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龙泉调研期间,正值丽龙高速龙泉段建设如火如荼之时。他实地视察了丽龙高速安仁张畈段建设工地后,为龙泉交通发展留下殷殷关怀和期盼。
20年间,龙泉市牢记嘱托,坚定不移实施交通先行战略,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姿态,推出一系列战略措施,实施了一批关键性、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交通基础显著增强、枢纽地位不断提升、运输能力持续升级,实现从普通公路到高速公路再到铁路时代的“三级跨越”。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如今的龙泉,枢纽联通四海,焕新迎八方客,一座有创造力、有吸引力、年轻人喜欢的品质交通之城正拔地而起,描绘着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
特约摄影师 张有刚
打通对外主动脉
“省域末梢”变“区域枢纽”
20年前的龙泉,九山半水半分田,没有铁路、没有高速公路。群山如锁,将这座浙西南小城困成“省域末梢”;交通如茧,束缚着龙泉人走出大山的梦想。破局,在于一场场“交通突围”战。
2006年,丽龙高速建成通车,结束了龙泉无高速公路的历史,让龙泉首次跻身浙江“四小时交通圈”。这条通道,对于龙泉人来说意义非凡。
此后十几年,捷报频频:2013年,龙庆高速贯通,使龙泉从高速公路的终点转变为联接闽赣的国家路网节点;2016年,龙浦高速公路贯通,龙泉直接入闽;2020年,衢宁铁路通车,圆了龙泉人民“坐火车出山”的梦想……
交通突围的故事,还在上演。今年10月,义龙庆高速公路建设现场依旧焊花飞溅。这条总投资97亿元的大动脉,将让龙泉到金华的里程缩短70公里,时间节省50分钟。对寻常百姓而言,这不仅是地图上缩短的线段,更是新鲜山货走出大山的通道。
“十四五”期间,我市实施交通项目达31个,规划总投资约391.11亿元,除铁路项目外计划完成投资约125.91亿元,其中义龙庆高速公路义乌至龙泉段、528国道龙泉西街至小梅段改建工程等13个重大项目成功列入《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总投资达322亿元,列入规划的项目数及总投资均位居丽水九县(市、区)首位。
“我们始终牢记‘要想富,先修路’的朴素真理,更深刻认识到现代交通对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市交通局主要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交通先行战略,不仅打通了物理通道,更打开了发展新空间。
“自火车开通后,杭州、上海、福州等大城市都能够当天直达,其余的城市到衢州转车也很方便,旅游、办事,拿上手机就能出行。”10月10日晚,上海南到庆元的火车停靠龙泉,经营女装生意的李丽红从杭州带回了大包小包的货物。“白天忙完生意,坐17时39分的火车4个小时就能到达杭州,第二天去市场进货,赶傍晚的火车当天就能回到龙泉。”李丽红开心地说,如今只用一天,就把以前三天的事情就办成了。生意旺季,还可以选择与多位商家一起包车,过高速公路,当天去、当天回程,更加自由便捷。
如今的龙泉,正从“承接辐射”转向“辐射周边”。近年来,龙泉提速推进G528龙泉西街至兰巨段、G322安仁段等一批省级重点项目,完成仙居至庆元下兰段、G25长深高速(丽龙段)龙泉东互通改建、322国道龙泉八都至上垟段、G322安仁至西街段、村沈线提升改造等一批项目建设。尽享便捷交通带来的幸福生活,安仁镇村民刘建国对交通变化感触颇深,他说:“十年前的老国道弯多路窄,去市区要1小时。G322安仁段改建后,如今只需30分钟。”
义龙庆高速与衢宁铁路、规划中的温武吉铁路共同构成“一横一纵”交通动脉,使龙泉从浙西南边陲转变为联接长三角、海西区和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交通的跨越式发展,改变了龙泉人的出行方式,更重塑了区域经济格局。
畅通对内“微循环”
城区面积从10.6平方公里到26.1平方公里
清晨,武潭村村民张建将自家种植的新鲜蔬菜搬上三轮车,驶上崭新的执中大桥。不过一刻钟,便抵达了城区的农贸市场。
“以前去城区要绕行老省道,至少30分钟。大桥通车后,路程缩短了一半,进城卖农产品、孩子上学都方便多了!”张建的笑容,映照着我市城乡交通变迁带来的民生温度。
与张建一样,武潭村的许多农户都尝到了交通改善的甜头。比如,村民王萍现在每天能往返城区两趟,早上卖完自家土鸡蛋后,中午还能赶回来照料家里的田地;村里的年轻人刘勇,看准时机准备今年在村里开农家乐。一座桥,不仅缩短了距离,更打开了村民的致富门路。
在推进城乡融合、提升城市能级的进程中,市委市政府将内联交通体系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支撑。围绕“东拓、西进、南优、北连、中兴”的城市发展战略。
东拓,以武潭—临江区块为主,打造多用途、高颜值、开放共享的滨江活力新社区,让繁华向东延伸;西进,谋划启动河村—宏山区块及兰巨大汪区块开发建设,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加快城市沿水岸向西发展推进;北连,以剑川大道北延打通城区南北“大动脉”,构建快速通道,激活北部发展新空间;中兴,启动棋盘山区块开发建设,打造集文旅休闲、生活宜居、创业创新为一体的品质绿心城市阳台。
