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专委、各行政村、社区:
为深入贯彻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精神,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和民生实事有关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我街道基层防汛防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基层防汛防台应急管理能力,筑牢防汛防台安全底板,制定本指南。
现将《龙泉市剑池街道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提能升级建设指南》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附件:《龙泉市剑池街道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提能升级建设指南》
龙泉人民政府剑池街道办事处
2025年3月17日
剑池街道党政办公室 2025年3月17日印发
附件:
龙泉市剑池街道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提能升级建设指南
一、工作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总体目标,坚持以战领建、抓建为战,提能升级基层防汛防台组织指挥、风险防控、预警响应、抢险救援、运行保障“五张网”,推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与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141”基层治理体系深度融合,推动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实战实效,更加注重创新创优,实现“1833”联合指挥体系五级贯通,形成上下贯通、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基层防汛工作格局,进一步提升“乡自为战、村(社)自为战”能力,切实筑牢防汛防台“最后一公里”。
二、体系建设
(一)组织指挥提能升级
健全完善组织指挥体系,完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责任落实、平台应用,做到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全面融入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和“141”基层治理体系,应急消防管理站全面统筹街道、村(社)防汛防台工作,“1833”联合指挥体系全面贯通,实现基层组织指挥效能提能升级。
1.组织机构。(1)街道主要领导作为防汛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2)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承担防汛防台统筹协调工作,由应急管理、水利线上干部共同负责。(3)各行政村(社)建立村(社)级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村(社)两委干部和驻村(社)干部为成员的应急工作组。(4)组织各行政村(社)补充落实巡查、预警等责任人,村(社)防汛职责按规定融入“141”基层治理体系网格。
2.工作机制。(5)修订《剑池街道2025年防汛防台应急预案》,健全完善应急指挥机制,明确综合协调、监测预警、人员转移、联合救援、联合保障等工作组职责和工作流程,应急响应期间高效运行应急指挥机制,有效承接县级“1833”联合指挥体系任务要求。(6)各行政村(社)明确监测预警、人员转移、抢险救援等应急工作小组分工,协助街道做好防汛防台和抢险救灾工作。
3.责任落实。(7)汛前明确市、街道、村(社)三级包保责任人。(8)明确街道级防汛责任人并落实责任告知。街道级防汛责任人熟悉预案,了解辖区主要风险,掌握队伍、物资等应急资源。(9)村(社)级防汛责任人熟悉“246”等职责。
4.平台应用。(10)街道相关负责人和应急消防管理站业务人员熟练使用“1833”联合指挥体系街道级指挥平台。(11)应急响应期间,街道、村(社)防汛责任人依托数字化平台,提高组织指挥、人员转移、巡查排险、抢险救援、信息上报等工作效率。
(二)风险防控提能升级
健全完善风险防控体系,规范风险管理、隐患排查、人员转移,采取重点风险区域“一点一策”、隐患排查“一本通”、重点人群“一户一策”等措施,实现基层风险防控能力提能升级。
5.风险管理。(12)建立辖区“八个重点领域”风险清单,应急消防管理站统筹组织动态更新。(13)编制高风险区和隐患点“一点一策”,并规范设置风险警示标识标牌。(14)各行政村(社)掌握辖区风险底数,主动报告风险变化情况,落实风险管控措施。
6.隐患排查。(15)建立日常巡查和应急排查制度,按照市防指组织行业部门编制的隐患排查“一本通”组织开展巡查排查。(16)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统筹各业务条线,动态建立隐患排查“三张清单”,明确整改主体责任、措施、时限,将隐患排查整改情况录入基层防汛系统。(17)各行政村(社)按照巡查排查制度开展隐患排查整治。
