用水标准中,偏硅酸含量达25毫克/升即为达标。”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邹妍介绍,“经瑞士SGS检测,青坑底自然村的地下水资源偏硅酸含量达49.2毫克/升,且含钙、镁、锌、锶等多种稀有矿物质。尤其是耗氧量指标仅0.33毫克/升,仅次于‘西藏冰川水’,是全国少见的优质天然矿泉水水源。”
但长期以来,潜藏于这一丰沛水资源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认识,也没有转化成发展优势。2021年4月,龙泉市政府与丽水市城投公司紧紧围绕青坑底矿泉水项目深化合作,大力发展水经济,写好“水经注”。2022年3月,“丽水山泉”龙泉市青坑底水厂正式投产。公司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年,今年上半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
为加快开发更多具有鲜明地域标识度和硬核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丽水山泉”陆续推出350毫升经典/精品款瓶装水、350/750毫升玻璃瓶装水等一系列水产品及伴手礼,还推出了多款联名产品,实现品牌赋能和资源共享。
“丽水山泉”凭借其纯正优异的水质、清冽甘甜的口感、独树一帜的设计迅速出圈,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已实现全省11个设区市经销商全覆盖;省外开拓了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河南等地经销商;与中国烟草、阿里巴巴、中国石化等集团、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丽水山泉”还成为19届杭州亚运会西子国宴接待用水、第七届世界浙商大会会务用水。
凭一潭清水,小山村引来投资。眼下,一瓶“丽水山泉”,不仅让曾经地处深山、无人问津的水卖出好价格,还带动附近3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端起“绿饭碗”。“丽水山泉落户后,在家门口就业,收入也不错。”查田镇返乡务工人员丁连斌高兴地说。
这瓶水的背后,是龙泉探索更多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助力跨越式发展的有力实践。
走出深山的,还有宝溪的水。人们说,宝溪的水“会呼吸”。这里产的“披云水”成为“2010上海世博会浙江馆指定用水”。“披云水”工厂引进国内先进的生产线,全自动流水线工厂采用最严格的安全品质检测标准,“披云”已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饮用水品牌。
我市注重打造当地水品牌,已成功注册“瓯江源”“龙泉瓯江源”“绿水龙泉”等3个文字类饮用水类别商标,以及1个图形类饮用水类别商标。
做大“水经济”
优质水资源,具有天然“吸引力”。
2010年,远在四川的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斥资2.5亿元重组并购了浙江国镜药业有限公司。3年后,该公司的业绩便跃居科伦药业各分公司前列,成为“明星企业”。2024年,国镜药业主营收入9.66亿元,纳税8680万元。
“我们公司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离不开龙泉的好山好水好环境。”浙江国镜药业总经理曾勇说,作为主营大输液系列产品的企业,光一年用水量就达14.4万吨,而凭着身处这个“用矿泉水洗澡的城市”,每年仅水处理成本就可以节约158万元,空气净化系统节省近60%的维护费用,蒸汽耗用成本下降90%,真正尝到了在绿水青山间办生态企业的甜头。
一年前,国镜药业投资方又追加20亿元资金,把高端产品的生产研发放在龙泉,“水经济”越做越大。看似水到渠成的背后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抢滩战”。
去年5月底,我市获悉科伦药业有新研发高端制剂产业化布局计划,虽面临多地竞争,但龙泉市委、市政府秉着“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该拼尽全力”的韧劲,积极争取。5月30日,市委书记王忠宝带队赴科伦药业总部,以可行性分析材料和为项目量身打造的龙泉方案洽谈,用满满的诚意和要素保障,敲开了科伦和龙泉二次合作的“大门”。
此后,投促中心、经济开发区等单位高效推进,政企多次互访磋商。项目洽谈到签约,仅42天,20亿元的项目落地,成为龙泉大健康医药产业链最大单体投资项目,投用后每年将新增10多个亿的营收。
好山好水,离不开严苛的项目准入标准。我市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洽谈“红线”,建立起了一整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经济指标考核体系。招商人员瞄准新能源汽车、生物大健康、水饮料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生态管护长效机制,加快培育生态工业集群,让山水颜值不断释放经济价值。
