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今日龙泉

一座小工坊的“红引擎”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17 16:20:55 点击数:

“以前靠低保过日子,现在到了工坊上班,每月能挣2800元。”在竹垟畲族“畲小妹”共富工坊,53岁的畲族妇女蓝彩凤正熟练地包装着高山茶叶。作为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通过“共富学堂”培训后上岗,如今已成为工坊的骨干员工。

蓝彩凤的故事,是我市共富工坊建设成效的生动写照。2023年,我市针对山区低收入农户就业难、增收难问题,启动全域“共富工坊”建设三年行动,以“剑瓷红”市域党建品牌为引领,深挖“土特产”资源,构建“七个一”体系打通产供销一体化链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共富工坊169家,吸纳就业总人数8179名,其中低收入群体就业数1400余名,带动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从岩樟乡的有机农产品通过“乡村运营宝”销往全国,到“锦溪优品”统一包装让土特产身价倍增,再到宝溪乡千年龙窑的窑火映红村民笑脸,一个个工坊正成为龙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一镇一品”激活共富密码

“家人们,看这款‘城北好物’笋干,是乡亲们用传统方式手工制作的!健康又美味!”在城北乡共富工坊直播间,90后返乡青年吴伟明正卖力吆喝。镜头外,工人们忙着将产品打包发往全国各地。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的“城北好物”品牌,整合了全乡7类特色农产品,通过标准化生产,今年已带动农户增收50万余元。

从传统集市到现代电商,从分散经营到品牌运作,“城北好物”的蜕变折射出龙泉“一镇一品”工作的成效。

我市地处浙西南山区,生态资源丰富,但过去因产业分散、品牌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龙泉的答案是:聚焦土特产,打造“一镇一品”。

我市的共富工坊建设深谙“靠山吃山”的智慧。2023年以来,我市全面推进“一镇一品”共富工坊建设,立足剑瓷、灵芝、黑木耳等特色资源,按照“打造一个镇(街)域品牌、推出一批土特产品、明确一项经营主体、组建一支共富团队、搭建一个展销平台、完善一套扶持政策、构建一组技能培育体系”的“七个一”工作模式,集成资源打造“城北好物”、“三色住龙”等19个具有地域辨识度的镇域工坊品牌。

“土特产要变成‘金饭碗’,关键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提升。一镇一品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而是通过品牌共建、标准共立、产业共育、市场共拓,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真正实现强村富民、可持续增收。”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安仁镇“木玩车间”共富工坊,记者看到了共富工坊的升级版图景:3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里,激光雕刻机、数控机床等先进设备有序运转,工人们正在赶制出口欧美的木质玩具。

“三年前这里还是几个家庭作坊,现在成了小微企业园。”工坊负责人介绍,通过党建联建整合资源,工坊实现了“五个统一”:统一原材料采购、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运营、统一电商销售、统一物流配送,带动周边3000余人就业。

类似的成长故事,还在龙泉不断上演。

“石斛花开”共富工坊探索农文旅产业融合,创成了国家3A级景区,构建形成“企业增效、集体增资、群众增收”的共富模式,每年增加村民工资性收入40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0余家农家乐和水果采摘园年经营收入超过500万元; 小梅镇“多彩小梅”共富工坊建成11个彩笔文具组装集中加工点,打造丽水市级彩笔文具组装巾帼“共富工坊”示范镇;安仁镇“木玩车间”共富工坊集聚80余家上下游企业及个体户,年产值1.2亿元……

我市还以引导工坊主体取得SC认证为抓手,全面推动共富工坊提质增效、扩面增收。全市已有13家工坊取得SC认证,推动农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型。其中,住龙镇“三色住龙”共富工坊,取得酸枣糕、番薯干等2类4种土特产SC认证,通过建设生产加工、电商直播、技能培训等三大车间,带动家门口就业80余人、群众增收200余万元。

