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今日龙泉

重访丽水市十大抗战遗址: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0-21 16:10:47 点击数:

特约摄影师 张有钢 摄

从丽水市区前往龙泉,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8月28日,我们在路旁林立的楼房中左转右拐,于上午10时来到了此行目的地——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

旧址位于剑池街道芳野村,芳野原名“坊下”,改名一事颇见巧思。

1941年元旦,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迎来一场师生集会。其时,著名教育家郑晓沧情思大动,提议把“坊下”改为“芳野”,并以“The Fine Yard”作为英文译名。

据传,郑晓沧是海宁人,在海宁语音中“坊下”和“芳野”同音,“芳野”又与“Fine”谐音而有深意,得到全校师生一致赞同。

芳野留踪的故事,要从1937年说起。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杭州告急,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大规模军事进攻,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以惊人的胆略和魄力,毅然率领全校师生西迁,历经两年多时间,途经浙、赣、湘、粤、桂、黔六省,行程2600公里,迁校至贵州遵义。

1938年,浙江大学迁广西宜山后,鉴于浙、闽、赣、皖等地的许多学生不能去内地升学,设立浙东先修班提上日程。1939年2月14日,竺可桢派教务长郑晓沧、图书馆主任陈训慈赴浙江筹办。3月2日,他们在龙泉勘定坊下村曾家大屋为分校办学点。10月1日,国立浙江大学浙东分校正式开学。

芳野之上,这所仅有文、理、工、农四个学院150来名学生的大学,被戏称为“世界最袖珍大学”。

1940年4月1日,国立浙江大学浙东分校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并向全国招生。随着学生人数增多,1941年,又在离芳野村1公里的石坑垄村建师范学院。

历史长河截取的时间片段,之于芳野之上的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点缀着复杂且精彩的故事。

有“遭乱流寓”的艰苦。由于粮食短缺,分校每餐实行定量供应,一桌八人一桶饭,菜是黄豆、青菜、豆腐,很少吃到猪肉,水产更无可能。“午餐是青菜豆腐,晚餐是豆腐青菜”,成为不少学子苦中作乐的真实写照。

桐油灯是当时分校学生唯一的照明工具。校友樊延龄回忆,晚上自修时,学校配备给每个同学一盏油灯,每月发给一些灯草和桐油或桕油灯。桐油灯光暗烟多,次日起床,学生脸上满是煤灰,甚至连鼻孔里面也是漆黑。

有“读书不忘救国”的热忱。分校学子大多来自东南数省,以浙江、江苏最多,安徽、江西次之,也有不少上海青年,不愿在敌伪统治下读书和生活,冒着危险辗转来到龙泉就学。课余时间,分校学子组建了芳野剧艺社、春雷文艺社、剑川京剧社等进步文艺社团,在校内外开展各种抗日活动。三五同学一起,便可就读书心得和革命学术问题相互切磋,有时争得面红耳赤。1945年8月15日,《重庆24小时》剧目正在龙泉县府大会堂上演,国民党县党部中途阻挠演出,当剧组正在进行对抗时,刚好无线电波传来日本投降的消息,剧目演出顿时成为庆祝抗战胜利的激情聚会。

有慰藉心灵的家园。“一到春天,那儿是个迷人的芳香山野,而夏天更有小溪在轻轻唱着柔和的歌。”清幽山野,油灯冒着黑烟,跃动的小小火焰,点燃了诗人唐湜的才思。即便后来走过许多地方,写了不少诗和散文,芳野的山谷仍在抚慰他的心灵的同时,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有别于青年学子的稚嫩和单纯,“国破山河在”的苦痛,在芳野幽远清静的衬托之下,给分校教师带来了更加沉郁的体验。“竚目山河靖,长歌天地心”“乍惊剑气满东南。”“雷霆看破壁,爪甲欲拏空”……郑晓沧、夏承焘、徐震堮等人,常在单身教师宿舍楼中,相互唱和,纾解苦闷,高昂斗志。这座小楼松林环绕,遇到风雨时则松涛怒吼,如龙吟虎啸,被他们取名“风雨龙吟楼”。

以弦以歌,往哲遗规追鹿洞;学书学剑,几生清福到龙泉。对分校师生来说,芳野之上,不只动荡中的宁静,还有黑夜中的微茫。

赶到分校旧址时,天朗气清、远山碧翠,杂以学校、民居等各式建筑,色调温润柔和,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分校旧址,灰墙褐瓦,尤其显出一份历史的沧桑和厚重。

映入眼帘的是分校旧址主体——“曾家大屋”,很有特色。正立面采用巴洛克式砖柱拱券装饰,主体结构则是江南民居特色,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生动展现了民国时期西风东渐对浙西南地区建筑的影响,被许多人称为研究近代建筑技艺的珍贵样本。

讲解员廖芳已在门口等候。随着引领,我们漫步分校旧址,边看边聊。旧址展陈清晰,目前开放的一楼主展脉络,从浙大校史到西迁史,从分校办学再到今日浙大及龙泉浙大市校合作。二楼主打情景再现,按照当时办学的设置,分为教室、图书馆、医务室等部分;三楼则主要展陈分校校友庆祝建校70周年时的墨迹、校友后代及学者的相关留念等。

据廖芳介绍,2023年,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修缮工程(一期)启动。修缮工程建筑占地面积1372平方米,包括门楼、正楼、东西厢房、东西外厢房及后院和天井等。

“整个修缮工程,坚持以文物建筑现状整修为主,修旧如旧,适当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廖芳说,正因如此,修缮工程获得了浙江省文物保护工程“匠心杯”2024年度优秀案例。

大屋门前,是一块大大的草坪,有工人正忙着梳理排水管网布局。廖芳介绍,这里将规划建设成公园,丰富研学教育的开展,大屋二楼和三楼也将在完成布展后向社会开放。“每年有三万人次来旧址参观学习,包括浙江大学和省内外高校学子、社会人士等。”廖芳说。

龙泉浙大中学紧挨旧址,2016年建成,2017年招生至今,见证了“求是精神”的传承。

“不仅龙泉浙大中学,在汽车空调零部件、剑瓷产业、茶产业等多个产业领域,龙泉都和浙江大学进行了深度的市校合作。”旧址管理单位龙泉市文物保护中心的文物研究利用科科长应慧介绍,龙泉人常说“龙泉是浙大的精神家园,浙大是龙泉发展的坚强后盾”,其中关键就在于分校作为纽带的情感牵连。

分校旧址,藏的是老故事。老故事里,有一代人数年战火中的青春。他们中,走出了谷超豪、迟志强、朱兆祥等一批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和建设人才。时过境迁,新一代的龙泉人和浙大人又携手开拓出新的合作航向。

离开之时,自路口而望,旧址为山林掩映,不由想起几句歌词:那远山目送我,曾千百次梦过,那年少的萤火,是否还在等着。

从1939到2025,86年过去,一所大学与一个村庄的情缘仍在延续。芳野寻踪,愿以萤火照前路,且共从容。

谢孔伟 贾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