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预订了200多万棒,目前正在抓紧生产。”连日来,位于兰巨乡大巨村英力自然村的市益鼎食用菌料棒加工厂正开足马力,为黑木耳种植户赶制黑木耳菌棒。负责人许卫平告诉记者,农户种植黑木耳积极性非常高,他也看到了商机,从单纯的种植大户转型为兼顾生产菌棒。
我市地处浙西南山区,森林覆盖率高达 84.73%,是浙江省林地面积最大、森林蓄积量最高的县之一。这里气候温润、水质优良,为黑木耳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素有“中国黑木耳之乡”的美誉。
这片土地上生长的黑木耳,因其色泽如墨、质地如绸,被誉为“黑牡丹”。近年来,我市以黑木耳产业为抓手,将这朵小小的黑木耳培育成带动农户共富的大产业,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产业振兴 山间开出致富花
“种植黑木耳收益稳定,从菌棒到菌种,从种植到销售,我们龙泉有着完整的产业链,今年我准备扩大黑木耳种植规模,由30亩扩大至100亩。”农业大户雷少伟告诉记者,这几年我市黑木耳产业发展越来越成熟,农户实实在在挣到了钱,他们的信心更足了。
作为农业大市,我市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农户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共享产业红利。
“特色产业是一个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独特优势,是一个地方最具比较优势、最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赛道,有望由此跑出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时间回溯到2023年12月,我市高规格召开食用菌产业振兴大会,市委书记发出黑木耳产业振兴发展的“动员令”。
以食用菌加工园和农业强镇为主战场,我市打造了1个产业集聚区和3条精品产业带,重点提升菌种菌包产业园、料棒加工厂和示范基地建设。培育18家食用菌农业龙头企业,如今,全市黑木耳产业已形成菌种研发选育、菌棒生产、菌用机械制造、产品精深加工、市场批发销售、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条。
面对黑木耳发展靠天吃饭的难题,我市启动了全国首单黑木耳价格指数保险试点。“2024年刚推出,当年出险赔付金额就达115.7万元,惠及农户37户,赔付率达144.6%,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提供了保障,推动了产业集群化发展。今年农户种植信心更足,农户稳定黑木耳成交额。”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连起龙介绍。我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给予种植补助、财政贴息贷款、价格指数保险模式等举措,带动黑木耳种植户增收。
2024年,我市成功申报食用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850万元,带动菌农增收。食用菌全链条产值40多亿元,入选省级“土特产”全产业链名单;黑木耳区域品牌价值22.28亿元,位列全国耳类榜第十、全省第一;带动产业上下游7万余人就业,菇农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
科技赋能 模式创新花常开
“早年黑木耳菌包成活率低,村民忙活一年也赚不到几个钱。”竹垟畲族乡盖竹村党支部书记罗永堂介绍,他们村是传统黑木耳种植区,但菌种依赖自然条件、管理粗放,收成如何只能“听天由命”。然而,一颗颗浸润科技创新因子的黑木耳菌包,正悄然改写传统农业的“生长密码”。
“我们自主研发了黑木耳液体菌种,在恒温恒湿的工厂化发菌环境下,黑木耳液体菌种发菌周期缩短30%以上,菌丝纯度高达99.9%,菌包成活率提升至98%以上,这相当于给菌种装上‘导航仪’,让菌丝生长全程可控。”浙江省双益菇业总经理叶松梅说,在科技赋能下,实现了菌菇种植成活率从传统模式的不稳定跃升至98%。
浙江双益菇业以技术输出替代简单资金投入,率先全省探索液体菌种制备及应用技术,融合机械制包、液体菌种自动化接种及环控设备等应用,用工厂化生产替代分散经营,日产黑木耳菌包10万棒,辐射带动200多户农户增收2000多万元。“我们的高山黑木耳基地采用液体菌种短棒种植,下田30天就能采摘,亩产值从3.6万元提升至4.8万元。”屏南镇瑞垟村的黑木耳种植户介绍,由于品质稳定,收购商早早预订了全部黑木耳。
科技创新是推动黑木耳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我市创新探索“黑木耳菌包机械化加工—自动化接种—智能集约化养菌”全链条社会服务模式,实现了菌包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
