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谈
当最后一抹夕阳西沉,渐渐融入瓯江水,80多辆三轮车次第亮起灯箱,“牙签肉,土豆!”的吆喝声汇合铁板与炒锅的铿锵声便开启了城市夜晚的鲜活叙事。龙泉江滨南路夜市,犹如一部永不落幕的生活剧,勾勒出一幅充满张力的时代图景: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中,夜市经济正成为年轻人追逐梦想的起航港、市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会客厅。
夜市经济的蓬勃生长,为青年人打开了低成本创业的星辰大海。小蒋的“鲜榨果汁”摊日消耗近百斤橙子,九〇后夫妻的“金汤热卤”月营业额突破七八万元,这些看似微小的经营单元,实则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细胞。不同于父辈背井离乡的打工模式,新一代创业者用短视频引流、移动支付结算,在5平方米的摊车上搭建起数字化经营矩阵。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联合推出的“青年创业贷”等创新举措,更让街头经济从生存选择升级为人生选项。这种带着烟火气的创业,正重塑着青年就业观,让共富的愿景变得触手可及。
街边升腾的炊烟里,飘荡着社会流动的密码。曾经的建筑工老洪转型“疯狂炒卤”,农村留守妇女姜姐靠“鸡锁骨”摊在城里扎下根,这些生动案例诠释着勤劳创新的时代内涵。夜市经济特有的低门槛、高弹性,为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资金实力群体提供了平等机会。当外卖小哥与公司白领比邻而市,退休教师支起糖画摊重拾手艺,这条美食长廊便成了共富的实践场域。这种流动不是简单的财富再分配,而是通过市场机制激活每个人的创造潜能。
夜市特有的包容性,正在重塑城市文明的高度。“一碗关东煮”摊位前,上班族与农民工共享一张折叠桌,“串串香”摊主大妈向大学生点拨龙泉方言,这样的场景消解着现代社会的阶层壁垒;管理者用“潮汐摊位”“深夜食堂”的标签替代简单驱赶、公安城管市监组织“夜市帮帮团”化解潜在矛盾,这种治理智慧的进化,能让城市既容得下高楼的璀璨,也留得住街头巷尾的烟火。当传统美食店与网红小吃车和谐共生,城市文明便获得了更具韧性的生长力量。
凌晨收摊时分,张同学擦拭着他改良“柠檬茶”配方赢得的创业大赛奖牌,潘阿姨收好食客留在“瘦肉丸”碗底的感谢条,这些温暖碎片拼凑出城市文明的真谛。在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夜市经济这面多棱镜,既折射出个体奋斗的微光,也映照着整座城市的温度。当我们将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市井图景纳入城市文明图谱,便找到了超越GDP数字的发展密码——真正高水平的生活质城市建设,永远需要为平凡人的梦想留一盏温暖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