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今日龙泉

一根毛竹撬动的产业蝶变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21 10:46:20 点击数:

“竹纤维做的餐具、咖啡杯,竹眼镜框、可降解吸管、竹家具、竹餐具……一根竹子可变万物!”在龙泉市竹木产业创新服务中心竹制品展厅里,种类繁多、制作精良的“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游客们看着很是惊喜。

我市素有“浙南林海”之称,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竹乡”。近年来,我市以将竹木产业打造成百亿级产业为目标,全力突破“砍竹卖竹、挖笋卖笋”的传统产业模式,通过科技赋能、品牌塑造、集群发展,积极探索“以竹代塑”发展新路径,推动传统产业迈进新赛道。

从“砍竹卖钱”的粗放经营蝶变为“全链掘金”的精细发展,从“散乱污”的作坊经济升级为“绿色高端”的产业集群,一根根寻常的竹子正蜕变为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一场以生态价值转化为核心的实践正在“浙南林海”深处绽放光彩。

特约摄影师 张有钢 摄

从“卖资源”到“卖创新”

毛竹身价倍增

切片、脱脂、重组、压制……在龙泉市亿龙竹木开发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根毛竹历经“七十二变”,最终变成截面边长0.7米、长度15米的方形立柱。

“这款新产品兼具低碳环保特性与高强度承压抗弯性能,可替代传统钢材建筑承重梁。”亿龙竹木董事长汤荣方告诉记者,新产品刚下线就接到福建省一个超千万元的大单,另外还有几个大项目正在对接中。

做了30年竹木生意的汤荣方,办公室里摆着30多本专利证书。1993年,他在剑池街道租礼堂创业,靠粗加工竹制品糊口;2018年,他砸下4000万身家入园建厂,瞄准“以竹代木”“以竹代钢”新赛道,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研发的防腐防霉阻燃剂新技术,让竹材敲开国际市场——印度班加罗尔机场1.2万平方米的竹构穹顶。

曾经,龙泉竹林里砍下的毛竹大多以每吨500元的价格被简单运出大山,如同“捧着金饭碗讨饭”。如今,在科技的赋能下,同样的竹子能化身建筑承重柱、防火装饰板,甚至登上国际地标。身价倍增的背后,是我市竹产业从“卖资源”到“卖创新”的深刻蜕变。

作为一家专业生产销售竹木家居工艺品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龙泉市创惠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同样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改良产品、更新设备、推陈出新。企业现有“竹山下”“竹临门”等多个注册品牌,并持有7项自有商标和20余项国家专利,产品种类达数百款,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企业的发展,是我市竹木产业“科技赋能”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机器换人”“数字车间”示范企业建设,引导竹木企业加大产品开发、技术革新、设备升级力度。依托全省科技特派团试点优势,联合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组建竹木产学研创新联盟,通过“揭榜挂帅”“市校合作”等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1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打开了竹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大门。

在技术创新上持续发力同时,我市更在品牌塑造上精准布局。2024年,我市通过内部合并重组,建立了以林业产业发展为主的国有企业龙泉市林业发展有限公司,以“1+1+N”的发展模式,即以“龙尚竹”区域公共品牌为核心,由林业发展有限公司牵头,联动全市竹木企业与电商平台形成发展合力,让分散的“龙泉竹品”拧成一股绳,全力冲刺竹木百亿产业。“龙尚竹”的品牌效应让竹产品溢价空间平均提升15%,令企业尝到了“品牌致富”的甜头。

从“卖力气”到“卖创新”,从“跟跑市场”到“引领赛道”,龙泉竹木在科技的加持下,正沿着“两山”理念的路径,爬向价值链顶端:竹小家具全国市场占有率超60%,带动电商年销售额达26亿元,“以竹代塑”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龙泉造”的绿色印记遍布全球。

从低小散到集群化

“刮骨疗毒”的转型

科技为龙泉竹木产业插上了高飞的翅膀,但要让这只“竹凤凰”真正站稳脚跟,还得打破“低小散”的产业困局。2024年5月,一场“壮士断腕”的转型战,成为打通产业升级“任督二脉”的关键一役。

安仁镇昌文小微园的车间里,张一平盯着自动化生产线,竹片在机械臂上精准拼接,变成精致的竹木玩具部件。“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张一平说,“过去在张畈村的铁皮棚里,夏天像蒸笼,雨天漏着水,2022年一场暴雨冲塌仓库,损失20多万。”

