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乡上田村的马头墙上炊烟袅袅,屏南镇上畲村的梯田风光随四季更迭流转,安仁镇季山头村的红色标语仍在述说革命往事……
在龙泉这片土地上,传统村落如同散落的珍珠,镶嵌在绿水青山之间。目前,我市共有50个中国传统村落、22个浙江省级传统村落、8个丽水市级传统村落,并于2024年4月成功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如何焕发传统村落新活力?我市探索走出了一条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新模式。
铸“魂”:
挖掘文化打造特色
走进上垟镇源底村,修缮一新的乌疆义仓红墙黑瓦、圆底尖顶,形似“福建客家土楼”,斑驳的石碑与新增的暖黄夜灯相映成趣。从高空俯瞰,恍惚间让人误以为闯入了动漫片《大鱼海棠》里的梦幻世界。一时间,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争相在此拍照打卡。源底,这个中国传统村落迅速名扬浙西南。
然而,游客们或许有所不知,这些建筑实际上是为纪念当地先贤徐敬五兴办义仓赈济贫民而特意修建的大粮仓。“我们对义仓个别破损的披檐和原有破损石碑进行了修复,在义仓周边增设照明设施,方便游客夜间游玩研学。”龙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工作中心工作人员张璐说。
这些年来,源底村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对乌疆义仓等传统建筑进行了精心修缮,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并建成了剑瓷廉韵馆等文化阵地。同时,村庄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河道修缮、街道铺砌,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
在城市化浪潮席卷全国的当下,龙泉市却以“微改造、精提升“的绣花功夫,挖掘文化,打造特色,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新路径。提出“修旧如旧、活态传承”理念,坚持规划先行,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编制《龙泉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让每一个传统村落焕发自己独特魅力。
小梅镇大窑村,是龙泉青瓷文化的代表,村内保存有大窑龙泉窑枫洞岩遗址、陈万里故居等文化遗产,更有着龙泉窑遗址群。通过对龙泉窑遗址群实施高精度3D扫描,建立数字档案库,既保留古窑火痕,又建立数字化监测系统,实现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还带动了当地陶瓷工艺品的销售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与大窑村一样,同样是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要组成部分的金村,积极提升村容村貌,修复传统龙窑与水碓等历史遗迹,拥有龙窑、青瓷烧制体验馆、海丝瓷源展示馆等众多艺术空间,每年定期举办“不灭窑火”等活动。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手体验制作龙泉青瓷,感受千年窑火的魅力;可以走进古民居,领略古代建筑的韵味;还可以漫步古松树林,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我们在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注重保留各村原有风貌和乡土特色,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乡土聚落风貌。”龙泉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修复古道、古民居、古建筑等措施,在不改变村庄历史格局和建筑风貌的前提下,根据每个村落的独特属性,对村落进行专属改造,避免了发展模式简单化、单一化。
在建设过程中,我市对如何延续村落传统格局和特色风貌提出了严格要求。严格控制传统村落中的建设行为,在传统建筑修缮中,提高设计与施工的质量要求,合理控制与引导传统村落中的新建行为,强调新建建筑体量与风貌必须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力求做到见人、见历史、见特色、见生活。
活化:
靠民居古宅吃上旅游饭
春日的屏南镇琉盘村车盘坑自然村,百年梨树含苞待放,5栋古民居改造的精品民宿正迎接首批客人。“这里每栋民宿都保留火塘间、木楼梯等老物件,但卫浴等硬件设施按酒店标准配置。”琉盘村党支部书记郭传俊介绍说。
车盘坑曾因交通闭塞而衰败,如今却因44栋传统建筑、2处文保单位和漫山梨树重获新生。此前村集体流转8幢古民居,引入专业团队打造高端民宿,带动村民将闲置农房改造为“梨花小院”“云栖山舍”等特色民宿。2024年,全村民宿床位达120张,梨花季期间民宿入住率超80%。
“以前守着老房子发愁,现在靠它吃上‘旅游饭’!”村民吴大姐开心地告诉记者,她将自家闲置农房出租,年租金收入万余元,还在民宿当管家,又能挣一笔工资。
2024年,车盘坑村开展了村庄基础设施及风貌提升、村落古道修缮、历史环境要素修缮、污水设施提升,让人居环境更优。
屏南镇与建设局一起流转了村里5栋闲置民居,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形态”,进行传统建筑修缮,以块石修砌墙基,板筑夯土墙,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沿着新硬化的村道走进西街街道白云岩村下樟自然村,道路两旁新铺设的草坪绿意盎然。青山环抱,古木参天,一幢幢明清时期古民居保存完好,道路多为鹅卵石铺就,漫步村巷,让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白云岩村整合多方资金,完成下樟自然村传统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提升、特色业态培育等项目,有效保存了村落肌理格局和众多的明清建筑。引入西街的文化类业态和体验类非遗工坊,利用传统建筑布局系列宋韵主题文化空间、业态和产品等,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带动村民增收。目前,全村共有星级农家乐(民宿)经营户15家,餐位数2000余个,床位70余张,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13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达500多万元。