三江之源的清澈好水,不断吸引企业前来投资。西街街道周村依山傍水,凭着好山好水引来铁皮石斛行业的龙头企业——“唯珍堂”。“石斛对生长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我们对种植基地有水、土、空气等9项指标的考察,周村是少有的能满足所有条件的地方。”“唯珍堂”品牌继承人吴纪贤说。
他成立了集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唯珍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一条从生产到终端的“一条龙”产业链。喝着山泉水“长大”的铁皮石斛,鲜条售价每公斤3600元,高出一般产品市场价5倍以上。
源头水走出去,好企业走进来。一进一出,生动演绎了龙泉水产业的发展脉络。
繁荣“水产业”
随着产业发展,龙泉深挖水资源潜力,释放多元经济价值。
“自繁鱼苗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对外销售,预计今年可产鱼苗300多万尾,年增收益达40万元。”走进道太乡夏安村西坑下自然村的石斑鱼养殖共富示范区,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调控水质,新投建的育苗室内鱼苗欢跃,村党支部书记正在和驻村干部算着今年的增收账。
青山环抱间,一池碧水映照着夏安村的蜕变。近年来,夏安村通过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提升、石斑鱼基地建设和数智管理工程,截至今年3月份,基地产出成鱼2万余斤,销售额突破120余万元,带动周边4个乡村建立养殖基地,实现了生态养殖、品牌销售一体化发展,走出一条以水兴业、以水富民的共富之路。
同样,道太乡双平村的旺宝石蛙养殖基地3600平方米的养殖池,利用从山里引来的清澈泉水,为棘胸蛙养殖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基地负责人吴水养高兴地说,“棘胸蛙受到市场欢迎,去年销售额近100万元。预计今年可产商品蛙5000公斤,繁育棘胸蛙蝌蚪60万尾以上。”他的基地还带动周边10余家村民从事棘胸蛙养殖,携手走上共富之路。
龙泉市以涉水生态农业为主线,大力发展涉水生态精品农业,呈现特质化发展,稻田养鱼、石蛙、娃娃鱼等水产业成为以水为脉激活共富“活水”的鲜活案例。
多年来,安仁镇规划建设仙宫湖鲢鱼养殖基地,发展生态鱼养殖;成立鱼头协会,创建“安仁鱼头一条街”;举办农家乐创星级活动,不断改善鱼头店的环境;申报安仁鱼头商标,启动安仁鱼头餐饮服务标准化建设……通过标准化建设、产业化发展,如今,大大小小三十余家鱼头馆林立于安仁镇53省道沿线,食客络绎不绝,餐馆生意火爆。鱼头已发展成为安仁镇乃至龙泉市的一张“金名片”。
山水相依绘美景,水旅融合引客来。“浸泡在清如明镜的‘玻璃水’里,可以玩一整天!”连日高温袭来,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龙泉山涧溪流,在35度的天气感受19度的清凉,水中畅游,放松身心。
在西街三江口玩水的人也多了起来,摇橹船在碧波上穿梭往返。夜幕降临,网红咖啡店、小酒馆、西餐厅、夜市美食更加热闹,将消费活力点燃。
在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进程中,我市依托三江口综合整治工程,因地制宜开发两岸景观带。不仅修复了承载着城市记忆的云水渠、杨碓埠等水利遗产,更以剑瓷文化与宋韵文化为魂,打造出特色堰坝和亲水节点。这些创新举措激活了水、文、旅、商深度融合的发展动能,使西街三江口成为龙泉最具人气与烟火气的文旅区块之一。
和西街三江口一样,龙泉按照“一乡一溪一亮点”水旅发展模式,形成“瓷韵乡村慢享区”“渔乐运动休闲区”“红色文化体验区”3个全域幸福河湖特色区块。通过深入挖掘河湖沿线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历史遗存和特色产品,实现了全域幸福河湖从“点”到“带”、从“盆景”到“全景”的提升,推动全域联动,做优水旅融合。龙泉已创成瓯江源—龙泉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374.2万人次,同比增长14.4%;过夜游客达203万人次,同比增长16.5%。
为全面构建水经济发展格局,近年来,我市制定了《龙泉市水经济发展规划(2023-2035)》,构建“一带、三域、十脉、多点”水经济产业总体空间发展布局,推动“水利+”文体农康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不断将水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2024年,龙泉水产业总产值超17亿元,水旅产业增收超2亿元,并入选丽水市深化河长制全域幸福河湖建设方面典型案例。
记者 崔建霞
特约摄影师 张有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