7.人员转移。(18)在行业部门指导下,定期开展风险区受影响人员排摸复核,编制人员梯次转移方案,包括人员转移清单、极端情况下扩面转移清单和重点人群(孤寡老人、残障人员、困境儿童等)“一户一策”。(19)组织行政村(社)在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附近安全区域设置紧急避险点。(20)各行政村(社)掌握辖区受影响人员底数,熟悉人员转移方案,协助落实人员转移避灾和避灾安置场所管理。
(三)预警响应提能升级
健全完善预警响应体系,完善预案方案、监测预警、自主响应,做到预案修订和演练全覆盖、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全覆盖、预警叫应责任人和受影响人员全覆盖,实现基层预警响应能力提能升级。
8.预案方案。(21)定期修订剑池街道防汛防台应急预案,编制更新街道级防汛防台工作手册和指挥要素图。(22)组织1次以险情先期处置、人员转移避灾、群众自救互救为主要内容的防汛应急演练。(23)组织行政村(社)汛前更新村(社)级防汛防台形势图,并在村(社)醒目位置公布。(24)组织有风险区的村(社)开展1次以人员转移避灾等为主要内容的防汛桌面推演或现场演练。
9.监测预警。(25)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共享行业部门监测预报预警信息、视频资源。(26)建立防汛责任人、高风险区受影响人员两张预警对象清单,健全预警信息分级分类传递机制,明确在不同预警等级下的预警责任人、预警对象、传递方式、时限要求。(27)参照“135”预警叫应,建立直达行政村(社)的高等级预警叫应叫醒机制,明确叫应对象、叫应内容、反馈要求。(28)各行政村(社)共享监测预警信息,通过微信群等渠道传递信息,紧急情况下通过手摇报警器、铜锣等方式传递到户到人。
10.自主响应。(29)建立健全街道村(社)预警响应联动工作机制,优化调整为初级、中级、高级响应,细化启动流程,遇短临强降雨等突发情况可通过浙政钉、微信群等快速自主启动应急响应。(30)各行政村(社)明确准备转移(中级)和立即转移(高级)两个阶段应对措施;群众转移时做到“5要带、4必走、3不回”。
(四)抢险救援提能升级
健全完善抢险救援体系,高水平建设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高标准配备抢险救援装备、高频次开展防汛专项训练,实现基层抢险救援能力提能升级。
11.抢险队伍。(31)街道统一指挥调度街道综合救援队伍,由应急消防管理站负责街道综合救援队伍日常管理。(32)街道综合救援队伍定期开展队伍整组,落实队伍、装备动态编组管理。(33)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个人安全防护装备,汛前开展1次装备点检、人员整组,以及不少于1周的专业训练,汛期重点围绕“学理论、练指挥、练协同、练技能、练作风”,每月开展2次防汛专项训练。(34)与剑池等街道建立相邻街道互帮互救机制。
12.物资装备。(35)按照《浙江省应急物资储备参考标准(试行)》要求和辖区实际储备应急物资并做好管理维护;配备并维护好卫星电话配套组件、无人机、应急照明平台等必要装备。(36)各行政村(社)掌握挖机等大型抢险机械资源;行政村(社)汛期卫星电话抽查回拨率100%。
(五)运行保障提能升级
健全完善运行保障体系,强化宣传培训、工作激励,做到街道、村(社)两级防汛责任人100%警示教育,高风险区群众100%宣传教育、新任防汛责任人100%岗前培训,实现基层运行保障能力提能升级。
13.宣传培训。(37)街道制定宣传培训方案,定期组织开展防汛责任人、风险区群众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和自救互救应知应会宣传;组织开展基层防汛责任人岗位培训,落实新任基层防汛责任人“防汛第一课”。(38)行政村(社)配合开展防汛防台宣传,将宣传册、明白卡等宣传资料发放到户到人,
14.激励机制。(39)对发现重大隐患、提前转移人员避免伤亡、避免重大财产损失等表现突出的集体、个人,按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
三、实战应用
(一)防范应对短临强降雨(山洪地质灾害)
针对短临强降雨降水强度大、局地性强、防御窗口期短等特点,街道、村(社)以预报预警为令,以快制快,自主决策,聚焦监测预警、叫应叫醒、快速响应、转移避险、安全返回等关键环节,高效落实防范应对措施。
1.监测预警。街道值班人员密切关注监测预警信息,收到暴雨、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等预警信息后,及时按照预案通知条线负责人、村(社)主要负责人和网格员,并报告街道有关负责人。行政村(社)收到预警信息后,及时通知村(社)级防汛责任人和受影响群众。
2.叫应叫醒。暴雨、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橙色预警时,街道党委书记、分管负责人中有一人坐街道指挥;暴雨、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红色预警时,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中有一人坐街道指挥。发布暴雨、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橙色以上预警时,街道值班人员叫应受影响村(社)主要负责人,督促进岗履职。
3.快速响应。街道有关负责人以预报预警为令,遇暴雨黄色、橙色、红色预警时,结合实际启动初级、中级、高级应急响应,激活应急指挥机制。收到暴雨预警后,行政村(社)组织防汛责任人开展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城街道易涝点、危旧房等风险区域巡查排查,随时做好人员转移、内涝防范等管控措施;行政村(社)负责人随身携带卫星电话。
