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位文化大咖”广袤田畴“耕耘”,想专门点子、造专门品牌、找专门资源;
一个个村社在文气氤氲中被唤醒,群众拿起笔、拉起弦,送上最真挚的文化“告白”;
……
这是文化特派员献给剑川大地的“诗与远方”,这是文化小切口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
2024年,我市根据“一乡一人、人岗适配”原则,通过自愿报名和双向选择,选拔一批文化人才,精准匹配基层需求。并依据“1+1+N”任务体系,以人文乡村建设为指引,以艺术助推乡村振兴为重点,动员结对村与文化特派员共同策划文化建设项目。目前,有19名特派员,包括省级1名、丽水市级4名、龙泉市级14名,覆盖全市乡镇(街道)。结对的19个项目包括文化资源挖掘、品牌打造等,实现“一村一项目、一村一特色”。
19名文化特派员活跃在乡野大地、田间地头,开展了理论宣讲、服务供给、品牌打造、资源挖掘、阵地提升、产业帮扶、人才培养等文化工作,将文化资源输送到基层,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力量。
把开龙窑活动
以演出的形式推往全国各地
省级文化特派员吴茂英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一名博士生导师,她和溪头村的不解之缘,始于2024年年初。因为在乡村旅游研究以及国际组织交流方面有些经验,吴茂英受邀帮助溪头村申报联合国旅游组织的“最佳旅游乡村”。同年5月,她以文化特派员的新身份再次走进溪头村,开始她的文化助力之旅。
初到溪头村,吴茂英的工作并不顺利。村民不了解文化特派员这种制度,对她的到来也持怀疑态度,觉得她的到来可能就是走个过场,或者讲几句客套话。
然而,吴茂英并没有放弃,她开始深入了解村民的业余生活和文化需求,发现大家内心深处期望有所改变。于是,吴茂英开始策划一系列文化活动。她请来专业书法老师为爱好书法的村民现场教学;策划乡村摄影展,为喜欢摄影的村民提供展示平台。几场活动下来,溪头村的文化氛围逐渐浓厚起来。
“以前天天在家里很无聊,除了打麻将就在家里烧饭。自从跟着刘秋红老师学剪纸,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溪头村村民张则花告诉记者,前几日,吴茂英还请来了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刘秋红,为村民们上剪纸课。
而吴茂英并不满足于此,她还想和村民一起干件大事——让村里传承千年的龙泉青瓷,真正变成金字招牌,给村民带来精神物质双丰收。
在吴茂英的启发下,传统技艺与现代文化在小山村碰撞出新的火花。不少有烧瓷手艺的村民们都加入溪头村的共富工坊,工坊里各式各样的手作瓷器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游客。村里的很多地方,也被改造成青瓷展示空间,大小瓷器都是村民们自己的作品。在吴茂英的建议下,“不灭窑火”——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活动不断增加演艺场次、丰富内容,沉浸式地讲述着这个小山村不一样的故事。
“我们也把开龙窑活动以演出的形式送到市里、省里,以及全国各地平台进行表演。在这过程中,我觉得村民对自身文化、对乡村文化的热爱进一步被激发出来,村民内心的文化自信就不一样了。”吴茂英自豪地说。
打造“写写画画”
融入生活的书法特色村
“五指握笔,掌心要空,笔杆要正。”“推笔时要利用好顿笔之后的反弹力,以免破坏锋面。”……在安仁镇项边村的文化礼堂,文化特派员陈远鸣的公益书法课堂又开课了。
陈远鸣用生动幽默的方式,耐心指导村民们挥洒毛笔,感受书法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的课程,自从陈远鸣被派驻到项边村担任文化特派员后就经常开展。
陈远鸣是首批丽水市级文化特派员,既是丽水市“百博入乡镇”项目选派的文化人才,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实成为文化特派员之前,我已在安仁柔性服务了两年,一直以来,我都想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村民把写写画画融入生活的书法特色村,培养更多‘群众书法家’。”陈远鸣说。
“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很丰富了,但文化知识还是很匮乏。”村民王晓琴是陈远鸣的老学员,她感慨地说:“这里很多人都是零基础,但是陈老师很耐心地教。”在陈远鸣的指导下,村民们逐渐感受到了书法文化的魅力,书法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除了开设公益书法课程、举办书法比赛、挖掘当地书法资源,陈远鸣还在思考如何让书法与其他文化形态相互碰撞。因此,他将张畈进士文化融入创作,制作了“五贤扇”和“进士笔”等文化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安仁镇的旅游商品,也为村庄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
云岩村
村民加入绍翁诗社
文化特派员,看似一个人,实则一个团。每一名文化特派员背后,都链接着派出单位的支持、平台的支撑、团队的协助。县级文化特派员王慧萍是我市文联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因为热爱写作而研究地方历史文化,让她的生活充满了文学的笔墨清香。
“乡村文化+特派员”的组合定位,让她多次来到西街街道白云岩村岩后自然村调研走访,并开始梳理这里的历史文化,研究如何将自己所擅长的诗词文化研究和写作,融入乡村文化挖掘中。
“这里是南宋江湖派诗人叶绍翁的故里,他在岩后写下了《秋日游龙井》《游园不值》等诗句,其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千古传诵之名句。”王慧萍说,她和市文联诗词楹联学会的成员们希望通过深挖叶绍翁诗词文化,积极打造绍翁文化品牌,编纂《绍翁故里 诗意白云》作品集。目前已收集作品100多首。
2024年12月26日,王慧萍牵头在白云岩村成立绍翁诗社,成员包括诗词楹联学会成员和当地村民,他们因热爱绍翁诗词文化而聚集。作为一名诗词爱好者,村民叶盛荣成为了诗社首批成员。他表示,以前写诗比较零散,也没人指导。诗社成立后,能与知名诗人、作家学习交流,感到非常幸运。
“诗社可以更广泛地联络诗词爱好者,培养、发掘更多的诗词创作人,推动绍翁诗词文化的发展。”在王慧萍看来,绍翁诗社成立后,还可以更好地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提升村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去年以来,市文联诗词楹联学会还携手西街街道、市演讲与朗诵协会等组织共同举办了2期“绍翁书会”,以绍翁诗歌为创作内容的“国庆书画展”等,大力宣传绍翁文化,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文化特派员们来到乡村后,发挥专长,调动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工作,让文化服务也成为“独家定制”。不仅挖掘和传承了乡村传统文化,让古老的技艺、习俗得以延续,还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乡村经济增长。
以文化之力助力乡村振兴,让乡村在文化滋润下更显活力。在龙泉,文化特派员与乡村正双向奔赴。
记者 蒋加丽 通讯员 季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