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上下如火如荼地掀起“弘扬企业家精神 引领创业再出发”主题活动热潮之时,广大党员干部紧紧围绕“党员干部该怎么创优”,立足本职岗位开展细致剖析,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现《今日龙泉》刊发部分党员干部的访谈。
刀刃向内 开启“三问三破”实践探索
市司法局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 刘少丰
近年来,龙泉市司法局坚持以“育苗、墩苗、护苗”为主线,创新打造“三维一体”干部培养体系,通过组建主题团队、开展青年法治沙龙、创办笔杆子训练营、组织“法润龙泉 砥砺青春”青年干部业务能力大提升学习班等举措,着力培育新时代政法铁军。2023-2024年间,连续斩获法治丽水建设优秀单位、全省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成绩突出集体两项殊荣。面对“如何以法治创新回应时代之问”的核心命题,需要我们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开启“三问三破”实践探索。
第一问:业务能力是否与岗位匹配?破思维定式,铸法治尖兵。当前司法行政工作面临多重挑战,合法性审查从“合规性审查”向“风险防控+发展服务”转型,社区矫正从“刚性监管”向“柔性治理”升级,行政执法监督从“个案纠错”向“体系优化”变革。对标新时代要求,新时代司法行政干部的核心竞争力,已从法条记忆转向“能否用法治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作为司法行政党员领导干部,始终以“首案首办”的开拓精神攻坚改革深水区,建立“案例解剖”常态化机制攻克各项疑难杂症,真正让专业能力成为护航高质量发展的“法治盾牌”。
第二问:专业水平如何提升?破能力茧房,育复合人才。专业能力是司法行政干部的“硬脊梁”,更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近两年来,龙泉司法聚焦“专业精进”与“复合发展”双轮驱动,构建“五位一体”能力提升体系:开展岗位业务能力大比武锻造实务能力,举办法律演讲赛锤炼逻辑思维,组织专项课题研究提升战略视野,实施“每月一学”制度夯实理论根基,创建青年法治沙龙促进跨界交流。但专业精进没有休止符,作为司法行政部门党员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危机感,以“归零心态”重构能力坐标系,既做熟稔法律条文的“活法典”,更当善治善成的“多面手”,打造新时代司法行政人的立体化“能力画像”。
第三问:立足本职岗位如何持续创优?破路径依赖,创法治标杆。创优不是标新立异的“独角戏”,而是深耕主责的“耐力赛”。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也是龙泉撤县设市35周年,抓好法治龙泉建设意义重大。作为司法行政党员领导干部,将继续聚焦基层法治“最后一公里”,把岗位作为创新试验田,构建“改革破题—机制迭代—品牌锻造”全链条创优生态。以重大行政决策入选省级重点任务试点清单、社区矫正实施片区化管理、乡镇合法性审查质效提升等改革创新为抓手,不断推进法治龙泉与法治政府建设。
党员干部“三问”,问的是能力短板,答的是发展破局;企业家精神的对照,照的是思维局限,立的是奋进标杆。未来,我将始终以“专业精进”筑牢法治根基,以“思维破冰”推动服务升级,用“司法之为”答好时代之问,为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品质龙泉筑牢法治根基!