4.转移避险。街道、行政村(社)根据水利、自然资源等行业部门发布的人员转移预警信息和现场实况,或上级防指人员转移指令,按照“三必须”要求及时自主组织风险区受影响人员转移避险,紧急情况下实施“就近就高”避险。
5.安全返回。预警信号解除,街道、行政村(社)确认住房、周边环境安全,组织已转移人员安全有序返回。
(二)防范应对台风
针对台风影响范围广、致灾性强、防御阶段性明显等特点,街道、行政村(社)根据防台风“1+N”工作方案体系,全面发动,提前转移,严密防范,聚焦进岗履职、风险管控、人员转移、“五停”落实等关键环节,按照街道三级、行政村(社)两级响应落实防范应对措施。
1.进岗履职。街道激活应急指挥机制,启用相应工作组。初级响应启动时,街道分管负责人坐街道指挥;中级、高级响应启动时,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坐街道指挥,包保责任人下沉到村(社)。村(社)防汛责任人、各类网格员进岗履职。
2.动员部署。中级响应启动时,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组织召开防台工作部署会,会商研判灾害风险,全面动员部署,督促各行政村(社)、基层站所全面落实防台各项工作举措。
3.进驻前置。初级响应启动时,街道、行政村(社)做好“三大件”“四小件”调试使用等准备,挖机等大型抢险装备再确认。中级、高级响应启动时,街道、村(社)两级抢险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备勤待命,必要时提前预置重点影响区域。
4.风险管控。街道、行政村(社)按照工作方案和“三张清单”要求,滚动开展八个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临灾排查,立查立改隐患,难以整改的及时落实临时管控措施。
5.人员转移。初级响应启动后,街道、行政村(社)提前转移高风险区内受影响人员;中级、高级响应启动后,按照“三必须”和“6个100%”要求全面转移风险区受影响人员,视情组织扩面转移。街道、行政村(社)做好人员转移全过程管理,落实基层干部和转移群众“同吃、同住、同转移”。
6.五停落实。根据上级防指和行业部门发布的“五停”指令和辖区灾害风险,街道、行政村(社)配合落实道路封控、景区关停等应急管控措施,做好各项应急保障,视情自主落实其他“五停”措施。
7.全时值守。风雨影响重点时段,街道应急工作组24小时运转,随时掌握防台动态信息,紧盯雷达云图、雨水情,开展“六问六答”抽查,督促防汛责任人履职到位。行政村(社)落实醒夜值守,相关责任人必须随身携带卫星电话,遇到突发情况及时报告街道。
8.抢险救援。发生险情或险情征兆、“五断”极端情况,街道立即启动抢险救援行动方案,协助调度辖区抢险救援力量、大型装备等资源,快速恢复应急指挥通信,组织开展人员疏散、临时安全管控等先期处置,防止次生灾害扩大,必要时申请上级增援。
9.安全返回。接到市防指人员安全返回的相关指令后,街道、行政村(社)在自然资源、建设等部门指导下,评估确认住房、周边环境安全,组织已转移人员有序返回,并及时上报情况。
10.信息报送。街道按照应急响应等级,向市防指动态报送信息。行政村(社)在灾害发生后1小时内将本地灾情上报,街道在接到灾情后30分钟内上报上级防指,后续按照《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要求做好灾情续报、核报。发生3人及以上死亡失踪或遇险被困的,行政村(社)在灾害发生后30分钟内上报,街道在接到灾情后15分钟内口头报告、30分钟内书面报告至上级防指。
剑池街道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提能升级建设任务、责任、时限“三张清单” | ||||||
体系建设 | 序号 | 具体任务举措 | 指导单位 | 责任人 | 完成时限 | |
组织指挥提能升级 | 1 | 组织机构 | 建立主要领导为防汛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负责人的领导小组责任制。 | 市防指办 | 徐起金 | 2025年4月 |
2 | 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承担防汛防台统筹协调工作,由应急管理、水利线上干部共同负责防汛工作。 | 市防指办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4月 | ||
3 | 街道各行政村(社区)建立村书记为组长、村副主任、应急管理员和驻村干部为成员的应急工作组。 | 市防指办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4月 | ||
4 | 村(社区)防汛职责按规定融入“141”基层治理体系网格,针对专业性强、基层网格员难以承担的防汛职责,在行业部门指导下,由村补充落实巡查、预警等责任人。 | 市防指办 相关成员单位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4月 | ||
5 | 工作机制 | 健全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制定《剑池街道防汛防台抗旱工作手册》,成立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明确综合协调、监测预警、人员转移、联合救援、联合保障等工作组职责,应急响应期间高效运行应急指挥机制,有效承接县级“1833”联合指挥体系任务要求。 | 市防指办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4月 | |
