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村,见证干部作风,也蕴含解决问题的办法。
今年年初,龙泉市在干部常态化下沉基础上,建立“周三下村日”机制,集中下村解决乡村发展、社会治理、群众急难愁盼等问题。目前,龙泉19个乡镇(街道)849名党员干部全员下沉242个村社,破解基层难题541件。
下村怎么下?进村怎么干?
记者近日随机选取了龙泉市道太乡,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在区域面积351平方公里的乡间,记录下村足迹。
下村,盯着项目干
4月16日一大早,陆明宜走进双平村,在村口和村民寒暄了几句,便来到村委会办公室,拉上“搭子”——村党支部书记严传花,直奔正在建设的棘胸蛙工厂化养殖基地。
每次下村,陆明宜这位“85后”道太乡干部,都要到养殖基地建设现场看看,问问有没有困难。
这个养殖基地是龙泉市送的“大礼包”。去年,龙泉招引浙江悦元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协商与道太乡强村公司、乡村振兴公司共同投资2200万元,在双平村建设棘胸蛙工厂化养殖基地一期项目。
乡村里有了大项目,是“雪中送炭”。
双平村是个分散的山区村,在2019年由3个村合并而成,有14个村民小组,全村805人,只有255人常住,大多在外务工。村里盛产黑木耳,每年有60万段产量。由于邻近水库,也有村民搞养殖,发展起10家石蛙养殖户。
村集体想增收、村民想致富,急需“新钥匙”。
养殖基地开工建设后,牵动着龙泉市、道太乡两级干部的心,不少干部隔三岔五往双平村跑。这也是驻村干部陆明宜和全村人的“宝贝疙瘩”。
基地建设中碰到的难题,也都在党员干部下村的脚步里迎刃而解。
陆明宜碰到最棘手的问题,是政策处理。当时,涉及到征地的44户农户中,有一户说什么也不肯,乡、村干部跑了不下10趟,有时深夜去做工作,最后才说通了。
上周三,陆明宜下村时,基地正在铺设发电面板,屋顶如今已铺满了面板。
根据规划,养殖基地屋顶将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4兆瓦,年发电量约400万千瓦时,收益预计可达160万元;占地29.18亩的养殖基地,计划年产棘胸蛙60万只……
“党员干部下村,给项目‘保驾’。基地早建成,村集体、村民早日得实惠。”严传花说。
下村,围着群众转
眼下,浙江已入汛期。防汛是乡镇干部挂在心里的头等大事。源口村蛤湖自然村边坡治理工程的完工,让道太乡干部松了口气。
在过去的3个星期里,乡干部何燕每次下沉蛤湖,都要到工程现场转一转,检查一下进度。
今年3月,乡里在例行防汛检查时,发现蛤湖一处边坡存在隐患。该处边坡下,还住着几户人家,汛期一到,会有危险。随后,乡里请了国土部门勘测,请了中介公司进行评估,决定立即治理边坡。
3月下旬,工程开工了,主要是拓宽排水沟渠、浇筑挡泥墙。工程不大,但要做得快,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4月9日上午,何燕照例来到施工现场。
“娜妮,你来啦!”看到何燕,正在做工的村民叶文松,远远地打起了招呼。
何燕走近后,看清叶文松,热情回应着。
“今天做了几个小时了?”
“3个多小时。”
“你老婆在家做什么呢?”
“没在家。去亲戚家采茶叶了。”
“去哪里采茶?”
“不远,双平村。”
“怎么去的?”
“骑电动车,半小时左右就到了。”
叶文松是困难户,夫妻俩常住村里,收入不算高,一个到工地做工,一个去亲戚家采茶,都想赶趟多挣点钱。何燕每回下村,叶文松家去得多,两人见面都很亲切。
何燕很健谈,是个爽快人,村里人见了她,都会聊上几句家常。
“不管是边坡治理,还是与群众闲聊,方式不一样,拉近距离的效果却一样。”何燕说。
当天下午,常务副乡长潘贤波也到了蛤湖,与何燕再次检查边坡治理工程。
“入汛前能完工。”两人如释重负,也各奔下一个村。
何燕要赶往张弄自然村。那里有7户低收入农户,困难群众集中,何燕每次下村,都要去和他们“群聊”一次。
“不聊几句,亲近不起来!”何燕说。
下村,奔着问题去
从蛤湖出发,坐了40分钟车,在山间一路颠簸到了新和村,再有40分钟车程便到了仙源村。
4月9日一大早,道太乡干部方顺从龙泉出发,到乡政府接上头一天值班的副乡长季今晨,赶到仙源村用了一个半小时。
下村,两人要再次对农田灌溉工程设计实地勘测,尽管此前多次会商、测算、勘探,但涉及到100多亩土地的灌溉工程,谁都不能马虎。
这项灌溉工程,源于民生项目——龙泉市岭赤电站增效扩容工程。工程横跨仙源、锦安、供村、新和4个村,由国有企业和村集体共同出资开发。投产后,年平均发电量为777万千瓦时,预计年发电收入为373万元,年利润达174万元,有助于壮大集体经济。
岭赤电站增效扩容工程带来的效益高,也带来了涵养水土、改线饮用水、灌溉农田等问题。解决了一个个问题之后,乡里争取了30余万元资金,专门用于灌溉工程。
季今晨、方顺下村最重要的是破解灌溉工程的一个个问题。
沟渠怎么规划?哪里用管子,哪里挖沟渠?破坏的沟渠怎么办?
“不同的地方,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靠山边、路边的地方,只能用管子,用沟渠引水,遇到下雨,泥土、碎树叶会堵住水流。”方顺实地探测多次,心里有本明白账。
“水从路下涵洞流出来,再流到田里去。”村民邱林海热心,主动指路。
仙源村党支部书记吴观金更是对村里的灌溉用水了如指掌,带着两人沿着水流,一路寻踪。
“下村,就要奔着问题去。像这样的灌溉工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来。”季今晨说。
从4月9日至16日,季今晨、方顺多次与设计公司沟通协调,把下村的勘测意见及时反馈,并带着设计人员再入各村查看。
“问题都解决了,设计方案才更实际,灌溉工程才更管用。”季今晨说。
邓其锋 柳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