民生为锚 要素破局 为品质龙泉赋能
市发改局战略规划和资源环境科负责人 叶芳芳
作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简称“两新”)“排头兵”,我坚持以业务能力提升为立身之本。面对政策窗口期短、要素竞争激烈的现实,我以三条路径锻造硬核本领。
做政策的“解码者”。我们建立“政策追踪—靶向拆解—精准落地”全链条机制,每天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掌握上级政策动态。指导浙江三乾新材料智能制造有限公司从申报工业领域调整到回收循环利用领域,为该企业争取到1440万元资金。
当项目的“工程师”。面对设备更新、以旧换新等新课题,推行“场景化推演”工作法。工作之余化身家电“体验员”、电动车“导购员”、旧房改造“宣传员”。
做创新的“破冰者”。构建“政企研”三方联动机制,组建“绿色转型智囊团”,为泵阀企业定制申报方案,推动6个回收循环项目进入国家复核名单,数量及资金均居丽水第一。2024年“两新”工作入选市级作风效能正面典型案例,助力龙泉市2024年要素争取综合得分位列山区海岛25县榜首。
一问业务能力是否匹配岗位?去年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时,我曾一度陷入“本领恐慌”。作为第一次接触“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申报的新兵,面对上百页的申报指引,涵盖回收循环、环境基础设施提升、工业设备更新等9大领域,一时不知如何去精准排摸项目,导致在第一批项目申报时,龙泉市无项目入选。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新时代的发改工作者不能只懂“画图纸”,更要会“解方程”。
二问专业水平如何提升?在走访本地企业家时,一位制造业老板的话让我震撼:“我们研发新产品是拿身家性命赌明天,你们敢不敢为创新担风险?”这句话点醒了我们——专业能力的提升不能停留在书本上,更要像企业家那样“在风浪中学游泳”。面对企业、群众“政策看得见、够不着”的痛点,我们建立“政策大全”,推行“政策翻译官”制度,将晦涩条文转化为人人都看得懂的“操作手册”,用“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怎么算”“设备更新项目如何报”等具体案例讲透政策。
三问如何立足本职持续创优?发改人的岗位创优,不是机械执行上级指令,而是像企业家经营企业一样经营政策——既要有“算大账”的战略眼光,更要有“抠细节”的工匠精神。当我们把群众换新家电时的笑脸、企业升级设备后的轰鸣声、废旧物资重生为艺术品的惊叹声,当作衡量工作的标尺时,创优便不再是考核指标,而成了流淌在血液里的热度。这让我懂得:真正的创优,是把政策红利变成群众眼里的光、口袋里的钱。
站在“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关键节点,我将以企业家精神为火炬,照亮变革之路。继续保持“抢”的劲头抓政策机遇,提升“闯”的本领攻改革难关,锤炼“实”的作风促重大项目纳规落地,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从需求端破题 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
剑池街道水南社区党委书记 林梅
水南社区将企业家精神融入基层治理,通过“五微”工作法实现服务效能与治理能力双突破。为更好地服务居民,建立服务居民的党员先锋服务矩阵,创新开设“技能赋能双课堂”:针对党员群体开展线上线下互助课堂100余场,实现教育全覆盖;面向居民推出电商直播、短视频制作等数字技能培训10期,培育出5名技术骨干。在构建服务网络方面,社区打造了“立体化服务网络”,让服务更加贴近居民需求,在职党员累计提供错时服务200余次,通过“心愿认领”解决群众急难问题80余个,网格党员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50余件。“五微”工作法不仅提升了服务效能,也增强了治理能力,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企业家“敢闯敢拼、精益求精”的创业精神与我们社区工作者“为民服务,守岗创优”的干事初心是相通的。作为社区工作者和丽水市兴村治社名师,我热爱自己的岗位,对照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内涵,我针对业务能力匹配、专业水平提升、立足岗位创优“三问”进行如下思考。
学习企业家“开拓创新”精神,开展小区规范化治理。当前,社区治理面临居民自治内生动力不足的瓶颈制约。为此,我们将推行“红色治理联建机制”,在封闭式小区组建“红色管家”团队,以党员中心户为枢纽,整合楼栋长、居民代表等自治力量,联合小区物业和业委会开展微网格治理,梳理高频民生诉求,牵头组织居民代表成立业委会筹备小组,通过召开业主大会投票表决成功选举联建房小区首届业委会,以居民自治为核心,形成“需求征集—民主协商—跟踪落实”闭环管理。
