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今日龙泉

龙泉:以“人才出彩”助力“产业精彩”!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29 11:38:37 点击数:

在龙泉,一场悄然兴起的人才培育变革,为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产业的腾飞注入了强劲动力。从打破传统人才评价体系,到构建“产业出题、车间答题”的创新培育模式,龙泉正以全新的姿态,探索出一条“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块状集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破题之思:

破解人才供给难题

“这台全自动机器人,是我们用老式冲床改造的。以前要用手伸进去操作,经过改造后,工作效率和产品稳定性大大提升。”近日,在浙江兰通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员王元武正在试验改造的机器人。

王元武只有中专文凭,但他肯学肯干,在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企业工作了18年的他,从“门外汉”变成了实用型的产业“土专家”。最让他自豪的是,与同事一起改造了这台全自动机器人,以小成本推动了企业技改,为企业带来了好效益。

在全市近200家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中,像王元武这样的技术员有很多。据市人社部门统计,共有1.2万从业人员支撑起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产业规模,其中技术人员占比达到26%。近年来,随着行业加速向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赛道的转型,产业对工程师的需求占比从8%提升至15%,特色人才供给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一大瓶颈。

“现在我们已经逐步从做配件向做终端产品转变了,直接给汽车企业做配套,不少汽车企业需要‘验厂’,研发团队实力是核心考核项。”一位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企业负责人坦言,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涉及热泵技术、轻量化设计等前沿领域,亟需既懂生产工艺又具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如何破解这个人才供给难题?龙泉的破题之道是,让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共同成长。

在产业链层面,充分依托行业协会的力量,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研发—生产—检测”全链条培养机制。在研发环节,行业协会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前沿的技术指导和创新思路;生产过程中,企业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并通过实践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检测阶段,在本市建立高能级的专业检测平台,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行业标准。通过这种全链条培养机制,不仅提高了人才的实践能力,还促进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在服务链建设上,构建了一个功能齐全的服务矩阵,包括“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共享实验室+技术交易平台”。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为工程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了技术的共享和创新思维的碰撞;共享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提高了研发效率;技术交易平台则为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提供了便捷渠道。这些服务平台的建立,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破冰之举:

构建人才评价新体系

“我只有中职校数控专业文凭,以为自己这辈子最多就是在车间当个调试工了,没想到还能评上工程师,成为一名技术员。”在三田集团技术办公室,中职学历的周鑫袆正设计机加车间工装夹治具。

这位从一线操作工成长起来的技术骨干,2023年凭借机加车间电控后盖壳体生产线改造项目获评工程师,实现了从“车间技工”到“技术专家”的跨越。

“现在有机会和浙大、杭电的专家老师一起探讨前沿技术,我也会将生产中碰到的实际技术难点请教专家,希望能为我们汽车零部件(热管理)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周鑫袆说,作为一名长期扎根车间的工匠,他以往虽然在技术改造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但由于学历等因素,在传统职称评定中难以获得晋升机会。

2022年,对龙泉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产业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年,成功争取到丽水市汽车零部件职称中级评审委员会落户,使龙泉成为丽水市首个以行业协会主导职称评审的试点。

“我们建立起‘技术创新+专利成果+标准制定’三维评价体系,将学历要求放宽至中职及同等学历,重点考察技术攻关能力、专利转化成效和行业标准贡献。”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职称评审模式的束缚,构建独立评审体系,开启了行业自主评价人才的新篇章,实现了人才评价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传统的职称评审标准往往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导致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晋升。而龙泉的创新评审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才的实际技术能力、专利成果和对行业标准的贡献,让真正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脱颖而出。”市汽车零部件(热管理)行业协会秘书长叶必文说。

为了确保评审标准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龙泉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专家库。这个专家库汇聚了来自吉利汽车、省内外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大型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企业的老板、技术骨干,共计52人。他们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为评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实现将“中评委建在产业链上”。

