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龙泉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龙泉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国锋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乘风破浪、乘势而上的一年。
GDP(地区生产总值)201.4亿元、增速7.5%,连续5个季度保持在全省前列、丽水前三;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6%;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丽水第二;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6%、丽水第二、全省第三;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2066元和35059元,分别增长3.3%和6.5%;
“七优享”“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荣获省政府投资“赛马”激励奖;招商引资再创新高,引进亿元以上大项目24个、丽水第二,完成全年招引任务的141%;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2.9%、列山区海岛25县第二,获评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6.43亿元、丽水第二,争取各类政策资金40.2亿元、历年最多、丽水第一;争取用地计划指标5165亩、增长60%;财政绩效管理、低收入农户致富工作荣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荣获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丽水第一。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聚焦“产业跃升”强根基,发展支撑力持续提升
主导产业加速升级
完成制造业投资16.8亿元、增长10.3%;
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丽水唯一
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5.8%、丽水第一;
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4%、24.8%、49.1%。
产业平台加速扩容
新拓展工业空间2575亩,新出让工业用地1005亩,可供工业用地达2233亩、丽水第一。
企业主体加速壮大
创成首个国家级绿色工厂,新增亿元以上企业4家,“小升规”企业14家,“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4家;
培育首家产值突破10亿元的本土制造业企业。
二是聚焦“投资创业”蓄势能,发展突破力持续提升
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省、丽水重大项目和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161.3%、140.8%、106.4%;
入选省重大产业项目4个、创历年新高,省“千项万亿”项目13个、丽水第一。
双招双引成果丰硕
招引产业项目53个,其中10亿元以上高质量项目6个,制造业项目占比83.3%,实际利用市外内资27.8亿元;
落地“绿谷精英”项目17个,引进青创团队508个、高校毕业生3463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245人。
营商环境优化提质
提供无还本续贷服务41.4亿元;
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17.4%。
三是聚焦“扩容提质”优格局,发展承载力持续提升
城市更新更加精美
完成土地征收面积5448亩、为丽水最多;
剑川大道北延、龙梧线、武石路等重要城市交通项目开工建设;
棋盘山中央公园迎来靓丽蝶变。
乡村建设更加富美
连续两年捧回“神农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6%;
荣获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建成和美乡村、未来乡村、精品花园乡村等57个;
西独线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全省唯一;
完成“大搬快聚富民安居”搬迁692户2520人;
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经营性收入分别增长16.9%、20.2%。
生态基底更加秀美
获评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县;
龙泉溪获评全省最美家乡河;
完成国土覆绿、森林抚育1.2万亩,美丽林相建设3.9万亩。
四是聚焦“创改融合”增后劲,发展驱动力持续提升
改革步伐蹄疾步稳
完成市场化融资95亿元、重点项目投资25.5亿元,实现企业营收32亿元、增长119.6%;
开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行政执法质效”“好医到家”等省级以上重要改革试点15项;
成功争取省农村综合改革支持共富乡村建设试点。
科创引擎动力澎湃
丽职院龙泉分院开办全国首个全日制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热管理)专业;
建成龙泉首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04%、山区海岛25县第一。
开放协作势头强劲
综合交通建设投资突破37亿元、丽水第一;
跨境电商产业园、电商综合体经开大厦建成运营;
对“一带一路”沿线、RCEP成员国出口分别增长38.1%、62.4%。
五是聚焦“文产共振”扬特色,发展吸引力持续提升
文化传承焕发新生机
发布全省首个非遗项目图文表述使用指南;
《龙泉青瓷志》《龙泉宝剑志》完成复审;
“不灭窑火”迭代项目、宝剑文化活化项目入选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培育名单。
剑瓷产业展现新活力
高品质举办“世界非遗·龙泉记忆”走进上海活动;
宝剑现代产业园、宝剑小镇大师园等项目提速建设;
新增剑瓷行业市场主体1029家、“个转企”25家,剑瓷产业增加值、税收分别增长9.4%、30.1%。
文旅融合呈现新气象
宝溪溪头村荣获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全省唯一、全国七个之一;
成功创成省5A级景区城;
全域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4.4%、11%。
六是聚焦“群众关切”暖民生,发展向心力持续提升
群众增收更有保障
举办招聘活动69场,新增就业2111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103人;
新建共富工坊30家,带动新增就业岗位1050个、人均月增收2008元;
“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公共服务更加暖心
龙泉中学省属重点大学以上录取率突破40%;
公办园占比达92.8%、提升15.6个百分点;
首家公办托育机构投入运营;
人均住院费用下降14.8%;
城市篮球场、足球场建成使用;
全民健身中心、新殡仪馆、市级公墓开工建设。
社会治理更加精细
深入推行“周五开门接访日”制度,积极主动化解矛盾纠纷,一次性化解率98.9%;
强力完成尊龙商贸中心消防隐患处置,并彻底根治老龙渊商场重大风险隐患;
实现省平安县“十九连创”,荣获省首批“安全发展铜鼎”。
2025年主要目标和任务
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
投资总量、结构实现双提升;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
主要生态环境指标保持全省领先。
