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相关工作

文旅消费新意多活力足 我市国庆中秋长假“热力值”飙升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0-14 15:37:52 点击数:

熙攘的人群挤满博物馆,西街三江口人头攒动,乡村的稻田里荡漾着游人的欢声笑语……国庆中秋假期,龙泉到处都是“人从众”,旅游数据屡创新高。数据显示,假期期间,龙泉全域旅游人数20.7万人次,同比增长24.6%,增速排名丽水第3;旅游总收入突破5021万元,同比猛增77.36%。

“我在龙泉过国庆”的欢喜,频频亮相央媒等各大主流媒体。CCTV-1综合频道《新闻联播》、CCTV-13新闻频道、CCTV-2财经频道、CCTV-4中文国际频道、CCTV-17农业农村频道轮番聚焦,将龙泉文化旅游的火爆场景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在全国文旅“神仙打架”的长假期间,龙泉究竟有何魅力,让众多游客闻风而来,尽兴而归?

龙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5A级景区城,青瓷和宝剑两件瑰宝名动天下,50个中国传统村落、22个浙江省级传统村落、8个丽水市级传统村落如同散落的珍珠镶嵌在绿水青山之间。今年“双节”期间,20余万游客涌入这座浙西南小城,开启了一场奇妙之旅。

“非遗”体验,从旁观到上手,亲子家庭直呼过瘾。来龙泉,“玩泥吧 打宝剑”是游客必打卡项目之一。10月1日至5日,人民广场上,“龙泉喊你玩泥吧”活动热度爆棚,100台拉坯机整齐排开,专业老师现场指导,3.2万人次游客、市民亲手体验制瓷乐趣,场面热闹非凡。全市23个“玩泥吧 打宝剑”体验点预约爆满,基地寻宝、省级大师面对面教学等特色服务,让亲子家庭沉浸式感受青瓷拉坯、宝剑锻造的魅力,把“非遗”记忆变成可带走的手作礼物。

龙窑开窑,“盲盒+展演”,传统技艺玩出潮范儿。“不灭窑火”传统龙窑烧制活动创新不断,两窑连开的同时,推出“199元开龙窑盲盒”“点赞赢盲盒”玩法,将千年青瓷烧制技艺与现代消费潮流结合,吸引游客争相参与、解锁“非遗”新体验。活动现场,还新增宋式点茶、狮舞等市级“非遗”展演,搭配专业指导的拉坯、压膜互动区,让游客在看表演、玩手作中,读懂“龙泉非遗”的传承与活力。

文博联动,场馆变“课堂”,文化研学热潮不减。青瓷博物馆、宝剑博物馆化身热门研学地,56场专题展览与研学活动轮番上演,日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游客在展品与体验中触摸龙泉文化脉络。市图书馆以“数智赋能”为主题,打造科技互动空间,吸引1000人次感受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市文化馆组织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共24场次,覆盖老中青多年龄段受众。市大剧院引进魔术、儿童剧、越剧等精品演出,进一步丰富市民文化选择。

商圈发力,“鲜活生活+文化场景”,激活消费潜能。在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宋韵西街游”“出墙剧场”“龙泉喜事”等特色展演,搭配非遗手作、特色美食摊位,让游客在逛吃中感受古街韵味,双节期间接待游客超10万人,商家营业额超600万元。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则以“哇塞生活节”为主题,每日更新望瓯集市、鱼灯巡游、新民乐演出、焰火表演等内容,15万游客在此邂逅烟火气与文艺感,直接带动消费超1000万元。

全域联动,点燃了龙泉全域文旅热情。宝溪溪头、源底义仓等经典景点持续火爆;李山头、下樟村、住龙镇等新晋咖啡打卡点迅速“出圈”;住龙镇“月上乌溪·竹排笙歌”水上音乐会在月光与碧波的交融中温情上演。全市旅游景点集章打卡与门票优惠活动,有效拉动了游客流动。从经典景区到乡村小店,龙泉全域文旅消费活力全面迸发。

“我在龙泉过国庆”的爆红绝非偶然,它精准命中了当下游客从“看热闹”转向“品内涵”的新需求,更是龙泉文旅久久为功、主动作为的必然结果。

这座浙西南小城,凭何魅力吸引八方游客欣然驻足?

