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今日龙泉

品质龙泉 高质量发展“处处生花”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21 10:55:02 点击数:

一剑光寒处,千峰翠色间。在龙泉,瓯江上游的晨雾里,依稀可见当年“海上丝绸之路”起航的帆影;披云山下的炉火中,仍跳动着千年不熄的匠魂。

新时代,面对经济浪潮的激荡与高位突破的考验,龙泉人骨子里的那股“匣中剑鸣”般的锐气再次铮然出鞘。这座刚迈过GDP两百亿元关隘的山城,又马不停蹄投入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品质龙泉。今年以来,龙泉统筹推进“强城”“兴村”“融合”,全力缩小“三大差距”,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季度,龙泉GDP增长7.8%,增速位列山区海岛县第5;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13.6%,连续7个季度居全省前列;连续6年获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等次,荣膺全省首批“神农鼎·银鼎”,系丽水唯一。

不久前,龙泉市“剑瓷龙泉·品质共富”发展轴更是上榜首批(山区海岛县)省级“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名单,将县城当作关键支撑,把中心镇作为桥梁纽带,让重点村成为重要节点,通过空间优化、产业联动、功能互补,推进县域内产业集群、人口集中、服务集成、资源集聚。

随着发展轴协同脉络的渐次清晰,未来将成为龙泉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通道、缩小“三大差距”的重要载体。这座侠骨柔情的山水之城,将继续谱写属于新时代的“剑气雄心”。

特约摄影师 张有钢 摄

破界出圈 城市能级跃升提质

清晨的阳光洒在棋盘山城市中央公园的西入口广场,65岁的退休教师李建国早早就来到这里打起了太极拳。“以前想找个开阔的打拳地得跑到郊外,现在下楼走5分钟就到这个‘城市客厅’了。”这个刚拓展开放不久的新广场,如今已成为市民的休闲驿站。

“我们山区城市要发展,就得‘抢’空间。”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以往十数年城市相对固定的开发边界,近年来,龙泉以系统性规划推动城市发展“破界出圈”,按照“东拓、西进、南优、北连、中兴”的战略布局,统筹推进武潭临江、火车站前商贸区、棋盘山城市中央公园等五大区块开发建设。这种空间重构的魔法,让龙泉城区面积从原来的15.6平方公里“生长”到26.1平方公里,构建起“一江两岸、一核四区”新格局。

为了让城市发展的“筋骨”更加强壮,龙泉还大力推进五大工业平台空间扩容、产业升级提升行动,构建“1+3+X”产业空间布局。

五大工业平台拓展就像五把产业“利剑”,兰巨大汪区块是以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为主,竹木精深加工、健康医药、剑瓷文化为辅的产业布局,安仁昌文则打造泵阀铸造及精密制造产业,剑池芳野主攻宝剑制造产业化发展,石达石岭后和项坊开辟精密制造产业和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目前,龙泉“全省新能源车辆热管理重点实验室”成功入选全省重点实验室。今年一季度,龙泉规上工业增加值7.71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位列丽水第3。

一座城市的活力指数,决定着它向上突破的天花板高度。今年年初,龙泉青创团队——器人工作室推出的一款陶瓷香器,广受市场青睐。“龙泉可以让我心中的想法和创意变成现实,成就感十足。”器人工作室的主理人葛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由于此前多次来龙泉开展陶艺创作,久而久之便爱上了龙泉、留在了龙泉。

近年来,为吸引像葛薇一样的异地青年来龙泉创业,龙泉拿出了具有竞争力的政策和全方位的服务。“支持青年创业创新政策十二条”“1+N人才科技新政”等一批高含金量的扶持政策相继出台;2022年以来累计投入使用青年公寓376套,为1000余个创业项目发放贷款2.18亿元;新引进来自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优质青创团队508支,新登记市场经营主体5601户,其中青年占比达60.7%,“青年发展综合指数”位居全省前列,创新青年人才创业服务模式纳入丽水市推进山区公共服务跨山统筹一体化改革专项试点。

全面激活 乡村新景和美生辉

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但与城市相比,乡村有不可替代的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

作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近年来,住龙镇住溪村以“千万工程”和美丽龙泉建设“十美”行动为抓手,推动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把乡村潜能彻底激发出来,打造“红绿山水、淳美住龙”品牌亮点和“四季住龙”文旅IP,完成红军街红色遗址修缮和1935红色研学基地、龙之星水陆研学乐园、天蓝泳吧、生物多样性体验馆、航天育种星际神农研学等项目建设,让老区群众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