通过剑川大道北延、华楼街东延、龙窑路西延、凤凰路南延等交通先导工程,把“东拓、西进、南优、北连、中兴”的城市发展战略落地,推动城区面积从2007年的10.6平方公里规划拓展至26.1平方公里,为龙泉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留下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执中大桥有效缓解了老城区交通压力,促进了武潭—临江区块与主城区的协同发展;龙窑路西延-河山大桥将河山田生态融合示范区与主城区紧密相连,助力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一个又一个关键工程陆续建成,一条条“断头路”打通,一座座新桥梁飞架,进一步畅通了城市“大动脉”和“微循环”。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市积极推动交通运输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坚持高点定位、全域统筹、特色发展,以景区化理念,有机串联城区风貌、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旅游景区,把分散的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串成线、连成片,打造一批差异性、品牌性精品线路,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9月30日,我市发布国庆八日游三大线路,“大窑考古线路”“浙大寻迹线路”和“甜蜜龙泉线路”整合全市特色旅游资源,充分展示了龙泉的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众多游客沿着高铁、高速来龙泉游览观光。
“四好农村路”
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
“这里溪水潺潺、群峦叠嶂,离市区仅6公里,交通条件便利,周末和节假日,庄园都要接待3000到5000多名客人。”云水亲子庄园位于西独线路边,负责人胡经理说,今年庄园还要扩大面积,丰富户外休闲娱乐内容。
西独线西街街道段沿线,现有农家乐24家、民宿14家,年接待游客30万余人次,营业总收入超2000万元。占地300多亩的铁皮石斛农旅基地和火龙果采摘基地,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就业50余人,年发放工资超300万元,帮助村集体增收超23万元。
公路通,百业兴。龙泉现有公路里程2511公里,其中农村公路2179公里。总里程数位居浙江省第五、丽水第一。2022年,我市高规格召开交通发展大会,剑指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交通共富指数落地,高质量推进农村路网建设,高标准开展农村公路管护,致力把交通线打造成美丽风景线、历史人文线、产业振兴线、群众共富线。
近3年来,我市累计投资7.2亿元,实施“四好农村路”提升工程1421.2公里,提升改造低等级公路637.9公里,建成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354个,全面实现建制村通客车率、100人以上自然村通达率、硬化率三个“100%”。西独线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成为“公路+旅游”“公路+产业”融合发展的标杆。
今年,以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为新起点,我市高标准推进农村公路提升改善100.6公里、实施大中修192.4公里,推动“四好农村路”迈入2.0时代。依托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龙泉创新打造“客货邮·易路通”服务品牌,开通18条客货邮融合线路,全面升级2个县级共配中心、5个乡镇综合服务站和60个村级物流服务点,实现快递服务行政村全覆盖,配送成本降低30%以上。
交通巨变,催生物流革命,深刻重塑着龙泉的经济地理。在住龙镇红星村,村民借助“公交带货”模式将新鲜红菇发往上海;宝溪乡通过无人机邮路,将配送时间从3天缩短至半小时;八都镇野窖村将物流服务点与竹笋加工相结合,实现“产销运”一体化;兰巨乡清晨采摘的水果,通过冷链专线次日可达上海;“义新欧”班列让青瓷宝剑直达欧洲……内联交通不仅畅通了物资与信息流,更成为连接城乡、促进共富的重要纽带,修出了一条条通往百姓家门口的“幸福路”“致富路”。
2023年,随着智慧物流港正式开园,我市实现了从“物流孤岛”到“区域陆港”的转型。通过整合10家快递企业、开通18条客货邮融合线路和3条无人机邮路。多层次、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网络,进一步激活了农村电商、特色加工、文旅休闲等新业态,为城乡共富注入新动力。
“陆港快线+中欧班列”“陆港快线+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模式,使龙泉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2024年,龙泉—义乌“陆港快线”全年开行1108车次,运输货物3.07万吨,其中出口货值超4400万元。物流港负责人说:“日均100吨货量中,80%通过‘陆港快线’当日直达义乌,昔日的‘山货’已成为跨境电商的‘抢手货’。”
从“高速公路大会战”到“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从“物流孤岛”到“智慧陆港”,龙泉20年交通变迁,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山区县的扎实步履。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29.82亿元增加到201.5亿元、增长5.76倍,人均GDP从12232元增加到79954元、增长5.54倍,财政收入从1.48亿元增加到13.8亿元、增长9.3倍。
交通,让山城突围,让龙泉区域地理版图、经济版图加速重塑。如今的龙泉,高速穿山、铁路越壑、村路成网、无人机翱翔,一条条共富路、开放路、产业路正将“西南大动脉”的蓝图变为现实。
记者 周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