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一座城市流淌在血脉里的灵魂。
提起龙泉,人们会想起千年剑瓷的寒光与釉色,想起红色土地的热血与赤诚,也记得耕读传家的温厚与坚守。今年以来,这座浸润着深厚的剑瓷文化、红色文化、耕读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古城,不满足于让千年文脉只藏在史卷里。它正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为抓手,深挖“崇德向善 向好而生”的道德文化基因,系统化、品牌化推进“善好龙泉”建设,让道德的种子播进街头巷尾,让向善的力量在每个人心里慢慢发芽。

特约摄影师 张有钢 摄




深挖文化根脉
筑牢“善好龙泉”精神根基
东汉名臣杨震“暮夜却金”,被誉为“四知先生”,其后人碧龙杨氏迁居龙泉住龙镇碧龙村,传承清白、自律的清白家风;南宋副相何澹未忘乡土建设,疏浚处州通济堰,开凿保定洪塘,修撰龙泉第一部县志;在外经商的龙泉籍慈善爱心人士李绛父女,2018年捐资1000万元设“爱云慈母基金”,帮扶家乡困难母亲……这些古今沉淀的家风典范、善行义举,静静诉说着城市的道德根脉。
今年推出的“善好龙泉”区域道德文化品牌,正是对这些文化基因的当代激活与创新表达。该品牌将剑之匠心、瓷之温润、红色之忠诚、耕读之传承,融汇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通过三年系统推进,将其转化为当代市民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塑造“人人向善、处处见善、事事行善”的城市道德新风尚,为现代化品质龙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为让“善好”文化深入人心,龙泉深入挖掘古今道德事迹,提炼形成“扶贫解困、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大价值维度,并精选30余个典型故事编撰成《善好龙泉》读本,作为市民德育教材,让大众在真实故事中感受“善好”力量。
道德建设需要“面”的广泛覆盖,更需“点”的精准突破。龙泉创新构建的“1+19+N”品牌矩阵,以“善好龙泉”为总领,在全市19个乡镇(街道)培育出“淳美住龙”“仁者安仁”等特色子品牌,这些子品牌既延续了“善好龙泉”的核心精神,又彰显了地域特色,让道德建设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以安仁镇打造的“仁者安仁”子品牌为例,它已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当地人血脉的精神基因。这里的“仁”,是北宋周镛赤脚带领百姓修堤防洪的担当,是季明善夫妇为偿还10多年前救子善款、打零工攒钱捐给慈善机构的诚信,是革命烈士季步高为国捐躯的赤诚,更是如今300多人组成的“永和义警”团队身着红马甲穿梭街巷、守护平安的温暖。这份“仁者爱人”的文明火种,如永和桥下的溪水般生生不息,在安仁代代相传。在龙泉剑瓷产业中,着力打造“匠心剑铺”“诚信瓷坊”等一系列品牌,形成行业有标杆的品牌体系,让道德之魂在产业中深深扎根。
通过深耕厚植文化根脉,系统构建“善好龙泉”价值体系,“善好”基因正逐步融入龙泉的城市肌理,成为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精神底色。
创新实践载体
让“善好”从理念变为行动
“诚信是住龙的根,是比金子还贵重的传家宝!”在今年一场“百名好人进讲堂”宣讲活动中,“好人宣讲员”林涛以诚信为题,带领听众走进住龙镇的百年精神画卷,通过项彩华守子弹、张麒麟等革命英雄、老张诚信经商、项相兰开无人看守诚信小铺等鲜活故事,串联起住龙“诚信”的传承脉络,引得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这份“传家宝”代代相传。
道德,贵在内心深植,重在外在践行。龙泉坚持从“大场景、小切口”破题,开展多元化、场景化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善”的理念如春风化雨,浸润心田。
榜样引领,润物无声。除了深入开展“百名好人进讲堂”“劳模工匠进校园”“家家讲堂”等宣讲活动,龙泉更通过“善好龙泉 鲜花赞文明”活动,让凡人善举被看见、被赞扬:企业员工练张伟路遇摔倒老人果断施救,市民毛雄化身瓯江“清道夫”划桨板捡垃圾……这些平凡身影,正是榜样力量生动的注脚。