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突出产业筑基、项目引领,打造经济动能新体系
力促工业经济挑大梁
制造业投资增长15%以上;
“1+3”产业规上增加值均增长12%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
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增长12%以上;
新拓展工业空间1500亩以上、新增工业用地600亩以上;
整治低效工业用地500亩以上;
规上亩均税收增长7.5%以上。
力促市场主体快成长
新增规上企业10家以上、亿元级企业5家以上;
申报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等8家以上;
5亿级、10亿级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
力促招商引资攀新高
招引产业项目40个以上、总部经济项目10个以上,实际利用市外内资24亿元以上;
引进亿元项目18个以上,其中制造业大项目12个以上,实现10亿元、20亿元项目新突破。
力促项目投资当主力
储备要素争取项目40个以上
争取“两重”“两新”资金2.5亿元以上,竞争性分配资金13亿元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
列入省“千项万亿”项目、省重大产业项目等10个以上。
力促营商环境争示范
企业办事时间成本、涉企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均缩减20%以上;
提供无还本续贷25亿元以上;
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15%以上。
二、突出开放聚势、改革赋能,开拓发展后劲新空间
着力畅通交通脉络
交通投资增长20%以上;
着力推进义龙庆高速龙泉段、322国道安仁段、528国道西街至兰巨段建设;
完成公路大中修40公里以上,农村公路修缮220公里以上。
着力深化开放合作。
加快推进萧龙科创园、沪龙双创园招商进度,招引企业20家以上;
合作开展“非遗”宣展5场以上;
开展山海教学结对活动50场次以上。
着力提升改革成效
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专项行动,力争国资突破600亿元,实现市场化融资3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投资25亿元以上、营业收入25亿元以上;
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打造提升“共富联合体”“民呼我为”“救在身边”等一批新模式。
着力吸引人才集聚
招引青年大学生2000人以上,实现高层次人才总量增长10%以上;
培育产业工程师50人以上、制造业高技能人才500人以上。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
实施“揭榜挂帅”项目12个以上,完成产业技术难题攻关30个以上;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5家以上,实现科技“小巨人”企业破零;
新认定省级科研平台5家以上,力争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4%。
三、突出城市焕新、乡村振兴,塑造城乡建设新面貌
加快更新城市肌理
实施城市核心板块重点建设项目18个;
加快推进水南未来社区、凤起路安置房、棋盘山综合改造、大汪基础设施等重点区块项目;
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4个,打造“金角银边”、口袋公园6个,创建未来社区3个。
加快繁荣城市经济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
推出众创空间40个以上、青年人才公寓130套以上;
招引青创团队500个以上。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创成省级未来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村8个;
农家乐(民宿)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
加快振兴乡村产业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以上;
新培育食用菌原料林2000亩以上,建立黑木耳标准示范基地30个以上;
推动龙泉黑木耳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龙泉灵芝种植系统”申报中国农遗。
加快畅流城乡资源
实施“跨山统筹富民安居”新三年行动;
培养乡村工匠、农创客等140人以上;
盘活闲置农房(宅基地)300宗以上,流转农业“标准地”5000亩以上;
涉农贷款新增20亿元以上。
四、突出文化兴业、生态生金,绘就特色发展新篇章
推动经典文化活态传承
出版发行《龙泉青瓷志》《龙泉宝剑志》《陈万里日记》等剑瓷文化研究书籍;
大力推进大窑龙泉窑遗址博物馆、源口窑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青瓷博物馆改造提升等项目建设。
推动剑瓷产业量质并提
实现“个转企”“上规上限”25家以上,剑瓷产业增加值、税收均增长8%以上;
剑瓷外贸出口增长10%以上。
推动文旅经济火热复苏
开展望瓯集市、留槎墟市等特色集市活动100场以上;
推出精品旅游路线10条以上;
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2%、10%以上。
推动生态环境争当标杆
空气优良率达到99%以上,水质保持“三个100%”;
开展国土绿化造林5000亩、森林抚育5000亩;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平方公里;
着力建设“千吨万人”水源地改造、垃圾焚烧厂超低排放改造、生态环境智能化监管等一批环保工程。
推动生态价值高效转化
新增中药材种养基地2700亩,完成低产林地改造1万亩;
林权流转1.4万亩以上;
积极推进“风光水储”绿色能源开发工程;
绿色金融贷款余额增长15%以上。
五、突出共富惠民、善治安民,书写民生事业新答卷
努力创造富民效益
新增就业1600人以上;
新建“共富工坊”30家以上;
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7%以上,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
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经营性收入均增长8%以上。
努力发展社会事业
完成龙职院一期、民族中学扩建、培智学校改建等项目建设;
教育“两市”创建通过国家级评估;
完成中医院创“二甲”,加快人民医院创“三乙”;
人均住院费用持续下降,县域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
努力优化服务供给
举办乡村春晚、送戏下乡等特色活动100场以上;
加强“一老一幼”联合体、老年活动中心、妇儿驿站等基层服务阵地建设;
保质保量办好“七优享”“民生实事”。
努力提升社会治理
打造现代化基层治理微单元600个以上;
升级“一网统管”城市智治模式,深入开展一批城市“治乱”行动。
努力强化风险防控
确保省平安县“二十连创”。
力行“六干”要求,弘扬“五种作风”,做到践行政治忠诚、勇于担当奋斗、恪守为民初心、永葆清正本色,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发展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一路铺就,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中不断书写。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龙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笃行实干谱新篇,昂首阔步向未来,奋力推动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品质龙泉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