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君 摄
记者 姜爱华 孙琳霁 吴必旺
5月5日至9日,2025年“龙泉论剑·万邦造物”中外艺术家青瓷艺术共创活动在望瓯·陶溪川举行。来自法国、英国、美国等40多个国家的200余位艺术家与龙泉本地青瓷艺人围坐一团,将龙泉的泥土、匠人的掌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灵感,一同揉进青瓷的肌理,编织出一场跨越国界的对话。
青瓷杯上花鸟虫蝶栩栩如生,尽显传统技艺的精妙绝伦。作为市青年青瓷工匠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今年是徐诗微第二次参与国际共创活动,“我们常常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全球艺术家交流创作,是希望借不同文化视角激发青瓷创新活力。”
青年艺术家谢钧怡与德国艺术家加布里埃莱·库内以龙泉泥土为创作媒介,开启跨国艺术共创。谢钧怡对龙泉山水的热爱,化作作品《缠绕》中灵动的意象,让人仿若身临其境;加布里埃莱·库内则用抽象笔触,以龙泉黄白黏土创作作品《7塔》,展现城市与自然的张力。
“泥土是跨越国界的语言,窑火让我们紧密相连。”加布里埃莱·库内说道。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创模式,成为青瓷走向世界的钥匙,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在美术馆里,美国陶艺家马克·卢索尔德的作品《龙泉》悬于空中,格外夺目。圆形陶璧仿若千年流转的玉璧,下方垂落的捏塑陶瓷,是作者用龙泉清洁工、修理工人的指纹精心创作而成。
“我想用最真实的触感,连接龙泉人与这片土地的情感。”卢索尔德介绍。这件作品恰似国际共创活动的隐喻,非遗传承不再是师徒之间的秘密,而是全球艺术灵感的载体。
国际共创不仅拓宽了各国艺术家的视野,还为青瓷注入新创意,提升其国际知名度。龙泉青瓷的文化重构,为非遗国际化提供了宝贵借鉴。它以开放包容之姿拥抱世界,融合现代科技与时尚元素,实现了从传统到国际的华丽转身。
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作为龙泉青瓷出圈的核心载体,通过融合国际艺术交流、青年双创、教育研学等多元业态,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圈。该文创街区年均举办活动百余场,预计今年客流量将突破200万人次,直接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消费增长400%。
“非遗传承已突破单向‘守艺’模式,正在形成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市青年青瓷工匠学术研究会会长王武认为,国际共创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与理念革新,更体现了青年工匠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