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市中医医院新院区,龙泉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健康管理中心、康复中心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群众家门口就医更优质、便捷;以“浙丽乡村好医”为基础,成功入选省委改革办群众天天有感微改革“好医到家”项目试点县……
时间的“刻度”,量化了实干的“温度”。近年来,我市全面深化“1+5+N”医疗卫生领域综合改革,纵深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能力,全力推进市人民医院创“三乙”、中医医院创“二甲”,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健康浙江、健康丽水考核荣获“五连优”。
随着一项项医改新政策、新举措的落地,全民健康保障网络不断织密,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变得触手可及。
医疗水平提升 健康保障实力增
“感谢省级专家为我‘量身定制’手术方案,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高水平的治疗和便利。”近日,术后康复良好的张阿姨将一面锦旗和感谢信送到龙泉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感谢浙大二院妇科帮扶专家朱晓庆医师以及全体医护人员的深切关怀。
一个月前,张阿姨因腹胀入住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经过检查提示晚期卵巢恶性肿瘤。会诊医生邀请朱晓庆医师进行指导。朱晓庆专家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后,指出该手术难度大,需要多学科协助完成,龙泉分院目前尚不具备开展该类手术的条件,建议转诊到浙大二院进行手术治疗。
依托“山海”协作平台,医院为张阿姨开通转诊绿色通道,将张阿姨转诊到浙大二院并快速地安排手术。考虑到术后长期化疗管理问题,朱晓庆医师提出可以在龙泉进行后期化疗,并会同与肿瘤科医生制定化疗方案,避免了患者来回奔波和经济上的负担。
朱晓庆医师是浙大二院专家帮扶团队众多专家的缩影,他们帮助龙泉分院发展学科建设、指导带教手术和查房,开展多项新技术、填补技术空白,同时也为浙大二院龙泉分院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优秀人才,显著提升了龙泉分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一家医院的温度,体现在何处?走进龙泉市人民医院,一楼大厅已实现“一岗多能”,收费、办证、出入院,同一个窗口便能完成。在人流量大的区域,张贴着“医”码通二维码、对口专家海报,能够精准对接患者需求。
“目前,我们正主攻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医疗水平、服务质量,继而提升县域就诊率,把老百姓留在当地看病,实现医疗体系良性循环。”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赵嵩说。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赵嵩,是跨越南北,奏响“山海协作曲”的“特派员”。2021年以来,得益于浙江省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浙二与龙泉医疗合作不断深化,补齐了多项短板。
自我市与浙大二院、丽水市中医院“牵手”,在“山海协作”“百科帮扶”的助力下,已形成常态化沟通对接、专家轮换帮扶、学科带头人实训等机制,为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仅去年1-11月,浙大二院累计下沉专家2000余人次。浙大二院麻醉科严敏教授团队工作站等12个浙二专家龙泉工作站落地。
市人民医院建成肿瘤科、重症医学科、内分泌科、肾内科等9个省级市临床重点专科。急危重症领域“卒中”“胸痛”两大中心成功通过“国家胸痛中心(基层版)复评,ECMO(体外膜肺氧合)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结合发展,综合介入治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是目前丽水市独立具备以上两项核心能力的县级医院。
市中医医院于5月搬迁以来,依托中医药特色专科“百科帮扶”项目,走差异化发展路径,重点打造针灸、推拿、中医康复等学科,成功建成丽水市县域龙头学科1个,省级重点优势学科1个。
近年来,我市以高层次人才招引、百名硕士培育、“三名”(名院长、名医、名护士)成长计划等人才引育工程为依托,大力引育“名医”,力争到 2025年招聘引进卫生专业高层次人才50人以上,定向培养不少于100人。
眼下,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人民医院二期)投入使用,康宁医院、谢氏骨伤科医院迁建等重点项目都在有序推进,将进一步改善我市医疗卫生条件,服务人民群众健康。
医疗资源下沉 群众看病更方便
在龙泉,以县级公立医院为核心,紧密型医疗共同体的触手正向山区延伸。
“片子上显示肺上有结节,不确定是否为良性。”近日, 66岁的吴先生因咳嗽、咳脓痰、胸闷憋气一周,来到市中医医院医共体八都院区检查。因病情复杂,难以诊断,八都院区医生把患者的片子通过区域PACS上传图像至中医医院影像诊断中心。仅用30分钟,影像会诊中心就将检查结果告知八都院区。结果出来,显示是良性结节。
吴先生满意地说:“没想到结果这么快就出来了,以前要去龙泉城里检查,来回都要花好长时间,现在在家口就能检查了,这个会诊真是方便。”
吴先生是我市构建紧密型医共体的受益者。为持续夯实基层医疗服务网底,自去年以来,安仁、八都两个片区的医疗中心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放射AI及超声AI影像等技术,心电中心、区检中心实质化运行,上下联通实现“基层检查、统一诊断、精准救治”。诊断报告均由高年资医师审核,能在短时间内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极有力的依据,让患者不出远门,就可以得到准确的会诊结果,为治疗提供依据。
