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这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内心的集中诉求。
2024年,我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力以赴推动教育能力现代化、体系均衡化、服务优质化和治理科学化,教育振兴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教育“两市”创建通过省级评估;新增公办园学位660个,跃居丽水首位,“上公办园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达97.3%;创成2所省现代化学校,职业教育获评全省优秀档次……
一
龙泉自古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深深植根于龙泉人的文化基因。两宋天圣至咸淳250年间,龙泉一县就出进士260人,创造了古代科举奇观。抗战时期,国立浙江大学迁至龙泉创办分校,从这里走出一大批国之栋梁,为龙泉这片土地注入了深厚的学术底蕴。
然而,城乡和乡镇之间师资力量、基础实施不均衡,名优教师、优质生源流失比较明显等问题,一度成为影响龙泉教育事业大踏步前进的“瓶颈”。在全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中,龙泉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
面对这些困境,教育迫切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2022年6月,我市召开教育振兴发展大会,吹响了教育改革号角。随后,市委市政府以非一般的决心和力度,健全教育领导体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系统重塑、更新迭代,以实际行动诠释山区县也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自信自觉。
教育教学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稳步向上,初中教育教学质量跃居丽水第二梯队前部。“县中崛起”成效显著,高考总上线人数喜获“十四连升”,龙泉中学高考质量逐年提升,省属重点大学录取率实现历史性突破,龙泉浙大中学学校艺体特色初步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绩效评估考核位居全省前列,龙泉中等职业学校创成省高水平学校,丽职院龙泉分院于全国首个开办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热管理)专业,浙江大学、中国美院、景德镇陶瓷大学三家高校龙泉研究所实体化落地运营。
教育现代化指标明显向好。在学前教育领域,新增公办园10所、教学点2个,改造扩容公办幼儿园2所,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从2021年40.25%提升至2024年的92.84%,排名稳居丽水前列,同时,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7.08%、省一二级优质园覆盖率达91.85%。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7项指标综合差异系数分别为0.210、0.155,优质均衡度提升明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阳光招生、起始年级均衡分班,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达97.28%。
办学条件更加优质均衡。坚持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全力推进教育办学条件改善。近三年,累计投入8.42亿元资金,新建3所幼儿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完成7个学校改扩建及7个校园提升工程,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920个。如去年新建投用的龙泉中学综合楼项目,一举解决了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成长烦恼”,师生们开开心心地搬进了实用性与颜值兼备的新教学楼。又如,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龙泉职业技术实训基地及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共享使用,不仅改善龙泉中职校、青瓷宝剑技师学院办学条件,而且保障了丽职院龙泉分院运行,有效缓解城区教育资源紧缺问题。
二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龙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为此,我市构建了“1+4+N”教育综合改革体系,以倾尽所能的担当,致力为龙泉未来塑造高品质教育。
“1”,指《关于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纲领性文件;“4”,指教育人才引进培育振兴十条政策、教师队伍绩效管理改革实施意见、校长队伍绩效管理考核办法、教育提质系列三年行动计划等四项主要举措;“N”,指教师队伍绩效管理改革若干操作细则。
在这过程中,我市始终将教育提质作为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和本质要求,着眼教育公平,狠抓质量核心,推动“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迈进,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筑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基石。出台《山区小规模学校布局调整方案》,采取“留、并、建、撤、改”等方式分步调整优化农村校网布局。目前,优化调整乡村小规模学校12所,为281名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城镇就学机会,同时投入“真金白银”,对乡镇学校进行提质改造,解决学生食宿、接送等问题,让农村学生“上好学”。深化跨地区教共体和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管理改革,实施党建共抓、课改共进、资源共享、教学共研、师资共长、质量共赢运行机制,促进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办学水平优质均衡,做法入选全省义务教育共同体区域典型案例。
政策倾斜推进“县中崛起”。实施普高提质强校三年行动计划,提升教学质量和高考竞争力。出台《关于支持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龙泉一中三年提质强校行动实施方案》,财政拿出“真金白银”,强化人才引进、职称岗位设置、校长奖励资金等方面政策保障。同时,拓展人才招引渠道,在浙江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高校设立教育引才驿站,启动“银龄讲学计划”招募,成功招募银龄教师6人,并柔性引进高中学科名师11人次、“希望之光”名师5人。去年,龙泉中学省重点大学以上录取率突破40%,高分获评省现代化学校。
锐意创新深化“产教融合”。紧盯“培养大批地方特色产业集群提升迫切需要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目标,打造产学研训一体化平台,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开展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五年长学制),构建“中职校+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合作育才机制,实现“大专文凭+高级技工证书”双学位制。立足剑瓷、汽配产业技能人才需求,开办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龙泉分院,开设艺术设计(工艺美术)专业和全国首个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热管理)专业,推动产业人才双链融合。
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颇具成效。深化教师绩效管理,实施校长团队任期目标管理考核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期考核,建立市域编制岗位统筹管理机制,通过系列实质性改革,实现“学校人”成为“系统人”、聘期考核“能上能下”、优质资源“双向奔赴”,有效解决了一校定终生、教师职业倦怠、骨干教师合理流动等问题。2024年,我市投入700多万元,完成了32个自主培训项目和3个省订单式项目;跨学科跨学段转岗聘用8人,统筹义务教育段职称岗位35个;招引教育人才114人,其中研究生12人;新增教学名师25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分别增至4人和9人。
“公办幼儿园师资和硬件设施更强,学费还省了一大笔,真的是惠民利民。”家长陈小红说,以前公办园少,对于她这样的二胎家庭来说,送私立幼儿园是一笔不少开支,而且现在阳光招生公开公平公正,升学省心了,不用托熟人找关系。
“以前都想把孩子往外送,现在对龙泉教育越发有信心,我们都不考虑外送。”家长何洁也说,以前小孩还没上初中时,就看到身边朋友为送哪里读书而焦虑,很幸运碰到龙泉教育综合改革,没有为升学的事焦虑过。
一件件实事,一个个变化,一句句口碑,都是龙泉教育提质发展的真实写照……
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龙泉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接下来,我市将围绕教育“两市”建设目标,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教育之力厚植民生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为现代化品质龙泉添力赋能。
记者 孙琳霁 项素兰 通讯员 周晨婧 吴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