6 | 建立村(社区)级防汛工作手册,明确监测预警、人员转移、抢险救援等应急工作小组分工,协助街道做好防汛防台和抢险救灾工作。 | 市防指办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4月 | ||
7 | 责任落实 | 明确街道、村(社区)“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到人”包保责任人。 | 市防指办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4月 | |
8 | 街道明确乡级防汛责任人并落实责任告知。街道级防汛责任人熟悉预案,熟知辖区山洪灾害风险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点)及受影响人员情况。 | 市防指办 | 刘 君 洪小庆 各村(社)书记 | 2025年4月 | ||
9 | 村(社区)书记熟悉“246”等职责。 | 市防指办 | 各村(社)书记 | 2025年4月 | ||
10 | 平台应用 | 街道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成员和应急消防管理站等有关业务人员熟练使用“1833”联合指挥体系乡级指挥平台,汛期组织开展巡逻检查。 | 市防指办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4月至汛期结束 | |
11 | 应急响应期间,街道、村防汛责任人用好微信、浙政钉、卫星电话等工具,提高组织指挥、人员转移、巡查排险、抢险救援、信息上报等工作效率,并及时上报街道防指办。 | 市防指办 | 刘 君 洪小庆 各村(社)书记 | 2025年4月至汛期结束 | ||
风险防控提能升级 | 12 | 风险管理 | 街道建立辖区“八张风险清单”,应急消防管理站统筹组织动态更新。 | 市防指办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4月完成并动态更新 |
13 | 在行业部门指导下,编制重点水利工程、山洪灾害等高风险区和隐患点“一点一策”,并规范设置风险警示标识标牌。 | 市防指办 相关成员单位 | 洪小庆 徐名宇 | 2025年4月完成并动态更新 | ||
14 | 村(社)掌握辖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山洪灾害风险区等底数,组织应急管理员开展巡查,主动报告风险变化情况,落实风险管控措施。 | 市防指办 相关成员单位 | 洪小庆 徐名宇 | 持续 | ||
15 | 隐患排查 | 街道建立日常巡查和应急排查制度,按照市级防指组织行业部门编制的隐患排查“一本通”组织开展巡查排查。 | 市防指办 相关成员单位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4月完成并持续 | |
16 | 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统筹建设、资规、水利等各业务条线,动态建立隐患排查“三张清单”,明确整改主体责任、措施、时限,将隐患排查整改情况录入基层防汛系统。 | 市防指办 相关成员单位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4月完成并动态更新 | ||
17 | 村(社)按照巡查排查制度开展隐患排查整治。 | 市防指办 相关成员单位 | 各村(社)书记 | 持续 | ||
18 | 人员转移 | 在行业部门指导下,定期开展风险区受影响人员排摸复核,编制人员转移方案,包括山洪灾害风险区人员及转移责任人转移清单、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影响人员及转移责任人清单和重点人群(孤寡老人、残障人员、困境儿童等)“一户一策”。 | 市防指办 相关成员单位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4月完成并动态更新 | |
19 | 街道组织完善村(社)级避灾安置点建设;组织村(社)在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附近安全区域设置紧急避险点。 | 市防指办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5月 | ||
20 | 村(社)掌握辖区山洪灾害风险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的受影响人员底数,熟悉人员转移方案,协助落实人员转移避灾和避灾安置场所管理。 | 市防指办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6月 | ||
预警响应提能升级 | 21 | 预案方案 | 定期修订《剑池街道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编制更新《剑池街道防汛防台抗旱工作手册》和指挥要素图。 | 市防指办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4月 |
22 | 每年组织1次以险情先期处置、人员转移避灾、群众自救互救为主要内容的防汛应急演练。 | 市防指办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5月 | ||
