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全省“多作贡献”典型案例地区;三田集团成为首家“10亿级”本土制造企业;浙江国镜药业有限公司成功跻身绿色工厂“国家队”,实现“零”的突破……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我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活力,驱动着品质龙泉急速向前。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立健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劲动能。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规上工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1%。
特约摄影师 张有钢 摄
记者 叶驰龙 孙琳霁 通讯员 张瀚翔 方婷瑶 徐晓婷
创“新”力
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是关键。
我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全力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攻关,成立浙江大学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等3家实体化研究院,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完善创新创业全链条服务。同时,依托省科技特派团试点优势,联合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院所,通过“揭榜挂帅”“市校合作”等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启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浙江欧特立汽车空调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教授郑旭带领着团队在企业实地调研,了解当前生产过程中易出现的故障问题并初步确定研究对象。“基于声振信号和人工智能的汽车空调零部件生产设备故障监测算法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是2024年浙江大学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的“揭榜挂帅”项目,由浙江欧特立汽车空调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教授郑旭团队开展合作研究。
“开展这样的合作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研究发展方向,后续研发成功后可以第一时间发现设备故障,第一时间进行校准和维护,可以极大程度减少不良率的发生。”浙江欧特立汽车空调有限公司总经理汤仲焘告诉记者,在目前智能化设备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可以大幅降低企业内部成本损耗。
2024年,我市“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有25个,其中,龙泉市本级“揭榜挂帅”科技项目16项,浙江大学龙泉创新中心“揭榜挂帅”科技项目9项。
人才培养为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围绕龙泉汽车热管理产业,浙江大学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会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龙泉分院成立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热管理)专业,2024年9月首批36名学生入学。此专业属国内首个开设,填补了汽车热管理专业教育领域的空白,将为地方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
这批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在汽车热管理系统调试、整车制造等领域发挥才能,还能在汽车零部件生产线装备制造、汽车热管理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从事技术研究和产品设计开发工作。
强强联手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2024年4月,浙江大学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分别与上汽研究院、中汽数据中心、本松新材料签订协议共建研发中心,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
R290整车热管理系统项目,是2024年上汽技术中心·龙泉新能源热管理研发中心的重点项目之一,目标是研发出包含系统模块、压缩机、传感器等组件在内的一套完全由龙泉生产的汽车热管理系统,并在龙泉完成设计、试制、测试与系统联调,最终实行整车生产。
不久前,该项目成功完成了一项突破性测试。搭载新型冷媒R290热管理系统样机的新能源汽车,在接近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条件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道路试验。结果显示,该系统的制热效果表现优秀,即使在极端低温环境下依然能稳定运行。这一成果为验证R290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发进度比部分行业主流车企早了半年至一年时间,研发成功后,将引领龙泉市乃至国内热管理产业的转型升级。”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全吴迪告诉记者。
我市还以研究院为依托单位,会同浙江大学、吉利龙泉夏芝共同建设新能源车辆热管理实验室,于2024年11月29日列入待完善全省重点实验室清单,并争取到2025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200万元。
以创新为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创造出品质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在省科技厅刚刚公布的2025年度省“尖兵领雁+X”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清单上,龙泉2个项目入选科技特派团项目,目前已获省财政第一批拨款资金400万元。近三年,我市共有6个项目入选省“尖兵领雁+X”科技计划项目。
增“新”量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在浙江三田汽车空调压缩机“未来工厂”,只见信息工程师“嗒嗒嗒”敲击几下键盘后,一座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搭建起来的“虚拟工厂”显示大屏之中。这是三田“未来工厂”的一种可视化呈现,它与实体车间实时联动,生产装置发生任何变化,“虚拟工厂”能够实时显现。
据三田公司生产部副部长黄欢介绍,“虚拟工厂”还能仿真模拟参数变化后的结果,帮助操作手选择最优调整策略。如今通过驾驶舱的大数据采集分析,就能锁定质量异常多的产线、完工率低的产线进行针对性评审改善,生产效率提高了20%左右。依托数字化改造带来的“甜头”,2024年,企业产值递增20%以上,订单排到了今年5月份。