我市共有林地393.41万亩,其中竹林61万亩,总立竹量9600万株,年产竹材1800万株,是浙江第二大毛竹产区。曾经,竹木产业靠家庭作坊撑起一片天,大多数从业人员都像张一平这样,守着“低小散”的厂子讨生活,同质化竞争更让竹木产品利润薄如蝉翼。除了粉尘污染让村民怨声载道,竹木小作坊的消防安全隐患更加令人担忧,2019年以来我市401家竹木“低小散”企业(个体户)引发的火灾占厂房类火灾的五分之三。

“富民产业,要的是整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决不能局限于眼前利益,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抢抓时间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凤凰涅槃,以绿色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跃升,牢牢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主动权。”市委主要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

转型的阵痛里,藏着破局的智慧。我市没有简单“一关了之”,而是先立后破,在经济开发区、八都镇等重点区块,谋划建设30个竹材初加工点、16个小微园、2个锯板中心,构建“初级分解+小微园+精深加工”的阶梯式平台。对企业分类施策,像张一平这样有潜力的,引导入园享16条扶持政策,各类补助加起来就拿了200多万元。王芳平的盛平竹木与其他2家锯板厂抱团转型,在八都溪坪工业园合建锯板中心,从竞争对手变合作伙伴“组团发展”。

政策的“东风”更让企业敢闯。制定出台《龙泉市关于推进竹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龙泉市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系列政策;推出“竹木小微速贷”等51款金融产品,2022年以来放贷15.99亿元,为企业节息近1800万元……“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500万元,敢这么干,是因为有底气。”汤荣方说。

阵痛之后,数据给出答案:2024年,集中力量推进竹木产业“低小散”综合整治,拆除“两违”建筑30万平方米,腾出土地空间1190余亩,整合提升竹木企业(个体户)401家,竹木产业规上产值同比增长22.3%,扭转连续三年下滑态势,成功入选全省竹产业重点县。更重要的是,竹海间的空气清了,村庄的消防隐患少了,“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了。

从“一人富”到“大家甜”

竹海深处的增收密码

在龙泉,竹子从来不是少数人的“摇钱树”,而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共富藤”。

在上垟镇通天桥竹材加工点“共富工坊”,65岁的曾述贤正俯身对竹材进行切割。车间里的数控设备嗡嗡作响,与他年轻时挥汗拉锯的场景恍若两个时代。“过去守着满山毛竹穷过活,现在不光能卖竹子、竹笋,在这儿打工一个月还能挣7000多块,比在外打工舒心。”这位与竹子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农民说。

不远处的五都楼村,群山环绕、“竹海”翠绿,周边有竹林面积6.8万亩。2022年,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协调下,龙泉市众欣竹木有限公司承建“共富工坊”,通过项目联建、场地出租、厂房招商、定向招工、光伏增收等方式,实现了村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如今,共富工坊年可加工150万株毛竹约3.6万吨,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累计带动周边4个村8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约5万元。

这样的共富场景,在龙泉处处可见。伴随产品良好的销售势头,毛竹原料价格从每吨不到500元上涨至每吨800多元。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管护竹林的劲头更足了,形成了“管护提质—价格上涨—再提质”的良性循环。

2024年,龙泉以省级林业共同富裕综合体试点建设为契机,在屏南镇创新实施“135”共富工程,通过“强村公司+村集体+农户”联动机制,激活流转林地1700亩,推动森林食品产值超290万元、避暑康养消费额突破500万元;“益林贷”等金融产品创新资源价值转化路径,实现地役权补偿收益质押贷款2427.85万元、惠及林农150户;引导社会资本以地役权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及生态旅游,吸引工商资本“上山入林”投资森林康养等新业态……一根毛竹,成为我市撬动增收致富的“杠杆”。

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我市在释放森林“碳潜能”、促进林业碳汇价值转化上先行先试。今年6月,“浙林碳汇”项目首次分红,我市3个乡镇16个村集体及农户增收共计12.4万元。从“卖竹子”到“卖空气”,毛竹林的生态价值进一步高效转化为经济价值。

“林子还是那片林子,竹子也还是那根竹子,但我们能靠它赚钱的路子更多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乡亲们盛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脸上满是喜悦。

一根竹,节节高。龙泉“以竹代塑”产业发展,正为生态新赛道写下生动注脚。

记者 蒋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