23 | 组织村(社)汛前更新村(社)级防汛防台形势图,并在村醒目位置公布。 | 市防指办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4月 | ||
24 | 应急管理员及村书记牵头,各行政村(社)每年组织1次以人员转移避灾等为主要内容的防汛现场演练或桌面推演。 | 市防指办 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 | 刘 君 洪小庆 各(社)书记 应急管理员 | 2025年5月 | ||
25 | 监测预警 | 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及时接收行业部门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并发布至村民(居民)群。 | 市防指办 相关成员单位 | 洪小庆 | 2025年4月完成并动态更新 | |
26 | 建立防汛责任人、高风险区受影响人员两张预警对象清单,健全预警信息分级分类传递机制,明确在不同预警等级下的预警责任人、预警对象、传递方式、时限要求。 | 市防指办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4月 | ||
27 | 参照“135”预警叫应,建立直达村(社)的高等级预警叫应叫醒机制,明确叫应对象、叫应内容、反馈要求;及时通过应急广播自动发布监测预警信息。 | 市防指办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4月至汛期结束 | ||
28 | 村(社)共享监测预警信息,建立微信群等信息传递渠道,紧急情况下通过手摇报警器、铜锣等方式传递到户到人。 | 市防指办 公安、应急、水利、气象、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 | 各(社)书记 应急管理员 | 2025年4月至汛期结束 | ||
29 | 自主响应 | 建立健全街道、村(社)预警响应联动工作机制,优化调整为初级、中级、高级响应,细化启动流程,遇短临强降雨等突发情况可通过浙政钉、微信群等快速自主启动应急响应。 | 市防指办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4月至汛期结束 | |
30 | 村(社)明确准备转移(中级)和立即转移(高级)两个阶段应对措施;群众转移时做到“5要带、4必走、3不回”。 | 市防指办 | 各(社)书记 应急管理员 | 2025年4月至汛期结束 | ||
抢险救援提能升级 | 31 | 抢险队伍 | 街道统一指挥调度乡镇综合救援队伍,应急消防管理站负责乡镇综合救援队伍日常管理,落实队伍、装备动态编组管理。 | 市应急管理局 | 刘 君 洪小庆 | 持续 |
32 | 街道综合救援队伍针对辖区主要灾害风险,按照“一场景一方案一打法”要求编制救援行动方案。 | 市应急管理局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4月 | ||
33 | 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个人安全防护装备,汛前开展1次装备点检、人员整组,以及不少于1周的专业训练,汛期重点围绕“学理论、练指挥、练协同、练技能、练作风”每月开展防汛专项训练。 | 市应急管理局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4月完成并持续训练 | ||
34 | 与相邻乡镇建立互帮互救机制,支持社会应急力量开展应急救援。 | 市防指办 | 刘 君 洪小庆 | 全年 | ||
35 | 物资装备 | 按照《浙江省应急物资储备参考标准(试行)》要求和辖区实际储备应急物资并做好管理维护按要求配备卫星电话配套组件、应急照明平台等必要装备。 | 市应急管理局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6月完成并持续 | |
36 | 定期检查、清点街道、村(社)应急物资储备库的“三大件”“四小件”储备情况,建立《剑池街道应急抢险机械清单》,开展村(社)级汛期卫星电话抽查,确保抽查回拨率100%。 | 市应急管理局 | 刘 君 洪小庆 | 2025年5月完成并持续 | ||
运行保障提能升级 | 37 | 宣传培训 | 结合防汛工作,制定防汛防台宣传培训方案,每季度组织开展防汛责任人、风险区群众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和自救互救应知应会宣传;4月前组织开展基层防汛责任人岗位培训,落实基层防汛责任人“防汛第一课”。 | 市防指办 水利、自然资源、气象、建设等部门 | 刘 君 洪小庆 各村(社)书记 | 全年 |
38 | 村(社)配合开展防汛防台宣传,将宣传册、明白卡等宣传资料发放到户到人。 | 市防指办 | 各(社)村书记 | 2025年4月 | ||
39 | 激励机制 | 积极响应上级政策,争取建立防汛网格责任人报酬和抢险救援人员工伤、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机制。 | 市防指办 | 刘 君 洪小庆 | 全年 | |
40 | 对发现重大隐患、提前转移人员避免伤亡、避免重大财产损失等表现突出的集体、个人,按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 | 市防指办 | 钱欣怡 周裕文 | 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