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服务事项多、流程不规范、成本负担重……曾几何时,这些“老大难”问题困扰着企业。
如何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中介服务集成化改革,将其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着力形成中介事项更简、服务更优、监管更严的中介服务新模式,推动企业办事省时降本增效。2024年,全市共办理涉企鉴定评估473件,中介服务时间平均缩减50%,收费减少20%。
流程再造:
精简审批环节,企业省时又降本
“审批时限短了,报告编制费用降了,涉水审批方便多啦!”不久前,在涉水审批“多评合一”机制下,棋盘山区块基础设施综合提升项目——西主入口工程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涉河涉堤两个中介服务事项实行“多评合一”,使该项目仅用4小时完成审批,节约报告编制费用约50%。
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在前期审批阶段涉及的评估论证工作环节多、覆盖面广,容易导致审批周期冗长、论证报告编制成本攀升等问题,从而加重企业负担。我市创新“多评合一”机制,结合事项类型、办理条件和企业所需,实行多个论证报告统一编制,减少或合并论证评估的数量和评审次数,为企业减负松绑。
不仅审批流程“瘦身”提速,同类项目还能“一键通关”。我市创新“打捆审批”机制,针对辖区内工业集聚区(小微园区)及入驻企业属于同一园区、同一类型或者同一产业的项目捆绑开展环评审批,统一提出污染防治要求,单个项目不再重复开展环评,实现“同一地点、同一行业、多家企业、一个环评、一次审批”。安仁镇小微园6家玩具加工企业环评报告表通过实施“打捆审批”改革,节省了八成编制成本。
涉企鉴定评估事项中,有的跨了政府多个层级,容易出现重复评估。针对这一问题,我市创新“跨层联办”机制,对于跨层级的涉企鉴定评估事项,上下协调一致后,推进市县两级相关部门在一个层级统一开展。经济开发区炉田区块天然气连接线工程中压燃气管道并行,及穿越528国道、X140五南线、X138沈下线工程,原需报市、县两级审批涉路施工安全性评价报告,改革后,市、县两级一同召开项目安全性评价审查会,实现项目跨层级“一评多用”,审批时限压缩50%。
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折腾。通过流程再造与资源共享,中介服务流程更简单,为企业降成本、增效率,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服务增值:
提前介入+极简审批,加速项目落地
中介服务质量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变量”,更是企业发展的“隐形翅膀”。我市以改革创新破题,通过提前介入、极简审批,让中介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在竹垟畲族乡的青山绿水间,湖羊养殖基地与光伏发电项目毗邻而建。“原本打算两个项目分别做环评,多亏了审批部门提前介入指导,告诉我们这两个项目建设地点、环境现状一致,可以委托一家环评中介机构编制单位,只需要开展一次踏勘。光这一项就帮我们节省了2万元开支。”项目负责人说。
为破解中介评估文本来回修改拉长审批时间问题,我市制定《中介全程跟踪代办服务机制》,打破先申请再审批的旧模式,由审批部门提前介入、预先指导,变“坐等审批”为“上门把脉”,把问题解决在审批前。
在审批过程中,推行涉企投资项目“极简审批”改革,以极简审批让项目跑出加速度。
“龙泉市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在项目核准前本来需要委托中介开展社会风险评估,但是为了加快项目的落地,采用业主承诺的方式代替了这一前置条件,让我们提前取得了项目核准,审批时间至少缩短了20天。”龙泉康宁医院项目建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承诺制审批”增值化服务,让他们通过业主承诺代替社会风险评估前置条件,提前取得项目核准,切实降低了企业的审批成本。
据统计,2024年以来,我市共为31个项目谋划极简审批路径,完成施工许可“多证合一”81个、项目测绘“多测合一”10个、竣工验收“多验合一”34个,为15个项目提供免费代办服务,加速项目审批落地。
此外,还梳理施工许可前现场可作业清单8项、容缺承诺快审事项22项,创新附属工程“先行快审”模式,破解企业项目建设时序性等待难题——允许企业以承诺书形式备案附属工程。市建设局同步开展施工许可证办理指导和现场质量安全监督等服务,确保附属建设与主体施工审批无缝对接,实现施工图设计、现场附属先行施工、部门审批的并联推进。该案例成功入选2025年第一季度省委改革办“企呼我应”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典型案例名单。
监管从严:
专项整治促规范,满意度97.81%
中介机构充当“掮客”、服务质量不高、利益输送、损害他人利益等问题,损害营商环境,影响经济发展。我市以工程领域为切入口,开展工程领域中介服务机构损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动形成规范有序、监管有力、服务高效的中介服务市场。
找准“病灶”,才能精准发力。我市建立了监督管理“三张”清单:梳理《龙泉市工程领域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包含40个服务事项;根据服务事项分类排摸203家工程领域中介机构清单;梳理近5年来核准、备案的2722个工程领域项目库清单。通过摸清“三张”清单底数,为整体工作推进找准定位、奠定基础。
中介服务好不好,企业群众说了算。我市畅通线索征集渠道,开展中介服务满意度测评调查,从服务质量、服务收费、执业规范等6大方面出发,设置了25个常见问题,收集1367份有效问卷,共有424个项目业主参与测评。经测评,中介服务满意率为97.81%,收集问题线索40条。
此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公开征集问题线索,线上借助融媒体平台、“12345”等渠道向社会公开征集,线下通过自查、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开展问题线索征集,共征集问题线索51条,并针对核查属实的39条问题线索进行分类管理,其中中介机构服务质量不高问题30条,中介机构利益链问题3条,中介机构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问题6条。由行业主管部门依法依规对中介机构作出整改处置,中介机构被行政处罚12家次、扣除信用分2家次、通报处理35家次、约谈提醒25家次、扣除违约金5家次。
如今,中介服务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有了清晰的“服务导航图”。我市对中介机构进行多维度信用评价,构建行业主管部门+项目业主+中介信用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体系。2024年,共对221家中介机构进行综合评价,其中199家中介优先参与政府性投资项目中介技术服务;16家列入一般日常管理,由行业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和指导服务工作;6家列入预警管理,由相关职能部门实施重点跟踪监督,在参与政府性投资项目时从严把关。
从“企业追着审批跑”到“服务围着项目转”,中介服务集成化改革实践印证:优化营商环境永无止境。
记者 邱文君 通讯员 张梦雅 图/张有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