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龙泉徐朝兴上榜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善的力量,在龙泉不断生长。今年以来,龙泉还入选浙江好人1例,全国新时代好少年1例,举办“百名好人进讲堂”等实践活动120余场,覆盖受众1.5万人次,一场场活动、一个个典型,让好人声音入脑入心,不断释放“好人之城”的道德力量。
“善好龙泉·一瓶水”爱心实践活动,是道德实践场景化、生活化的典型案例。今年,龙泉对这一活动进行全面升级,从最初的一个爱心冰柜发展为全市11个“爱心水站”,覆盖城市重点区域,服务对象涵盖环卫、快递、交警、建筑工人等户外群体,并成立“一瓶水”慈善基金,募集善款和物资价值4万余元,服务户外工作者超1.3万人次,推动“微文明”成为城市风尚。“一瓶水虽小,却暖了一座城。”高温天里,接过清凉矿泉水的劳动者们发自内心的感慨,正是这项活动温度与意义的最佳见证。
道德建设不止于个体善举,更在于推动社会风气的整体提升。龙泉以移风易俗为抓手,推广“有礼乡宴”,通过制度规范、典型引领、特色创新,遏制农村办酒浪费,文明节俭新风深入人心。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引导各村更新“村规民约”,制定《婚丧喜事约定书》《红白喜事“八大公约”》等,明确办宴流程、规模、菜品等标准,全市每场丧事平均减支2万余元,红事每桌成本节约40%以上。
从细微善举到新风培育,激发着每位市民的参与热情,“善行善举”在龙泉蔚然成风。
立体传播护航
凝聚“善好龙泉”共建合力
善好行为的养成不是谁的“独角戏” ,而是党委政府和全体市民同心共筑的温暖“大合唱”。
龙泉线上线下联动,让善好故事广为传播。在微博设立“善好龙泉看浙里”等话题,阅读量超1.7亿次;依托“视频龙泉”微信视频号推出7期“善好龙泉 鲜花赞文明”活动,点赞身边群众好人好事,“避雨老人与店家双向奔赴”“村民协力救援游客无人机”等凡人善举引发广泛共鸣;在城区打造“善好街”,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设立“善好榜”19处,每月更新凡人善举,让“善好”深入人心。
我们欣喜看到,温暖传播之下,身边的善举频现。伟林快递公司负责人吴伟林组织发动成立“伟林爱心快递基金”,从每票派件提取1分钱与员工自愿捐助中筹资,累计发放20余万元,用于企业员工、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济、贫困帮扶、助医助学等公益事业。前不久,龙泉百名艺人剑瓷作品展暨“99公益节”爱心拍卖会(杭州站)落幕,历经半个月的展览与拍卖,共筹得善款60余万元,另有企业认捐超10余万元实物。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进来。在各界努力下,龙泉多个原本闲置的微空间,变身为服务驿站,专业社会组织加入其中,让义剪、义诊、磨刀、缝补等群众最急需的服务“天天有”。龙泉市秦光公益志愿者协会将每月25日确定为公益服务日,特别为老年朋友、生活困难群体等提供多方面服务。市民主动参与到“文明随手拍”征集等活动,记录分享身边“善与美”;社会公众人物纷纷为“善好龙泉”代言,凝聚起强大向善力量。
机制创新为道德建设保驾护航。龙泉建立了由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牵头,多部门协同、乡镇街道联动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实施方案,确保“善好龙泉”建设系统化推进、常态化运行、长效化发展;设立“关爱好人”基金,用于资助、慰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大影响人物和“龙泉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让好人有尊严、有底气,共资助慰问了200余人次,共计30余万元。
接下来,龙泉将抓好“善好龙泉”品牌的宣传推广,建立善好银行和礼遇机制等载体来推进品牌在龙泉人民心中扎根,让“崇德向善 向好而生”成为龙泉鲜明的特色和标识,为全省公民道德建设贡献更多基层经验。
记者 崔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