党建联建跑出共富加速度

“多亏了红管家帮忙跑手续,我们工坊的SC认证才能这么快批下来。”在竹垟畲族乡,“畲小妹”共富工坊负责人指着墙上的认证证书说。

这个以畲族文化为魂的工坊,依托当地生态优势,将高山茶叶、畲药、乌米饭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三统一”模式,打造出独具民族风情的“畲乡伴手礼”系列产品。2023年,工坊取得SC认证后,产品附加值提升40%。

“红管家”张明是镇里派来的党员干部,他不仅协助工坊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还帮忙对接电商平台,并整合6个民族村资源,统一品牌包装畲乡农特产品,带动350余人就业,村集体年增收70余万元。

“共富工坊不是简单挂块牌子,它是‘两山’转化的红色引擎。”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创新构建“党委统筹、部门联动、镇村协同、社会参与”工作格局,选派240余名“红管家”下沉工坊,动态对接资源、需求、劳动力等“五张清单”,帮助工坊破解场地、管理等难题120余项。

这种“红色聚力”效应,在跨区域合作中更为凸显。由8个革命老区乡镇强村公司联建的“老区好物”共富工坊,整合番薯干、高山茶等特色产品,构建“1+5+N”品牌体系,运营仅两个月销售额就突破100万元。宝溪乡“不灭窑火”工坊则联合周边3个乡镇,以“政府托管+村庄经营+市场代营”模式发展青瓷文旅产业,提供就业岗位280余个,人均年增收2.1万元。

“党建联建不仅解决了工坊的场地、资金问题,还通过“红管家”队伍提供全程服务,真正让工坊活起来、强起来。”宝溪乡溪头村党总支书记曾志华说。

2024年,西街街道“石斛花开”共富工坊和竹垟畲乡“一家亲”共富工坊入选全省党建联建示范典型案例。到今年底,龙泉计划建成180家工坊,实现19个乡镇(街道)全覆盖,重点帮扶1000名以上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

多元赋能拓宽共富路径

“手腕要稳,釉色才能均匀。”在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的实训教室,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卓鑫伟正指导20多名学员学习青瓷施釉技艺。

为破解工坊发展瓶颈,龙泉构建了“政策—金融—渠道—技术—数字”五位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共富工坊发展提供系统化支撑。

在技能培训方面,我市依托青瓷宝剑技师学院、党群服务中心、基层党校等阵地平台建立“共富学堂”,采取“订单式培养+定向输送”模式,为共富工坊量身定制技能人才。通过“共富学堂”培训的学员,结业后可直接进入相关工坊就业。

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开展工坊技能培训50余场次,培育龙泉菌师、农创客等1100余名,让群众“带着技能进工坊”。

在金融支持上,龙泉还联合农商行等推出“知心工坊贷”等专项金融产品,累计发放贷款4000余万元。宝溪乡的“不灭窑火”工坊通过贷款扩建了非遗体验馆,新增就业岗位50余个。

销售渠道的拓展也是关键。龙泉市通过“山海协作”,将工坊产品销往结对地区;通过举办“巾帼优品”“老区好物”等共富市集,助推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安仁镇的“木玩车间”工坊与省内外企业合作,产品远销海外,带动15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5万元。

龙南乡“龙南山货”工坊采用“强村公司+社会资本+农户”模式,建设数字化农场和育苗中心,带动就业200余人;八都镇“云上八都”工坊引入智慧物流体系,农产品线上销售增长20%;屏南镇“高山原味”工坊则创新建立“农户+强村公司+产业大户”整村经营模式,通过农旅融合直播间和自助售卖点,带动100余名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2.4万余元……这种“授人以渔”的机制,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

行走在龙泉城乡,共富工坊正从局部“造血”走向全域“活血”,从“增收”迈向“共美”。绿水青山间,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我们将深化‘共富工坊+生态价值’转化模式,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激发强村富民新动能。”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将同步深化“共富工坊+技能创富”模式,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强坊名师和工坊主理人,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让共富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记者 周彩萍

【记者手记】

20年来,龙泉的共富工坊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从生态保护到价值转化,从单一生产到三产融合,这片绿水青山间,一幅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正徐徐展开。正如一位工坊主理人所说:“我们不仅要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更要让这片山水永远美丽富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