将小镇小村资源优化调整成“明星村”,在龙泉并不少见。但对更多乡村而言,仅靠单打独斗潜力有限,怎么办?根据“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建设要求,积极探索“片区组团发展”,是龙泉给出的打法之一。今年1月份以来,龙泉在常态化走村入户基础上,把每周三固定为“下村办实事日”,更为解决乡村发展难题添加了助力。

这两项机制很快显现成效。前段时间,八都镇当地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的用地瓶颈。通过“周三下村日”的实地调研和“片区组团发展”机制的协同推进,该镇党委创新采取跨村社、跨乡镇党建联建模式,谋划出以溪坪工业区为中轴的中心镇工业平台建设方案。“今年加快溪坪三期开发建设,同时长远规划平塘区块,预留400亩土地作为发展储备用地。”八都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对片区发展有了系统规划。

今年以来,龙泉以“周三下村日”工作机制,推动党员干部深入镇村一线办实事、谋发展、促共富,谋划乡镇长工程38个、村主任工程200个,落实推动民生实事987件。

农业在龙泉市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龙泉聚焦“土特产富”,持续深化“双增”行动,亦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

连日来,在剑池街道松溪弄区块,中国南方食药用菌(农林产品)交易中心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这里将构建一个智能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大型食用菌物流集散平台,联通浙闽赣三省及周边地区的食用菌产业链,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径。

食药用菌产业是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2023年以来,龙泉系统实施食用菌产业振兴、黑木耳产业扩容提质等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食用菌产量1.69万吨,增长6.3%,其中,黑木耳产量1.01万吨,列全省第一;“龙泉灵芝”以83.83亿元的品牌价值,稳居灵芝桑黄类区域品牌价值榜首,龙泉黑木耳则以22.2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耳类第十。

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介绍,龙泉市目前已形成以“竹茶菌蔬稻”为主导、“蜂果药渔蛙”为特色的品质农业发展格局,为降低农业规模种植风险,这两年还积极组织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实行“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户意愿”模式,最大程度利农、惠农。

融合共生 群众福祉触手可及

“现在真的越来越方便了,只要提前一天打个电话,车准时准点就到了。”早上不到8点,家住道太乡的潘大妈便拎着一篮蔬菜坐上了去往市区的“预约响应公交”,再也不用在驿站眼巴巴干等公交车。

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是人。去年底以来,为了最大程度满足山区村民的出行需求,实现普惠且持续的公交服务,龙泉创新推出城乡公交“预约响应2.0”版本,与打车软件一样,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公交”。该服务可根据农村居民个性化出行需求,快速进行公交资源动态调配,减少了公交空驶带来的浪费,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服务更优,农村线路实载率也从不足40%提升至78%。

在教育和医疗领域,龙泉同样以实际行动强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宽敞明亮的教室、齐全的教学设备、布置温馨的寝室、团结友爱的同学……自2023年龙泉市开展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调整以来,竹垟畲族乡、宝溪乡等地的学生可以在县城的小学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不仅有学生寄宿托管中心,还有老师专门负责就餐、住宿、接送等事宜。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龙泉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已有12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得到优化调整,成为省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此外,近3年还累计新开公办幼儿园10所,撤停民办园22所,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从2021年的40.3%提升至2024年92.8%,跃居丽水第一、全省前列。

“医疗卫生也是群众感受最直接的民生领域。”市卫生健康局主要负责人说,龙泉山地多、地域广、人口散,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城乡分布不均,为解决偏远山村群众就医不便难题,龙泉常态化落实巡回诊疗体系,今年以来,6辆巡回诊疗车累计行驶14.2万公里,服务群众8.6万余人次。

此外,龙泉还按照“做大龙头、带动片区、辐射全域”原则,将安仁镇、八都镇作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先行试点,实行院区化管理。如安仁院区,不仅开设了住院服务,还是丽水市首家开展血透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2024年共收治住院患者417人次,开展血透服务668人次。

真正的融合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让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旅游也是龙泉“人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今,“玩泥吧 打宝剑”22个非遗体验点已在城乡遍地开花。傍晚的西街街道三江口,72岁的青瓷匠人陈师傅发现,他的拉坯演示成了游客争相拍摄的“活态展品”。江龙剑庄内,亲子家庭抡锤打剑的叮当声已成周末常态。

近年来,龙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创成首批省级非遗主题街区;龙泉窑(不灭窑火)、龙泉宝剑文化活化项目也入选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标志性项目;溪头村获得2024年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称号,这些在山区闪耀的“星芒”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游客的目光。今年五一期间,龙泉全域接待游客15.4万人次,同比激增53.23%,实现旅游总收入7700万元。

从“一域精彩”到“全域共美”,这座山水之城,在共富的时代考卷上,已然落笔生花。

唐宝 叶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