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龙泉市高规格召开全市“双招双引”暨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这已经是龙泉连续第四年聚焦这一主题,表明了龙泉市委市政府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品质城市的坚定决心。
去年年底,吉利热管理系统二期项目投产,使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能耗降低。同时,吉利智能热管理系统产业化项目是龙泉招商引资的里程碑之作。
这个总投资21亿元的工厂,让龙泉成为长三角具备高端新能源车型热管理解决方案的县域,已集聚天诺制动、华晓精密等12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从铝型材到热管理系统总成的完整产业链,并同步加快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园建设。
两组数据印证质变:2024年,龙泉GDP201.4亿元、增速7.5%,连续5个季度保持在全省前列、丽水前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丽水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6%、丽水第二、全省第三。
这背后是龙泉以超常规战略定力重构山区工业逻辑的突围实践:当传统县域困于“产业空心化”,龙泉用“人产城”融合破解“山区留人难”悖论;当各地陷入“招商内卷”,龙泉坚守“六个一以贯之”战略,将产业链韧性培育转化为持久战力。
特约摄影师 张有钢
战略定力:
从“边缘者”到“创新极”的跃迁
在长三角制造业版图中,龙泉曾是被群山阻隔的“边缘者”。但这座浙西南小城如今已完成革命: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历经50年发展,从零起步形成百亿集群,竹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7亿元,健康医药产业规上企业产值2024年同比增长22.1%。
2024年GDP首破200亿大关时,龙泉以以列入全省工业经济“多作贡献”典型案例地区的的成绩,将“工业挑大梁”写进现实。
这种蜕变源于数年如一日的战略定力。自2022年起,龙泉连续四年以最高规格召开“双招双引”暨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生态工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以三田集团为例,其研发投入占比从3%提升至5%,从代工企业到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方案解决商的蜕变,产业园规模从22亩扩展至246亩。
在浙江三田汽车空调压缩机“未来工厂”,信息工程师“嗒嗒嗒”敲击几下键盘后,一座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搭建起来的“虚拟工厂”就显示在大屏之中。这是三田“未来工厂”的一种可视化呈现,它与实体车间实时联动,生产装置发生任何变化,都能实时显现。
用“智造”竞胜新质生产力、用“品质”抢占全球新市场,去年,三田集团产值实现10.69亿元,成为龙泉市首家“10亿级”本土制造企业,入选国家工信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企业。
近年来,龙泉市以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全覆盖为目标,围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度培育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实施以数字化、绿色化为核心的技术改造,加速全市制造业提质提效,实现蝶变跃升。
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使2024年龙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位列丽水第2,创近十年来最好成绩。
人产共振:
破解山区工业化悖论的融合密码
龙泉的突围在于重构“人产城”关系。2024年龙泉市常住人口逆势增长至25.2万,背后是“15分钟品质生活圈”的强力支撑: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串联青瓷文创园,西街历史街区改造后商铺出租率提升40%,“望瓯·陶溪川”文创集市日均客流突破5000人次。
这种融合效应在人才战略上尤为明显。当各地深陷“抢人大战”,龙泉汽车空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成立,让高层次人才更加集聚。
浙江大学熊树生教授团队扎根两年,带领本土企业攻克-20℃极寒环境下的R290冷媒热管理技术,使“山区造”站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沿。
数据显示,龙泉技能人才总量较五年前增长超过60%,“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人才生态圈”已然成型。
在全力招引“好大高”项目的同时,龙泉以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为平台,狠抓人才“第一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人才服务体系,打造近悦远来的“养人”生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有能力、有技术、有想法的“龙青”“龙漂”来龙创业就业,激活发展“第一动能”。
2024年,龙泉新引进青创团队508支,全职引进产业博士4人,其中外籍博士1人,落地“绿谷精英”项目17个,均创历史新高;新增高技能人才2245人,其中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占比达68.3%,“青年发展综合指数”走在全省前列。
生态辩证法:
山区工业化的三重进阶
在“舍与得”的抉择中,龙泉用生态约束倒逼绿色智造竞争力。当全国多地纠结环保与发展的平衡,龙泉率先将汽车空调冷媒替换为GWP值趋零的R290,这项源自“双碳”战略的技术革新。
“通过转型升级,竹木产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浙江千束家居用品有限公司、龙泉双枪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经理蔡潇影说。
2024年,龙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启新一轮竹木产业转型发展工作,竹木规上企业产值同比增长22.3%,扭转竹木产业规上产值连续三年下滑态势,成功入选全省竹产业重点县。
“快与慢”的辩证法则体现在产业链培育的耐心上。汽车零部件产业用了50年时间构建从原材料到终端市场的完整链条,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04%,位列全省山区海岛县第1。
这种“慢功夫”转化为精准的产业链图谱,10条重点产业链,由龙泉市四套班子领导领衔任“链长”,以“产业链+链长制”方式强力推进产业链招商。
如今,龙泉成功招引吉利汽车热管理系统总成、科伦药业高端制剂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引领带动主导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也是丽水唯一。
面对地理区位的天然劣势,龙泉以“内外协同”破局。通过在上海、杭州设立“科创飞地”,本土企业可直接对接长三角创新资源。
例如,龙泉与杭州萧山,因山海协作开启了长达13年的协同发展。13年间,两地合作硕果累累:合作共建山海协作产业园、萧龙科创园、萧山—龙泉“产业飞地”等平台;与11个乡镇(街道)建立了“一对一”结对关系,累计投入援建资金1400余万元,推动龙泉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龙泉的实践证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绝非简单的规模竞赛。当传统制造业大县陷入“低端锁定”困境时,龙泉将剑瓷文化的“慢工细活”注入现代制造,培育出5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杨世丹 叶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