在石达石街道炉地垟村,传统古民居的保护与利用更是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我们村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风貌,还引入了现代民宿的设计理念,让游客的乡愁体验之旅更加舒适、舒心。”炉地垟村党支部书记瞿懋太介绍,游客们可以在村里体验传统的农耕文化,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前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回来开民宿、办工坊,村里又有了生气!”炉地垟村返乡青年李涛感慨道。
锦溪镇、岩樟乡、屏南镇等地也纷纷探索民宿经济的新模式,通过保护传统古民居、发展特色民宿产业,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旅游品质,还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和增收。
一座座传统民居、古宅悄然变身,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活力,成为了龙泉乡村旅游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产业:
多元业态振兴乡村
当古村保护从“盆景”变为“风景”,我市正以系统性思维构建传统村落的“生命力循环”。
根据传统村落分布情况,龙泉将国家级传统村落分为传统建筑集中、旅游发展良好、特色产业突出、少数民族集聚、红色文化彰显及集中连片打造六大类型,进行分类保护利用,选取区块串点成线。
2012年至今,龙泉累计投入约8700万元用于传统建筑的修缮,对全市50个中国传统村落全部挂牌保护,并结合各村特色,挖掘和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传统村落的振兴发展。
村民、游客上阵当“演员”,沉浸式体验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近期以来,住龙镇住溪村依托红色文化打造“沉浸式党课”,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近年来,游客的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越来越多地由过去的“打卡观光”变成现在的“深度体验”。在此背景下,运营方那山公司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用市场化方式推出沉浸式红色主题剧本,在丰富旅游业态的同时,有效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据那山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今年3月正式推向旅游市场。从目前效果来看,游客反响比较好,结合这段时间的樱花经济,同期游客比上年增加80%以上。
村落要延续和发展,必然要与新时代对接,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文化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
今年,在龙南乡五星村拍摄、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电视剧《山中来客》即将播出。五星村坐落在龙庆景三县(市)交界处,是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古柳杉群,柳家大屋、余家大屋与其他四处古建筑组成的龙南菇民建筑群入选省级文保单位。近年来,五星村充分发挥优美的风景以及独特的香菇文化等优势,吸引学院师生、摄影师等来村内采风创作,并成为军旅电影《云霄之上》等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地。
岩樟乡柳山头村打造集“摄影+写生+书画+文化”为一体的艺术家工作室,搭建乡村文化发展新平台,吸引了浙江书画院、钱江书法研究会、浙江油画院等众多艺术家前来采风创作;兰巨乡梅地村建设准野生灵芝栽培基地,赤芝、紫芝等原生态灵芝与山水景观和谐共融、相映成趣……我市以传统村落支撑传统产业,吸引新型产业,扎实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农业、文化、体育等跨界融合,有效地激发了传统村落的活力。
为了让传统村落带动旅游,我市以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为载体,串联众多的传统村落,小梅海丝溯源、龙泉山避暑、宝溪龙窑探秘、住龙革命老区循迹等多条精品传统村落线路诞生,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促进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许久没有回过老家了!这几年感觉更美了,更有味道了!”“不辞辛苦挖掘出很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村落!”“好山好水好村落!”随着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短视频的推出,龙泉传统村落吸引了更多在外地的龙泉人及游客的关注。
村子越来越美,回乡的人越来越多,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我市扛起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的责任担当,注重优秀文化传承和历史延续,大力探索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利用的“龙泉模式”,让这些传统村落不仅得到了有效保护,更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些传统村落正以全新的面貌绽放光彩,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记者 吴根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