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今日龙泉

创业再出发 平凡铸非凡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09 16:56:16 点击数:

开栏语:龙泉城市的脉搏由千万双炽热的手掌托起。穿梭街巷的外卖骑手,搏击商海的创业青年,淬炼匠心的能工巧匠,带领致富的乡村带头人……他们虽无惊天壮举,却以坚守的信念、破浪的勇气、耕耘的赤诚,在平凡中绽放光芒。“弘扬企业家精神 引领创业再出发”不仅关乎政府与企业,更源于普通人对创新、责任与梦想的追求。创业再出发,你我皆主角。市融媒体中心推出《新“360行”》系列报道,讲述“360行”里当代奋斗者的新故事。

“发明家”林有彬:

在汽配行业打拼30年,获得76项专利

清晨,浙江创新汽车空调有限公司厂区里,林有彬健步走进车间,手指抚过正在研发的板式换热器片,金属特有的凉意让他露出笑容——与这些“铁家伙”较劲,让他甚是享受。林有彬是浙江创新汽车空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技术总监,30年来,这位汽车空调工匠把人生“焊”在了生产线上。他永远揣着三样“法宝”:卷边的笔记本记录着几百项的技术难题,电脑上存着数万组研发的数据,还有那张泛黄的图纸——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他带领团队攻坚的岁月。

林有彬主持省级科研开发项目有20余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6项,软著2项。在他的带领下,所在企业创建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

在同事眼中,林有彬是一位扎根车间的技术“钉子户”。“那会儿车间就是家,方便面箱子摞得比设备还高。”团队成员记忆犹新,为突破冷凝器集流管自动化设备的关键技术,林有彬带着团队开启长达8个月的“白+黑”模式:晨光里调试模具参数,星光下验证设备精度。

历经8个月艰苦钻研,他们成功开发并应用了一系列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空调换热装置产品,为汽车产业提供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解决方案,斩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过去,加工汽车空调冷凝器集流管需要经过4道工序,现在通过自动化设备只需要1道工序,一位工人可同时操控3台这样的设备,生产效率提升40%,产品合格率更是大幅提升。”林有彬告诉记者,曾经依赖老师傅“手感”的精密操作,如今也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在节能增效与安全生产领域树立起新标杆。在行业竞争中,掌握标准制定权便意味着掌握行业话语权。“参与标准制定,犹如绘制行业航海图,既能助力企业抢占市场先机,更是向顶尖专家取经问道的宝贵契机。”林有彬说。他参与主持制定《“浙江制造团体标准”汽车空调用冷凝器》(T/ZZB0814-2018),参与起草《浙江制造团体标准汽车空调(HCFC-134a)蒸发器》(T/ZZB1074-2019),以技术创新构筑起产业竞争力的坚固护城河,被他戏称为“给行业立规矩的尚方宝剑”。

现在的林有彬,已取得正高级工程师职称,成为我市汽配行业第二位正高职称获得者。他表示,未来将继续攻克新能源汽车空调的技术密码,助力龙泉汽配行业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的转型升级。

记者 邱文君

“乡村工匠”汪光昆:

用标准化生产线打通传统菌业的未来

汪光昆,丽水市企业骨干人才“绿谷企业英才”、第一届浙江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现任天和农业集团党支部书记、副董事长、总工程师,天和农业集团浙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总经理。

在龙泉连绵的青山绿水间,汪光昆在食用菌生产一线打拼了十多年,他用标准化生产线改写传统农业的粗放模式,以全链条服务托起菇农的致富梦。

“要让菌棒里长出黄金,就要让村民们摆脱手工制作的困境!”在智能车间里,汪光昆举起刚刚经X线检测仪“体检”合格的黑木耳,透光可见清晰的网状脉络。十年前他初到龙泉时,这里的食用菌仍依赖手工劳作,菇农们弯腰分拣的身影,夹着木屑与汗水混杂的气息,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与现代化农业隔着整整一个时代。

那个春天,这个来自安徽的“外来客”让村民们开了眼。他用全自动智能控制空气能脱水干燥流水线吐出首批“会呼吸”的菌菇;引进金属检测仪、X线检测仪等先进生产检测设备用于生产加工环节质量监控,建立了全程可追溯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设计建设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精深生产加工车间,并通过ISO22000和HACCP认证和海关出口注册,让深山里的食用菌拿到了通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

“通过风力选别、色选机光电选别,可以成功去除黑木耳中的砂子、木屑、杂草树叶等异物,以及黄片、薄片、亮片等不良品,实现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降低用工成本25%。”汪光昆说。一旁的老菇农盯着机器看了半晌:“这铁家伙挑木耳,比我的手艺还好!”

