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注科技工作者现状,提供优质服务环境,对推进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龙泉市第一次科技工作者状况统计调查结果,分析龙泉市科技工作者现状,研究发现当前龙泉市科技工作者女性多、年轻化、专业多元化,主要分布在第二、第三产业企业,总体生活满意度较高,但也面临着自身研究水平有限,科研积极性不高,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率低,单位科研激励制度待完善,政府人才服务效能待释放等问题。并针对以上情况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工作者;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探月探火、量子信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技工作者是其中的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关注科技工作者现状,了解其所需所盼,对于政府更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具有重要作用。
一、龙泉市科技工作者现状
近年来,科技工作者的成长与发展愈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充分了解丽水市科技工作者的发展现状, 丽水市科学技术协会对科技工作者的基本情况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涵盖个人基本情况、工作生活概况、科研活动、成果奖励、交流进修、职业评价、社会参与、观念态度等方面。基于问卷结果,现将龙泉市科技工作者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如下:
(一)队伍结构女性占比高、年纪化、专业多元化,但高学历人才比例不高。本次接受问卷调查的龙泉市科技工作者共299人,其中女性占比较高,为54.2%;年龄上,51.8%的科技工作者小于35周岁;学历上,本科及以上占比49.8%,其中研究生比例仅为2.7%,队伍高学历人才比例不高;专业背景上,工学(21.7%)、医学(19.7%)、理学(13.0%)三类学科排名前三。
(二)本地户籍占比大,第二、第三产业企业是提供科技工作者职业的主要来源。调查结果显示,86.3%的科技工作者来自丽水,选择在丽水工作主要系户籍地为丽水(82.6%)及家属或对象在丽水(24.4%)。从工作单位看,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占比最大(65.9%),其中主要从事于精密制造(30.5%)、时尚产业(27.4%)和健康医药(24.4%)等产业。
(三)整体工作满意度较高,专业特长基本得到有效发挥,科技工作者个人职业发展意识较强。随着国家、社会对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与支持,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在创新研发、团队协作等方面表现出色,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调查结果显示,85.3%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对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满意,75.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能够在工作中发挥专业特长,70.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其工作岗位有个人发展空间。在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上,龙泉市有70.9%的科技工作者有进修学习的需要,有33.1%的科技工作者近三年有提升自己学历的计划,其中对学历提升需求较强的科技工作者年龄集中在35周岁以下(74.7%)。
(四)科技工作者对外交流机会少,科研活跃度不足。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有利于科技工作者提升专业能力,进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虽然龙泉市科技工作者对于进修学习的意愿较强,但是从调查结果看,69.2%的科技工作者近三年没有参加过对外交流项目或活动,其中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的占比达59.4%,可见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对外交流机会较为缺乏。且近三年参加业务技术培训累计时间超过15天的科技工作者仅占11.7%。另外近三年,科技工作者从事过任何研究或开发活动(28.1%)、申报过单位自设项目(8.7%)、主持过企业委托项目(不包含单位自设项目,10.4%)、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12.4%)、提交过内部研究报告(未公开发表,14.0%)的比例均较低,科研活跃度不足。
二、当前龙泉市科技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一)科技工作者自身研究水平有限,科研积极性不高。在调查目前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中,科技工作者自身研究水平有限(61.2%)位居首位,远高于第二位的缺乏经费支持(33.1%)。且从科技活跃度可以看到,龙泉市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较低,81.3%的科技工作者近三年未参加过各类学术会议(含线上),科研成果较少。
(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率低,单位科研激励制度待完善。调查显示,仅有17.4%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近三年科研成果有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主要系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45.5%),企业需求不足(32.8%)及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服务体系不健全(13.7%)。而对于工作单位是否建立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和奖励制度,11.0%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单位没有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和奖励制度,38.5%的科技工作者则表示不清楚。
(三)政府人才服务效能待释放。一方面,人才引进效果不理想。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政策(47.2%)是影响科技工作者充分施展才华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调查样本中仅有5.4%的科技工作者是通过人才引进政策来龙,其中以县(市、区)级人才为主。另一方面,生活保障力度待提升。住房问题是科技工作者刚来龙工作时面临的最大问题(49.5%),其次为配偶或对象工作问题(20.1%),而收入低(47.2%)和不能照顾家庭(24.4%)是目前科技工作者生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一是多提供科研能力培训机会与平台,开展科研选题指导、学术论文撰写等专题培训,鼓励并支持科技工作者外出交流学习,尤其是支持有潜力的科技工作者到其专业领域水平更高的平台进行交流学习,提升科技工作者自身科研水平。二是充分保障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工作时间。“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能够潜心攻关的科研环境。三是完善相关科研激励制度。调查结果显示,较多科技工作者认为工资/薪酬制度(45.5%)、职称评审制度(37.1%)、选拔聘用制度(32.4%)能够促进个人成长发展。结合实际出台本单位、本地区的差异性科研激励政策,制定具体的科研成果相关指标,促进科研工作良性发展。
(二)加强供需对接,提高单位科研成果转化率。习近平总书记期许,“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基础研究(66.6%)、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47.5%)和支持制造业发展(40.8%)是能显著地促进科研活动创新的三大重要举措,而仅有19.7%的科技工作者在其近三年主持或参与的项目中有产学研共同合作项目,因此,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不断扩大产学研合作规模,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三)增强人才服务效能。一方面,要引得进人才。人才引进效果不理想可能受制于政策针对性与宣传力度不足,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明确人才需求,制定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扩大人才相关政策的宣传面,以吸引更多科技创新人才来龙就业创业。另一方面,要留得住人才。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只有做好住房、医疗、配偶工作、子女教育等多方面配套基础设施准备,用细致服务满足其各类公共服务需求,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才能更好地留住人才,更加充分地释放人才活力,让人才成长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