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相关工作

省5A级景区城 龙泉解锁文旅振兴“诗画卷”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02 16:58:40 点击数:

前不久,浙江省4A级以上景区城名单正式揭晓,我市榜上有名,成功创建5A级景区城!

什么是景区城?它是“浙江大花园”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大花园建设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的结合体、现代都市与田园乡村的融合体、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体,是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打造“诗画浙江”鲜活样板的重要举措。

晋级省5A级景区城,不仅是对这座城市环境品质的肯定,也是城市能级提升的体现,更是实施“人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的一个标志性成果,意味着龙泉开启了从“城市景区”走向“景区城市”,“经营景点”走向“经营城市”的华丽转身。

找准突破口

全力冲刺5A级景区城

城市是最重要的客源市场和旅游目的地,也是最集中的旅游创业创新空间。一直以来,城市发展旅游业习惯于“景”上添花,砸下“真金白银”开发出一个好景区,以此吸引游客。

龙泉亦是如此。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瓷宝剑等优质文旅资源加持下,累计创成国家级4A级景区4家、省级4A级景区镇8家。

“长三角第一高峰”龙泉山、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溪头村、“中国青瓷小镇”上垟镇、“浙江小井冈”住龙镇、“浙江小九寨”白云岩……每一个景区,几乎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尽管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壮丽多彩的原生态自然风光“万千宠爱”于一身,但龙泉文旅资源转换利用程度却不高,文旅市场不温不火。

加快把龙泉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好文化”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让龙泉文旅火速破圈、火爆出圈,是龙泉人孜孜以求的期待。

县域游的崛起,让龙泉找到了突破口。

2024年,我市高规格召开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暨5A景区城创建动员大会,以打造“国际慢城”为总目标,坚持高点定位、全域统筹、特色发展,制定出台《文旅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为文旅高质量振兴规划了路线图。

创建省5A级景区城成为重要抓手。为此,我市顶格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编制《龙泉市创建浙江省5A级景区城实施方案》,构建“部门协作、信息共享、资金统筹、齐抓共管”的大共创理念,推动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向“2024年成功创建省5A级景区城”发起总攻。

立足“产城融合、景城一体”发展模式,我市谋划了“2+6+N”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即通过创建1座5A级景区城、1座5A级景区、6个4A级景区和N个特色旅游场所,加快开发文旅拳头产品,做深做亮做优农、文、旅、体融合文章,奋力把优质的文旅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竞争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塑造新品质

找准城市流量密码

今年春节,36.3万游客涌入我市,同比增长41.25%,热门景区看去都是“人从众”。这也是我市成功创建省级5A级景区城后,迎来的首场游客“大战大考”。最终,以7325万元的旅游总收入和高出上年同期42.19%的增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也为新一年拼经济奏响激昂序曲。

事实上,我市一直在为振兴文旅打基础、立长远。2022年以来,聚焦六个“品质城市”建设,深入实施美丽龙泉建设“十美”行动,持续焕新城市颜值内涵,以文旅产业补链延链强链为着力点,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构建系统完备的支撑保障体系,而这也是我市成功创建省5A级景区城的“通关密码”。

保持个性。龙泉因剑得名,凭瓷生辉,是浙江省第十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说,文化和生态是我市最大的底气,也是最大的优势。在推动县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我市用好城市老地标、历史老街区、城市工业遗存等资源,以“城市更新+”模式,投资100多亿元建设了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龙泉宝剑小镇、龙泉宝剑博物馆(新馆)和西街三江口、留槎洲等一批高品质特色文旅项目,让游客深刻感受到龙泉的独特魅力。

比如在城市工业遗存上重焕新机的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不同于常规厂房园区的生硬和“排排坐”的布局,设计师用动态的景化解厂房的“硬”,就像是长在森林里的错落建筑。与此同时,打造了美术馆、艺术共创、教育研学聚落、锻造工坊、泥釉料实验室等新场景、新业态,如今已成为我市文化旅游高地、文化创意园区和国际艺术家交流中心,是本土化、年轻态、国际范的最龙泉表达。

串珠成链。旅游资源多而散,是我们的一大短板。我市加强规划和设计,实施了三江口基础提升改造、南岸公共空间提升等工程,重点打造“烟雨瓯江·古城新韵”新时代富春山居图传统风貌样板区和“匠心之城·活力之心”城市新区风貌区,结合“两拆两绿”“金角银边”“一街一景”城市更新项目,不仅打通龙泉溪两岸的步行交通路网,还做到“开窗见山、推门见景、移步转角皆风景”,一座可阅读、可慢行、可感知的品质旅游城市愈加深入人心。

