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人民政协的创建① | 首倡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发布日期: 2024- 09- 29 信息来源: 龙泉市 浏览次数:

毛泽东关于新中国政治制度、大政方针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也对参加新政协的党内外各界人士统一认识起到了思想引领和定音锤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为人民政协制度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发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目前时期,经过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的协议,成立临时的联合政府;第二个步骤,将来时期,经过自由的无拘束的选举,召开国民大会,成立正式的联合政府。”在毛泽东正确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召开党派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

抗战胜利后,围绕中国两种前途和命运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方向,坚决反对独裁专制统治。毛泽东率领中共代表团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艰难的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双十协定”,确定召开各党派代表及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和平建国大计。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通过了政府组织案等五项决议。但蒋介石很快撕毁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内战爆发后的第二年,战争形势向着有利于人民方面发生重大转变,蒋介石在政治上更加孤立,军事上节节败退。1948年4月13日,毛泽东到达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4月下旬,他在阜平县城南庄连续发出三封信函。一是4月25日致电在西柏坡的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通知他们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拟讨论的问题,第一项就是“邀请港、沪、平、津等地各中间党派及民众团体的代表人物到解放区,商讨关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并成立临时中央政府问题”。二是4月26日致函斯大林,希望就政治、军事和其他重要问题广泛听取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同志们的建议和指导。三是4月27日写信给晋察冀中央局城市工作部部长刘仁,要他告诉在北平的张东荪、符定一两先生,中共准备召开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会议,讨论关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问题,以及关于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合作及纲领政策问题,会议的名称拟定为政治协商会议。

194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中国共产党适时发表纪念“五一”节口号。毛泽东对“五一口号”初稿作了27处重要修改,并重新起草了第五条:“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口号”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协商建立新中国的动员令。

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的同时,毛泽东给暂居香港的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和民盟中央执委沈钧儒发信征询意见。毛泽东提出:在目前形势下,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拟订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已成为必要,时机亦已成熟。国内广大民主人士业已有了此种要求,想二兄必有同感。但欲实现这一步骤,必须先邀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一个会议。在这个会议上,讨论并决定上述问题。此项会议似宜定名为政治协商会议。”在信中,毛泽东重申了“五一口号”的精神,还就目前形势的判断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发起单位、参会党派、实施步骤等具体事宜提出建议,与他们商量。

中共“五一口号”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的心声。5月5日,李济深等12人代表各自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名发出给全国同胞和毛泽东的两个通电,正式公开响应中共“五一口号”。这也在香港乃至海外引发迅速而热烈的响应浪潮。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围绕新政协的性质、任务和发展方向积极进行讨论,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政协运动”。

毛泽东非常关注香港民主人士的态度,专门于5月7日致电香港分局,让他们“用非正式交换意见的态度(不是用正式决定和邀请的态度),和各真诚反美反蒋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社会知名人士交换意见,并以各方反映电告。”由于“交通阻隔”等原因,毛泽东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看到李济深等人的“五五”通电及香港“新政协运动”的信息。8月1日,他复电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等民主人士提出:“关于召集此项会议的时机、地点、何人召集、参加会议者的范围以及会议应讨论的问题等项,希望诸先生及全国各界民主人士共同研讨。”


作者:李红梅(中国政协文史馆三级职员)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