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今日龙泉

江长冲:“IT男”跨界当农创客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08 10:31:33 点击数: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八都镇署网村方淑英家庭农场,在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里,江长冲正认真检查新运来的菌棒情况。

看着满身菌渣、灰头土脸的江长冲,很难想象,他曾是杭州高级写字楼里光鲜亮丽、高收入的IT精英。脱下西装,如今他是我市规模最大的食用菌废弃菌棒资源化利用家庭农场负责人,一名妥妥的“农创客”。

食用菌产业给了回乡创业的底气

2011年,江长冲从中国计量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便在杭州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他说,每天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也高。

“十年打拼,我始终觉得自己融入不了。工资虽然还可以,但面对杭州动辄几万一平方米的房价,幸福感一下就降低很多。”江长冲说。

2020年受疫情冲击,经济低迷潮也刮到互联网行业,他所在的岗位面临着随时被优化的风险,职业发展陷入迷茫。

“那时打电话回家,父母也经常跟我念叨隔壁村不少人靠回收废菌棒赚了钱,希望我回来和他们一起经营家庭农场。”江长冲说,父母很想他回来,而且父母觉得现在龙泉产业发展起来了,回家发展不比在杭州上班差。

龙泉食用菌全产业链是全省县域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之一,食用菌产业产值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废菌棒资源丰富。

几番思考后,2023年,江长冲辞去杭州的工作,带着忐忑与期待,踏上了返乡路。

“拼搏到感动自己” 是奋斗的真实写照

刚回来的时候,江长冲经历了全方位的不适应。生活上,远离了繁华多彩的城市,乡村寥寥无几的娱乐活动让他觉得甚是枯燥。更难的是工作上的转变,习惯了办公室舒适环境的他,每天要面对十几个小时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没干两天就累得腰酸背痛。

而且废菌棒回收工作,远没想象中简单。每天天蒙蒙亮,农户的电话就开始接连不断,大家都急着把废菌棒处理掉,江长冲不仅要耐心安抚,还得合理规划当天的回收路线。设备出故障也是常有的事,没有专业维修人员,他只能一边翻看说明书,一边在网上查找教程,常常一修就是大半天,急得满头大汗。

“最忙的时候,从早到晚连轴转,吃饭都得见缝插针,晚上回到家,累得连话都不想说。”江长冲感慨地说,“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这句话就是创业奋斗的真实写照。

“看到他这么辛苦,我也很心疼,但是孩子说很有成就感。确实,我们的业务从最初的几十万棒,到现在的1500多万棒,都是他的功劳。”母亲方淑英自豪地说。

“IT”男成功逆袭 规模做到龙泉第一

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后,江长冲开始发挥专业优势,用项目思维规划工作——设计“作战图”记录农户信息,规划回收路线,列出“问题清单”研究破袋机的维护使用,把创业之初遇到的难题一一破解,形成自己的一套工作模式。

返乡创业仅两年,江长冲已经把自家的家庭农场做成龙泉市规模最大的食用菌废弃菌棒资源化利用家庭农场,服务辐射八都镇署网、龙竹、青山等村。

“现在政府对农民创业很友好,菌渣按20元/吨补贴,生产设备按50%补贴,这对我们帮助很大。”江长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他收购了菌棒1500万棒,支付农户费用30多万元,直接带动周边300多户增收。

回收是为了利用,他还在废旧菌棒循环利用上苦下功夫。“通过破袋分离的菌渣和塑料包装都是宝,重新加工后的菌渣是上好的有机肥,可以用于种植果蔬、花卉,改善土壤肥力;塑料包装售卖给下游客商,由他们加工制作成塑料粒子,又是制造各种塑料制品的基本原料。”江长冲说,由于原料足、品质好,他的销路一直不愁,去年产值突破100万元,实现了创业的第一个小目标。

从城市白领到乡村创客,江长冲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刚开始确实难,但坚持下来就会发现,农村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他说,把农村废菌棒变废为宝,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带着乡亲一起增收,这比在城市打工更有意义。今年有信心继续扩大规模,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

记者 吴根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