比如“烟雨瓯江·古城新韵”传统风貌样板区,既拥有西街国家历史文化街区、留槎洲公园、江滨北路慢行系统等风貌基础,又有两面靠山横跨瓯江、文旅商服环绕四周的地理优势,通过打造“山水渗透、城园一体”的开放空间体系,把样板区内景点串成线、连成片,成为龙泉城区游的网红地。去年客流量达30万人次,带动文旅消费3000余万元,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做优服务。除了风景本身,游客也非常关注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舒适与否,以及服务质量高低等问题。对此,我市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布局。比如,积极推动公共空间全龄友好无障碍化建设,更新一批融入剑瓷元素的城市家具和旅游小品建设,营造主客共享的城市美好生活圈;

又如建设“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在城区,新建了“一站式”快速换乘的旅游集散换乘中心,开通了2条城市旅游公交专线,构建绿道、游步道、水上交通等多样化慢行系统;在乡村,高品质打造了2条“环浙骑游”精品线、8家等级旅游驿站、21个特色公路服务站,创成丽水首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龙泉旅游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去年,全域旅游人数、过夜游人数分别增长14.4%、16.5%,均列丽水第一。

寻找增长点

激发城市消费新活力

去年夏天,一部从龙泉山水、剑瓷文化中萌发灵感的《剑来》动漫大片,如同一道清风迅速席卷了各大社交媒体,多次冲上热搜榜,现实版“骊珠洞天小镇”龙泉也跟着出名。我市顺势推出“中国仙侠第一城”文旅IP,引来无数书迷和剧粉前来打卡,“龙泉青瓷宝剑沉浸式体验”成为全省文旅爆款新业态。

文旅市场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市场。在推动文旅振兴中,我市坚持向特色要“流量”,聚焦文旅消费新需求新风口,升级消费场景、丰富文旅业态,大力发展市集经济、月光经济、网红经济,把城区打造成高品质的文旅综合体,让游客“留得住”“来了还想来”,并心甘情愿成为城市旅游的传播者。

“品质消费”集聚吸引力。沉浸式体验是旅游新风向,我市充分挖掘释放剑瓷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等非遗文化潜力,打造了一批集生活风貌、审美意趣、人文精神和文创商品销售于一体的大师艺术厅、生活美学馆、非遗茶空间,每一处地方就是解锁文旅深度融合新玩法、新消费的空间产品。

比如龙泉青瓷非遗传承人严少英打造的“禺沐青云”非遗茶空间,以青瓷茶器、花器和特色茶点为依托,还原了“宋朝的龙泉”生活场景,推动龙泉青瓷、插花和龙泉黄粿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活态传承,不仅与《时装 L‘OFFICIEL》《时尚芭莎》等时尚杂志合作频频,而且深受影视明星青睐,青瓷香器、茶器、花器成为她们的“美学模特”。

随着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的陆续建成,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星巴克、瑞幸、喜茶等城市标配餐饮大牌纷纷入驻,温德姆、亚朵、花筑等品牌连锁酒店落地开花,品质城市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Citywalk”点燃烟火气。县域旅游要红火,离不开“有什么可玩”这个关键要素。我市重点打造以西街三江口、留槎洲和望瓯·陶溪川为中心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引入主题酒店、特色民宿、西餐厅、音乐酒吧、咖啡广场、会馆、喜市等业态,推出大宋喜乐街、望瓯市集、留槎墟市、《三春与高机》演艺、音乐节、啤酒节等夜娱活动,以及摇橹船、轻餐船等水上夜游项目,有效激活文旅新消费。

在大力发展“夜经济”“市集经济”的同时,配套建设了城市书房、百姓健身房、城市球场、瓯江绿道、棋盘山城市中央公园等主客共享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不断满足游客多样化的体验与深层次的精神满足。

比如,创新探索“城市书房+”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打造了一批网红城市书房,延伸出“书房+博物馆”“书房+咖啡吧”“书房+茶吧”“书房+非遗体验”等新场景,成为城市游的有益补充。

“体旅融合”解锁新玩法。龙泉,九山半水半分田,如黛群山绵延起伏,境内黄茅尖为长三角第一高峰。近年来,我市以“山”为径,把绿水青山建设成全域运动场,打造了屏南高山越野小镇,市场化运作开发了“江南之巅·天空越野赛”“江南之巅·天空自行车骑行挑战赛”等体育赛事,让户外探险、户外运动成为文旅业态新增长点。

如“江南之巅·天空越野赛”,是依托被称为华东第一虐——“千八线”设计的比赛线路,通过赛事不仅带动了沿线乡镇旅游业态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而且引来全球知名户外运动品牌机构“班夫中国”落地龙泉,开发综合性户外项目。

同时,积极承办国家级、省级、丽水市级体育赛事,开展端午龙舟文化节、浙江省“龙泉论剑”武术大赛等群众体育赛事,致力打造“山区运动之城”。接下来,到龙泉,不仅能体验更多的品牌赛事,还有滑翔伞基地等多样体育运动项目落地。

路虽远,行则将至。对于龙泉来说,比当前创建更具参考价值的,或许还是在城市发展中看懂了文旅产业的价值,找到了一把经营品质之城的“金钥匙”。

记者 孙琳霁 通讯员 刘赐平

图/特约摄影师 张有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