目前,已完成检查检验互认共享71448项次,直接节约患者检查检验费用204.14万元,真正实现检验数据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基层检验质量、效率。
在市人民医院和中医医院的带领下,作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试点——安仁、八都两个片区的医疗中心试点建设趋于成熟,医务人员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医疗设备不断完善、医疗环境不断改善,前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
市人民医院医共体安仁院区开展专家团队下沉帮扶,开设消化内镜门诊,开展住院服务,2024年1-11月共收治住院患者370余人次。建成肾病科,去年9月初正式开启血透服务,为丽水市基层卫生院首家,极大方便了基层血透患者。
市中医医院医共体八都院区聚焦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药熏蒸疗法等服务深受群众好评。已建家庭病床67张,让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群体更简便地获得连续性医疗服务。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省”,随着分级诊疗的逐步落实,群众就医观念逐渐改变,到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而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之所以能够吸引人、留住人,得益于基层诊疗能力的不断提升。
目前,安仁镇中心卫生院达到服务能力国家推荐标准,查田镇卫生院达到服务能力国家基本标准。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服务能力国家基本标准。
接下来,我市还将以“两个牵头医院+4个片区医疗中心+N个乡镇卫生院”的“2+4+N”模式,做强安仁、八都、查田、剑池四大片区医疗中心,不断拓宽服务半径,实行“医共体牵头医院带动片区医疗中心,片区医疗中心辐射一般乡镇卫生院,突出中心,梯次发展”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模式,让医疗服务上下贯通。
“智慧医疗”助力 织密医卫服务网
大山深处,地广人稀、人口老龄化严重,保障留守老人的健康需求,同样是医改的重点方向。
精准监测、远程问诊,智慧配药、便捷入院……“浙丽乡村好医”服务点让偏远山区群众在家门口得到专业诊疗。
每周三,兰巨乡仙仁村的村民们都会早早来到村里的“浙丽乡村好医”服务站点,健康协管员协助村民通过智能一体机,完成日常血压、血糖监测、随访和问诊。
村民严霞芝说,如果去卫生院检查,早晨要六七点就出门,现在又是冬天就更冷了。有了这个服务站,离家近,检查很方便!
仙仁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80岁以上的老人有28位,60岁以上的有300多人。由于交通不便,再加上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不足,有时候小毛病没重视,熬成了大毛病。在“浙丽乡村好医”进入仙仁村之后,乡亲们有了更方便的健康监测方式,不用赶路,就能连线邻近卫生院的医生进行问诊。村民徐春美笑着告诉记者:“以前我都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到这里量了一下才发现。现在就把它控制起来,平时生活也注意了很多。特别好!”
老人们监测、就医的全流程,都可以在服务站点里完成。如果监测出的数值比较高,对健康有影响,协管员瞿淼芬会联系卫生院的医生,给老人提供问诊服务。站里还配备了智慧药柜,如果医生开的药服务站里没有,协管员会联系乡邮员送药、配药,最后由协管员交到村民手里。
而在改革之前,山区医疗资源少、就医问诊难、配药不方便等,都曾是困扰龙泉山区群众的“老大难”问题。聚焦这些痛点,我市以数智赋能,积极探索偏远山区乡村医疗服务优质共享新模式,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浙丽乡村好医”应运而生。
近年来,龙泉市迭代优化“山里好筛防、山里好问诊、山里好配药、山里好入院”四大场景,在全市43个无村医村设置服务站,聘请1名健康协管员,加一体机,为当地群众特别是两慢病人员提供日常健康监测等服务。建立区域健康画像,自动识别高危风险人群并将预警信息推送至家庭医生、智慧流动医院、居民本人及近亲属,实现重大风险人群“早筛查、早干预、早治疗”。
截至目前,“浙丽乡村好医”居民端已覆盖24.88万人,远程问诊5695人次,43个点位筛防监测65861人次,问诊4981人次,配药8756份数,实现了持续稳定运行。越来越多的村民已熟悉并主动参与村内健康管理服务,树立良好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
龙泉市“浙丽乡村好医”模式获得省委改革突破奖(铜奖)。依托“浙丽乡村好医”改革工作为基础,我市成功入选浙江省委改革办群众天天有感微改革“好医到家”项目试点县。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市扎实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始终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反映最突出的医疗健康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努力为全市人民提供更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厚植健康底色,让幸福更有成色。
记者 周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