为破解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程度低等制约产业发展的“成长烦恼”,我市企业成功研发采摘机、高效灭菌柜、自动接种机等6 款新设备,提高劳动效率5倍以上,填补市场空白。“这款自动采摘机每小时可采摘300棒,每棒节约人工成本0.32元,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浙江菇源自动化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振华说。
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优质的农田资源非常紧缺的实际,我市在有限的空间下,探索出了“稻耳轮作”绿色生产模式,即在同一块田里进行春夏种水稻、秋冬种黑木耳的错时循环种植方式,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利用“秸秆+地膜”覆盖防治杂草,减少病虫草害及杂菌污染。通过深耕还田技术,将废弃菌渣加工为有机肥还田,提升黑木耳品质。2024年全市实施稻耳轮作面积达1.6万亩,每亩稻田可种植黑木耳8000棒以上,稻耳合计亩产值超3.6万元。
“乡村振兴不能‘乱撒胡椒面’,要让科技精准赋能农业生产。”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如今,“企业科技研发+乡村产业转化+农户积极参与”的创新模式在我市乡村全面覆盖,一朵朵“黑牡丹”在绿水青山间盛开,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富贵花”。
抱团发展 共享共富红利
“过去种黑木耳怕技术、怕滞销、怕天灾,现在有企业兜底,一年收入稳稳当当。”拿着与企业签订的帮扶协议,盖竹村村民雷月娥兴奋地告诉记者,帮扶企业给他们提供了保菌种供应、保技术指导、保标准生产、保市场收购、保最低收益“五保”机制,他们只需专注种植环节,既轻松又有保障。“片区抱团+龙头企业+合作社+低收入农户”项目共建,竹垟畲族乡黑木耳共富基地创新利用这种抱团模式,每年带动103户低收入农户增收约185万元。
我市鼓励低收入农户投资入股,享受本金保底和企业分红收益,并提供优先务工权,实现村集体、企业、村民三方共赢。
抱团模式在我市遍地开花。锦溪镇强村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建设黑木耳共富示范基地,采用标准化种植模式,带动70多名村民就业,其中5户低收入农户,增收达70万元;龙南乡强村公司联合农户种植9万棒黑木耳,近5000公斤黑木耳售出,为农户带来可观收益。
2024年,全市8个乡镇(街道)通过强村公司组建黑木耳共富基地,通过“强村公司+村+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为了更加精准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我市探索“一户一片耳”联农带富模式。该模式以“黑木耳栽培菜单式”帮扶项目为抓手,以八都镇、上垟镇和竹垟畲族乡3个黑木耳栽培农户相对较多的乡镇为推广重点,通过与强村公司、共富工坊签订入股协议或者委托代管协议,实行“统一栽培、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低收入农户增收夯实了基础。为鼓励低收入农户自主参与黑木耳栽培的积极性,我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当年新发展3000袋(棒)以上黑木耳的低收入农户给予资金补助,每户一年最多可享受补助8000元;推出小额信贷政策,单个低收入农户每年可享受财政贴息贷款,总额不超过10万元。
“我种植了2万多段木耳,不仅获得了10万元的收入,还拿到了8000元的补助,成功摘掉了低收入的‘帽子’。”竹垟畲族乡低收入农户雷金荣激动地说。
通过该模式,全市300多户低收入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2024年新建的171个黑木耳示范基地,每个基地带动1户以上低收入农户年增收不少于1500元。我市“一户一片耳”庭院经济案例入选2024年省级“庭院经济1+1”十大案例典型。
从“中国黑木耳之乡”到“全国木耳十大主产基地县”,从“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到“一户一片耳”,我市正以黑木耳产业为纽带,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书写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篇章。一朵小小的黑木耳,正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成为名副其实的“共富花”。
记者 孙琳霁 通讯员 叶晓菊
特约摄影师 张有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