凭的是“战略定力”,不追“网红”,只筑“品质”。文化旅游的火热,不是靠某个爆款项目的一时运气,背后是整座城市的品质提升。从2022年底开始,龙泉围绕 “六大品质城市” 建设深远布局。从城市功能的完善到文化生态的涵养,再到人居环境的提升,龙泉深耕长期价值的战略眼光,甘于在看不见的地方下“笨功夫”。获评省5A级景区城,溪头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此番假期游客爆满,便是对其内功修炼的最佳回应。

凭的是“文化定力”,不让瑰宝“躺”在博物馆,而要让它“活”在街巷里。有文化、有特色,是人们选择龙泉的一大重要因素。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景点奔波打卡,转而追求情感共鸣与深度体验,龙泉凭借多年文化深耕,推出“玩泥吧 打宝剑”“不灭窑火”等独特产品,一下击中游客“心巴”。尤其在市民广场特别策划的大型体验区,百台拉坯机整齐排列,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游客不再“走马观花”,而是手把手实践,高冷的“非遗”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可带走的深度体验,带给游客独一无二的生活感受。

凭的是“运营定力”,不做“沉默的宝藏”,善做“主动的导演”。龙泉深谙“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游客的纷至沓来,离不开有组织、有计划的“主动出击”。节前,龙泉文旅部门牵头,精心策划了42场国庆系列文旅活动,提前预热市场;向外,奔赴杭州、上海等地开展6场专场推介,精准叩击目标客群。通过线上线下宣推,编排演绎了一场万众期待的“我在龙泉过国庆”文化大戏。

“我在龙泉过国庆”的“出圈”,让“一剑钟情·从瓷开始”的城市文旅品牌响亮地进入大众视野。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产业配套不完善、服务亟待规范等短板。如何顺应需求,让旅游热再添一把火?考验着城市的远见与内功。

继续深挖文化的“富矿”。当前,龙泉的旅游产品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同质化风险。如何顺应市场需求,可以在深化和延展方面下功夫。如青瓷体验不应止于拉坯,可开放配泥、刻花、上釉、烧窑等全流程;宝剑文化可突破兵器范畴,让游客亲手锻打一枚发簪、一把茶勺等,融入日用美学。更要激活全域文化IP。叶绍翁的“春色满园”、何执中的宰相风华、动漫《剑来》的龙泉渊源,以及深厚的宋韵与耕读文化等,都是龙泉待激活的文化IP。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全新的生活场景与消费内容,有更多个性化、品质化的文旅产品,自然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锻造产业的“长剑”。此次假期来龙泉的游客多为散客,团队游规模偏小,甚至出现本地旅行社“重外送、轻内引”的尴尬,暴露出产业链不成熟、规模效应不足的短板。应强力整合吃住行游购娱资源,设计出针对银发、亲子、研学等不同客群的团队游精品线路。同时,出台有力政策,激励本地旅行社角色转型,从“送客出去”变为“引客进来”,构建专业的地接服务体系,将“流量”稳稳接住,转化为持续的“留量”。

淬炼服务的“瓷芯”。游客的巨大热情,是认可也是考验。大巴停车难、热门景点如厕难、交通拥堵……这些细致的“瓷器活”,正是事关游客体验感的关键。如,不少地区政府食堂、机关单位停车场,就在假期面向社会开放,赢得了广泛好评。唯有建立起细水长流的好口碑,以“游客思维”审视城市资源,推动各行各业增强服务意识,龙泉的文旅之火才能燃烧得更加旺盛、长久。

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