聚焦企业家“持续进化”特质,开展“嵌入式”服务。社区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存在精准匹配缺口,“家门口”就业服务网络仍需完善。辖区现有衣物缝补师、家电维修员等达成长期合作,为周边居民提供“嵌入式”便民服务。推进共富工坊建设,把共富工坊建在小区里,建在居民“家门口”,推行“集中+居家”弹性就业模式,实现居民“家门口”灵活就业。探索“基础设施换公共服务”模式,社区通过免收场地使用费、提供基础配套设施等方式降低工坊运营成本,工坊将一定的经营性收入作为社区公益基金,用于困难群体帮扶。
秉承企业家“价值创造”理念,开展居民技能培训。作为治理创新的活力源泉,辖区居民技能升级需求与社群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机制亟待建立。依托水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现有空间资源,配备专业化直播设备、烘焙工具、咖啡机等教学设施,打造标准化技能培训基地。聚焦失业群体开设短视频制作、电商直播等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转化率。聚焦中青年群体开展烘焙、茶艺、瑜伽等课程,采取“线上预约、线下授课”模式,以“公益低偿”原则有效激活中青年社群活力,通过“提供服务—反哺社区”转化机制建立社区专业讲师团、志愿服务队伍等。
新时代的社区治理,需要以企业家精神重构治理基因。我将继续做社区工作的破冰者,把市场经济的“效率意识”植入服务流程,把企业管理的“精益求精”融入网格治理,把商业创新的“用户理念”注入民生服务。让每个党员都成为“社区CEO”,每个网格都变成“创新试验田”,在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实践中,书写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水南社区答卷。
破茧成蝶勇争先 领航振兴立潮头
锦溪镇下锦村党支部书记 唐丽美
近年来,下锦村紧握“问海借力”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山海协作”发展大局,以 “锦秀联兴”兴村治社工作法为旗帜,创新实施“136”工作法,以“一头‘造血’牛、一块‘成金’板、一个‘共富’坊、一座‘生财’山”推动共富项目落地,实现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飞跃”,先后荣获浙江省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省级示范党群服务中心、省级善治示范村等10余项省市级荣誉,成为乡村振兴的闪亮样板。
扪心一问:岗位能力是否匹配?破茧转型,以实干扎根岗位一线。面对村庄发展的产业薄弱、矛盾纠纷等难题,作为基层“一肩挑”书记,我深感岗位能力与村庄发展需求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唯有破茧转型,方能扛起振兴重任。一方面,积极投身各类学习实践平台,向名师学治理、向先进村学产业,在对标先进中找准差距,在学思践悟中提升本领;另一方面,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在党建引领、产业延链、乡村善治中持续探索实践,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答好强村富民的时代考卷。
扪心二问:专业技能如何提升?固本强基,以创新提升治村效能。面对村庄治理现代化新要求,最需突破的是传统路径依赖。作为基层“当家人”,我始终秉持“强基必先强能,创新方能破局”理念,在“学”与“干”中锤炼治村硬本领。将“136”工作法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劲动能,以“党建强基、富民兴村”为总方向,构建起“党建引领发展方向、干部带动产业升级、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成果实现全民共享”的闭环式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锚定清晰坐标,以精细化管理提升治理效能,让治村有章可循、提质增效。
扪心三问:立足岗位如何创优?谋篇未来,以远见擘画振兴蓝图。面对乡村振兴的艰巨使命,最大的掣肘是产业薄弱。作为基层“领头雁”,我始终坚信“靠党建引领强基,靠产业创新破局”,唯有以远见擘画蓝图,方能激活振兴动能。聚焦产业升级,依托“山海协作”资源优势,深化与嘉兴东兴奶牛场的合作,以“土特产”为支点,深耕“一群牛、一块板、一片叶”产业矩阵,通过“共富工坊”孵化技能、培育业态,让“沉睡资源”变“活力资产”。全力推进江滨路游步道建设、后路竹林耕路硬化、养老便民餐等民生工程,让基础设施更完善、村容村貌更靓丽,切实将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作为年轻村支书,唯有“能力破茧”应对“发展蝶变”,以实干担当为笔、以创新开拓为墨,方能在乡村振兴大潮中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