这套创新机制显著提升了人才供给效率。自2019年以来,我市累计评定工程师119人、助理工程师45人,占行业现有工程师总数的74.37%,扭转了过去“评不上、留不住”的人才困境。

三田集团技术员尚宇在获评工程师职称后,薪资涨幅达到了30%。这不仅是对他个人专业能力的认可,更是激励他在技术创新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而在创新汽车空调有限公司,企业技术员叶庆凭借着20年的丰富经验和多项技术专利,成功实现了学历逆袭,获得了工程师职称。

“有了产业工程师的职称,企业里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有前景,让企业评价员工有了更清晰的标准,更容易招到有用的人、留住有用的人。”三田集团项目人员项雯青介绍,去年,三田集团核心人才流失少了,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4.2%,形成了人才“评价—激励—创新”的良性循环。

市相关部门数据显示,产业工程师获评人员年均新增专利3.2项,技术成果转化率提升27%,推动产业从传统配件制造向新能源热管理系统集成转型。这种“把职称评在车间里、把人才育在产业链”的做法,精准破解了产业升级中的人才结构性矛盾。

破局之路:

打造新的产业创新生态

“以前我们做产品是以手工为主,现在信息化智能化,对技术创新有了实际需求。”王元武说,自从成功把老车床改造出机器人后,企业对他不仅有物质奖励,还放手让他参与到更多的校企合作项目中,让他更有成就感和归属感,为企业创新的动力更足了。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输送,为培养更多符合地方特色的人才,我市同步构建产教融合体系。去年,成功开设国内首个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热管理)专业,为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产业定向培养技能人才,推动产业人才双链融合。

在这过程中,企业也深度参与,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指导,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和实际生产流程,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2024年,校企联合攻关项目达27项,覆盖热泵系统能效提升、轻量化材料应用等关键领域。

在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产业人才培育方面,还构建了一套全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争取省级职称改革试点专项经费,为人才培育工作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出台“青创新政”,从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多个环节入手,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积极投身于行业标准的制定,由我市产业人才团队主导制定的《汽车空调热泵系统技术规范》等3项国家标准,不仅规范了行业的生产和技术要求,也提升了龙泉在汽车零部件及热管理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仅如此,我市还参与了2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走向世界赢得了行业话语权。

与此同时,在标准引领的过程中,人才团队的创新成果也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市场优势。例如,龙泉研发的轻量化热管理集成模块,通过优化设计高度集成,使产品重量降低了22%。这一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产品的性能,也降低了运输成本,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欧洲市场,龙泉的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产品占有率因此提升至12%,成为了欧洲汽车产业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解决传统的热泵系统在能效比方面的问题,去年以来,浙江大学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联合吉利汽车,以及浙江三田汽车空调压缩机有限公司、浙江新劲空调设备有限公司等龙泉本土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企业,对热泵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调整,最终成功研发新型环保冷媒整车热管理系统,使产品的能效等级提高了30%,冷媒的温室效应指数GWP由1400下降到了3,这一成果比国内外同类车企足足提前了半年,极大地助力了双碳目标。凭借这一技术优势,龙泉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企业成功进入了特斯拉、比亚迪等知名车企的供应链。

作为市校合作的实体运行机构,浙江大学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积极探索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产业人才培养与产业互动的有效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依托研究院人才团队,我市重点建设的全省新能源车辆热管理重点实验室入选省级建设名单,为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同时,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引入外籍全职博士,联合高校研究生与博士团队,完成省重点实验室基础研发任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实现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紧密结合,促进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

随着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的不断凸显,目前,已有12家头部车企在龙泉设立了研发中心,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在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产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而吉利等头部车企的入驻,更是直接带动了产业链本地配套率的大幅提升,目前本地配套率已达到65%,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培育了一批适合本地企业发展的人才,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当前的龙泉,正以人才培育为支点,撬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跃迁。

记者 孙琳霁 通讯员 刘叶飞 叶必文 图片/张有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