这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一种新模式。当下,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和席卷下,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来说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尤其是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背景下,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是重中之重。
这两年,浙江硕朗机电配件有限公司一直朝着数字化制造工厂努力,企业先后引入了ERP、MES、MDC三大数字化系统,工艺与工序间的配合更加默契,产品出入库流程更加高效顺畅,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可视化处理更是为企业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产能提升了15%以上。
“面对人工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加剧等现实挑战,我们也深知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公司生产部主管游景彬说,他们还计划投资3000余万元,用于建设厂房和建立数字化工厂,全力向着智能工厂——“未来工厂”进军。
去年以来,我市组织16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省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评估工作,梳理建立了数字化改造对象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并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及时兑现项目补助资金等方式,推动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1.0全覆盖。
向数字化要生产力,龙泉制造业正逐步迈向数智化。2024年,我市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1家、省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2家、实施设备更新改造企业73家、更新设备710台(套),与上汽、中汽等头部企业共建研发中心。
让企业在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我市通过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企业梯度培育等举措,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2024年,有10家研发机构入选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5.8%,系丽水第一,研发产品涵盖了特种材料、食品技术等多个领域。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含重点“小巨人”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74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4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29家,为我市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布“新”局
实体经济是龙泉的家底。我市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市之要,高水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产业为基、工业为先、项目为王”,全力以赴塑造产业集群新格局,明确了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大健康医药研发制造、竹木精深加工、剑瓷经典等十条重点产业链培育,聚焦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机械电子、大健康医药研发制造等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出“打造一批百亿产业集群”的培育行动。
自动视觉检测、自动氦检、自动压装、自动拧紧、自动EOL测试……2024年12月20日,龙泉吉利工厂一期项目首条生产线首台产品下线,这意味着首条生产线已初步具备量产攻坚的能力。
“作为龙泉热管理产业集群的一员,龙泉吉利工厂的量产不仅起到行业引领作用,更将带动供应商的孵化拓展,大力提升本地供应商的制造水平。”龙泉吉利工厂负责人邴华建说,这有助于龙泉热管理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助推龙泉热管理产业集群发展。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目前我市发展最快、规模最大、潜力最好的产业。站在新能源风口,龙泉汽车零部件产业正加速驶入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赛道,龙泉吉利工厂首条生产线首个产品的下线,将为龙泉汽车零部件(热管理)百亿产业集群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龙泉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产业实现从“零部件”转向“总成”、“售后市场”转向“整车配套”、“传统汽车”转向“新能源车”的三大“转变”。特别是与世界500强车企吉利成功牵手后,通过头部企业效应引进多个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大项目,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效应。2024年,龙泉市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丽水唯一,汽车热管理产业产值增长30%。
总投资20亿元的科伦药业高端制剂及保健食品项目正式落户龙泉,这是又一制造业单体投资大项目,从项目洽谈到签约仅用了42天时间。科伦项目的落地,让龙泉加快驶入大健康医药研发制造产业赛道。
持续多年的产业品质城市建设,也铸就了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产业链与创新链在这里协同互补、共生共长,使现代产业集群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两年多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从原来的60余家增加至90余家。
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集聚、扎堆,正在重构区域经济的“骨架”。数据更有说服力,2022年以来,我市累计招引产业项目178个,其中亿元以上大项目66个,实现10亿元、20亿元和50亿元以上单体制造业项目连续“零”的突破,并持续向高攀升。2024年,全市共招引亿元以上项目24个,完成年度目标141%,亿元以上项目招引数位列丽水第2。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个、20亿元以上项目2个,制造业大项目占比达83.3%。
江海潮涌,阔步争先。龙泉深扎实体经济之根,产业科技加速融合,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闪亮,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品质龙泉的步伐更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