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公开 | > 市政府信息公开 |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 政协委员提案 |
尊敬的桑蓓蓓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AI助力未来龙泉教育的建议”的来信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龙泉教育的关心,您对AI技术的深刻理解,再次提醒我们对“AI+教育”的高度重视,也坚定了我们AI助力龙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2025年4月,浙江省教育厅联合多部门印发《浙江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9 年)》,明确指出了AI环境下,教育系统应重点研究的16个方向(任务)。这些任务与您给我们的建议不谋而合,也是龙泉教育应该努力发展的方向。
首先,有个好消息,我们想分享给所有像您一样,关心龙泉教育发展的有志人士。通过我们的努力,龙泉市于2025年4月成功入围省“人工智能+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县的选拔,成为丽水市唯一的人工智能试点县。这是省市各级对我们的认可,为我们拥抱人工智能增添了信心。
一、教育数字化发展现状
(一)区域基础设施条件
信息化硬件覆盖。龙泉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66所(含幼儿园35所、小学19所、初中6所、高中3所、青瓷宝剑技师学院(中职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编教职工2621人,在校生35414人。
教育信息化资金优先投入。2022年—2024年,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总投入3000余万元。所有学校网络实现万兆到校,无线网络全覆盖。班级智慧互动教学一体机部署率100%,建成新型教学空间、AI作文批阅、AI作业批改、AI智能体育等试点,其中实验小学为省级“人工智能+教育”产学研联盟试点学校。
数据平台与资源共享。依托省“教育魔方”,构建了“龙泉教育大脑”平台,率先打造全面应用的教育数字大脑体系。该平台包含“1库1平台N应用”,即1个教育数据中心库、1个系统平台、N个功能应用。含校园值周、班级日志、寝室管理、学业评价、听评课、区域师资调配(教师调动沙盘演练)、区域教师发展等功能。
(二)政策与制度保障
区域顶层规划。在龙泉构建“1+4+N”教育综合改革体系规划引领下,制定了《龙泉市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方案》,将教育数字化改革工程写入《龙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推行由校长担任中小学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推进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全市所有学校创建成丽水市智慧校园,全市中小学利用办公系统、钉钉、预算一体化等平台,实现学校公文流转、外出审批、采购申请等办公管理信息化。
协同管理机制。建立系统内外双协同工作机制。外协同(教育局+科技局+企业)完成外环境建设和企业技术支撑;内协同(教育技术中心+基教科+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人事科)完成内部环境建设。通过“三支队伍”建设(CIO队伍、网络支撑队伍、讲师团队伍),有效提升教育系统的综合数字化应用水平,加快推进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三)技术与能力基础
区域技术团队。全市配备专职信息技术教师53人,AI培训覆盖率达100%,80%信息技术人员参与了智慧校园及网络建设工作,20%的人员参与了区域讲师团相关工作。通过建设与完善“三支队伍”,有效提升网络安全、区域信息化、人工智能应用水平,为“教育+人工智能”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技术融合实践。2022年,龙泉启动“数智赋能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省级区域试点研究,并在省级会议上做典型经验发言;1个课题获2024年浙江省信息化重点课题立项;1个智慧校园案例入选“浙江省首批智慧学校”,获评省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奖。发表省级论文5篇,1人入选省教育评价改革专家库;1个案例入选浙江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目前已有3所学校正在开展“AI+综合评价”试点应用与研究。
二、2025年信息化方面重点工作
(一)构建学生评价AI数字基座
1.优化评价数据规范。在现有学科分项等级评价指南基础上,建立主科精细化评价体系和地方特色课程适配标准。对语文、数学等学科实施更为细致的分项等级评价,细化横向等级标准,体现不同学段之间的纵向进阶。同时,为学生作业添加知识、素养和难度标签,直观展示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我提升提供明确指导。完成特色课程适配,借鉴东升教育集团“积分兑换奖励终端”经验,开发“剑瓷劳动银行”系统。设置基础积分、特色积分、挑战积分三级体系,实现劳动素养的可视化评价。
2.建立综合评价知识库。一是按照省教育厅“一地创新、全省共享”的要求部署高质量数据集和语料库,建立学生综合评价智能化知识库,常态化采集和更新学校评价数据,为AI模型提供训练语料;二是响应省教育厅“小学生综合评价应用建设工作”的要求,实现省级数据贯通;三是完成龙泉原有校园值周、班级日志等业务系统数据接入。
3.构建AI多模态分析模型。一是构建学业增值评价模型,量化学生进步程度,形成学业发展的精准能力画像,针对学生个体、班级群体以及学校和区域的学习质量,分别进行分层次作业布置、优化教学方案和学业监测画像。二是整合学生品德表现、学业发展、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实践活动等全场景数据,构建AI多模态融合模型,运用先进AI算法生成学生五育动态画像。
(二)打造五育融合数据智能采集环境