先进标准化生产车间和先进生产线的建设,全面提升了天和农业集团产能和产品品质。集团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先后与中粮集团、首旅集团、海底捞、农心集团等国内外优质客户达成合作,成为G20峰会指定供应商。

在同行圈子里,汪光昆的手机号是公认的“急救热线”。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等问题上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时,只要打他的电话,他都会毫无保留的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为同行排忧解难。

站在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交汇点上,汪光昆开始思考如何通过食用菌产业反哺乡村,带领村民奔现共同富裕。“与种植户一起,才能让食用菌产业走得更远。”汪光昆提出,要把人的活化、乡村发展和村民增收作为乡村活化的落脚点。在他的努力下,20余个标准化香菇、木耳、灵芝等食药用菌基地在全市各乡镇建设完成,农户可无偿使用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从事食用菌生产,生产的食用菌产品由天和农业集团按市场价回收,带动农户5000余户加入食用菌种植。

“菌菇虽小,能撑起百姓共富大梦想。”远处,看着标准化生产基地旁的万家灯火,汪光昆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记者 邱文君

“快递小哥”叶陈如:

30载邮路,900余万件邮件“零误投漏投”

叶陈如,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龙泉分公司普邮投递员,曾获浙江省邮政局优秀投递员、浙江省服务三农优秀投递员、浙江省“最美快递员”等,连续25年被评为先进投递员、报刊发行先进个人。

1995年,年轻的叶陈如怀揣着对工作的热忱,踏上了投递员的征程。这一迈步,便是30年的风雨兼程。作为投递员,他如同一颗默默运转的星辰,30年如一日,在平凡的邮路上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芒。

每天清晨6时,当城市还在沉睡,叶陈如已经开启了他忙碌的一天。邮件的卸车、扫描、分拣、投递……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动作娴熟而利落。30年来,他服务的面积达16平方公里,覆盖人口近10000人。每天,他都要投递200余份报刊、260余件信件及快递,这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

回想起初入行的日子,叶陈如感慨万千:“刚开始做投递员的时候,对片区不熟悉,送件速度慢,心里特别着急。日晒雨淋、爬坡上坎,饿着肚子送件都是常有的事。有时候遇到发件人地址不明、姓名不清的情况,更是让人头疼。”但即便如此,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熟悉了片区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送件变得轻车熟路。然而,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他始终保持着最初的那份认真和专注。

30年,11万小时,900余万件邮件,叶陈如创下“零误投漏投”的行业奇迹。他用“零差错”的完美表现,诠释了对投递员这份职业的极致追求。当被问及秘诀,他朴实地笑着说:“邮件不是冷冰冰的包裹,每个都载着期盼,一定要认真对待,用‘心’投递。”

凭借着自身的丰富经验,叶陈如担起了“老带新”的责任。“叶师傅的笔记本比GPS还灵!”徒弟小刘展示着师傅传下的“秘笈”——泛黄的册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片区变迁。为了让新人尽快熟悉工作,他会要求他们到负责揽投的片区反复熟悉路线,带着新人穿梭在街巷,传授“三验四查”揽投法。“邮路在变,但责任心永远不能打折。”他常念叨这句话。

在平时的工作中,无论客户的大事小事,叶陈如送件时只要遇上了就热心帮忙搭把手。防疫期间,他冲锋在前,与揽投班同事一起为全市38所中小学校配送教辅书、防疫物品,助力滞销的农户销售并配送新鲜蔬菜,为农村赠送口罩、消毒水等物品,还主动参与社区服务。“能帮一点是一点,都是举手之劳。”能帮助别人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叶陈如十分乐意。

30年的坚守,叶陈如收获了无数的荣誉。从“浙江省服务三农优秀投递员”到“丽水市绿谷先锋快递小哥”,再到“龙泉市劳动模范”……30年间,他累计获得各级荣誉60余项,证书摞了厚厚一叠。他负责的邮路连续5年被评为“红旗邮路”,成为行业标杆。

五一假期,当人们在享受悠闲的时光时,叶陈如依然奔波在邮路上。晨曦中,他熟练地分拣包裹;暮色里,他轻车熟路地穿过熟悉的街巷。从青春到华发,他用30年的坚守,书写了一名基层劳动者的赤诚。

记者 邱文君

“巾帼共富”带头人冯娜娜:

将“家门口”的来料加工做到上千万元产值

80后的冯娜娜,是河南嫁来的龙泉媳妇,也是市娜依娅服装厂的“掌舵人”。别看她年轻,在来料加工行业,她可是有着13年工龄的“老江湖”。如今,她不仅打造出年产值千万元的企业,更贴心地为乡亲们搭建起 “家门口五分钟就业圈”,近百人跟着她有了稳定营生。

走进娜依娅服装厂,缝纫机的嗡鸣声与女工们的交谈声交织成曲。冯娜娜正在和女工们一起检查产品质量,忙着赶制一批发往黑龙江的订单。另一边,丈夫徐剑峰抱着电话,时而低头核对订单,时而快速敲击键盘记录需求,夫妻俩忙得脚不沾地,却干劲十足。谁能想到,眼前这个蒸蒸日上的企业,也曾在倒闭边缘“摇摇欲坠”。

时间回到2012年的义乌,冯娜娜夫妇卖眼镜、打底裤、饰品……摸爬滚打,但总觉得缺了竞争力。最终,他们盯上了舞蹈服这片小众领域。怀揣着创业梦,夫妻俩掏出仅有的两三万元钱,一头扎进新事业。

然而,创业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经验不足的他们,找的代工厂不靠谱,打版师傅也不专业。第一批舞蹈服不是尺寸跑偏,就是做工粗糙,成了仓库里的“废品”。“看着几千件次品,我感觉天都塌了。” 冯娜娜回忆道,两三万元本钱就这样打了水漂。

那段时间,她整日整夜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如何解决问题。但她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选择从头再来:“别人能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我们也一定能行!”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冯娜娜意识到面料是舞蹈服品质的关键,于是她毅然决定专攻面料研究。这一研究,就是近一年时间。一年来,冯娜娜跑遍了义乌大大小小的布料市场,笔记本上记满了面料特性:氨纶弹性好但易勾丝,亮片网纱洗后会褪色……最终掌握了市场上几十种常用舞蹈服面料的特性。

既然选择了一个行业,再难也要咬牙走下去。从设计、打版、剪裁……冯娜娜夫妻俩从零开始,通过网上学习课程、搜集资料,了解制作衣服的全过程环节。

说起往事,冯娜娜还向记者分享了一个细节。为了学习技术,丈夫徐剑锋还跑到别人的服装厂当工人,一待就是20多天。“说是当工人,其实就是去‘偷技术’。”冯娜娜笑着说:“每天盯着老师傅的操作,多看多问,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在产品质量上,冯娜娜更是精益求精。为确定一个样板,她和团队反复修改四五次;为挑选合适的面料,她跑遍市场。“有一次,为了找到一种特殊的面料,我跑了三个城市,问了上百家供应商。” 冯娜娜说,就是靠着这股子精益求精的劲儿和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信任,他们渐渐满足了客户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舞蹈服行业扎稳了根。

创业7年后,考虑到女儿上学和义乌高昂的生活成本,2019年,冯娜娜夫妇决定回到龙泉,创办娜依娅巾帼共富工坊。没想到2020年疫情来袭,舞蹈机构纷纷关门,订单量暴跌。冯娜娜看着空荡荡的车间,急得嘴上起泡。“那段时间,每天睁眼闭眼都是订单的事儿,做梦都在想办法。”

冯娜娜把目光投向了外贸订单。依托于前期积累下的客户资源,她开始更加积极主动打电话,推销自家产品,为了拿下订单,她一次次压缩利润空间。“有时候利润几乎为零,甚至倒贴运费,但只要能让工坊运转下去,能让工人有活干,我就觉得值!” 那段时间,冯娜娜和丈夫住在车间,饿了就泡碗泡面,困了就在椅子上眯一会儿。

熬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期,如今的娜依娅巾帼共富工坊已发展成年产值达1000万元左右的企业,带动近100名工人就业,发放来料加工费超90万元。但新的挑战依然不断,“再难也不能拖欠工人一分钱。”冯娜娜语气坚定,“身后是几十个家庭,我要对他们负责。”最困难的时候,夫妻俩从银行贷款发工资,只为守住这份责任。

谈及未来,冯娜娜满是憧憬。“我们计划投入更多资金更新设备,引入智能缝纫机;定期组织工人参加共富学堂,提升技能。还要组建专业电商团队,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把舞蹈服卖到更远的地方!”冯娜娜说,普通人的创业之路或许布满荆棘,但只要有背水一战的勇气、破局求生的智慧、逆风前行的坚守,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