1.建设学业数据采集系统。学生在日常使用纸笔完成作业时,教师使用智能点阵笔批改可同步采集带有知识、素养和难度标签的错题数据。对于学生兴趣与习惯的评价,教师可运用点阵笔进行描述性评价,学生端实时展示图文数据,实现评价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2.建设AI身心健康评估空间。在校园教室内配置搭载智能传感器的健康评估座椅,学生在日常上课过程中可无感地收集其生理数据。通过连续五分钟的体征监测(包括心率、呼吸频率及身体活动),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分析,实现对学生健康状况的快速评估。此方法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状况,便于及时识别和关注那些体征数据异常的学生,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干预和辅导策略。
3.建设AI体育锻炼空间。在教学楼大厅、走廊等区域部署AI体育锻炼交互终端,学生可进行跳绳、开合跳、立定跳远等项目的自主锻炼,实时显示运动成绩与动作规范性反馈,并建立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档案。
4.开发活动打卡应用。整合《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清单》与省编教材经验,建立学生电子劳动档案袋,收录劳动日志、作品照片、家长评语等多种证据。
(三)建设小学生AI+综合评价系统
1.建设评价基础平台。教育局根据“龙泉市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及评定方法”的要求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评价体系框架和学生发展综合报告单,鼓励学校形成校本特色指标体系。
2.开发AI智能评价助手。采用“AI初评+教师精修”双轨模式,分析学生整个学期的大量过程性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精确提炼学生在各学科、各板块的认知水平和核心素养,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教师依据课堂观察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和复核,形成最终评价,使教师能够更有效地撰写富有情感的鼓励性评语,提升评语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3.开发教师端AI语音评价助手。研究通过与智能体对话的方式录入评价信息,将教师口语化评语转译为标准化评价术语,使教师能够通过语音或文字快速记录学生日常表现,系统自动将其归类至相应评价维度。
4.开发家长端AI智能服务助手。将原数字成长空间提升改造,为家长提供智能化信息查询服务,内容包括请假信息、考勤记录、德育表现、学业成绩等与学生相关的客观数据。依据评价框架生成总结性信息,并提供个性化且高质量的反馈。动态评价查询功能能够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通过增值评价模型对历史数据进行计算,评估不同维度的变化情况。
三、未来规划
(一)教学模式革新:从标准化到个性化
智能学情分析系统。通过AI实时采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如作业完成度、课堂互动频率),构建动态能力图谱,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例如,AI可识别数学薄弱环节后,自动推送微课视频和针对性练习。
(二)评估体系转型:数据驱动的精准评价
自动化作业批改与反馈。利用AI技术实现作文批改,生成多维能力雷达图,帮助教师快速定位教学盲区。
(三)教师角色重构:人机协同的教育生态
AI辅助备课与教研。教师可调用AI生成的教案模板、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将精力聚焦于课堂互动与情感引导。教师AI素养培养计划。以“AI+教育”融合为导向,依托由校内教育技术专家、校外人工智能学者及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讲师团,开展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等专项培训。培训聚焦AI基础理论、常用工具(如DeepSeek、ChatGPT)的教学应用,以及AI赋能备课、授课、评价全流程的实践技巧,旨在推动教师掌握AI辅助教学的核心技能,提升数字素养,促进AI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助力教学模式创新与质量提升。
(四)学生安全守护:构建AI全天候安全
AI面部表情分析。通过在关键点位部署人工智能监控设备,实时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做到提前发现,尽早干预。通过在特定区域装备防徘徊系统,及时发现危险行为,避免不必要的事件发生。
AI智能语音分析。在卫生间、宿舍、楼梯间等监控盲区部署终端,通过关键词捕捉(如“救命”“放开我”)及智能分析,实时触发声光报警,有效降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五)AI实验教学:从现实到虚拟实验室
AI实验教学通过虚拟实验室突破传统实验的时空与资源限制,利用AI技术实现学生操作的智能评价与实时反馈。例如,虚拟实验室可模拟危险化学实验或复杂物理场景,通过动作捕捉、数据分析等技术对操作规范性、实验结果准确性进行量化评分。同时,AI虚拟实验资源的开放共享,使偏远地区学生获得与城市同等的实验机会,显著缩小教育差距。这种技术赋能的教学模式既保障了安全性,又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提升教学效率。
AI技术正从“工具辅助”向“深度教学伙伴”演进,其核心价值在于个性化支持、效率提升与创新能力培养。未来,随着大模型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教育生态正经历系统性变革。龙泉教育将紧紧抓住人工智能发展契机,充分整合区域教育资源与数字基建优势,构建"AI+教育"全场景应用体系,助力龙泉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与龙泉市教育局联系,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龙泉教育工作,多提宝贵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联系人:陈建夏,联系电话:13666565280。
龙泉市教育局
202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