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相关工作

龙泉社区的变革之路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8-09 09:04:38 点击数:

“以前是农民,现在成了居民,身份变了,生活更丰富了。”城东社区新居民李大妈说,“现在社区里有各种设施,像‘一老一小’活动中心、城市书房、百姓健身房,老人可以锻炼身体、学习新知识,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真的很好!”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很多村民不再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城中村农民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2022年初,我市全面启动社区规模调整和“村改居”工作。如今, 22个城中村全部并入社区,城市社区数量由13个调整扩充至28个,管理人口从7.79万人增至14.88万人,各社区常住居民户数从平均4000户左右调整到平均2000户左右。

李大妈的心声,正是我市“村改居”工作取得成效的生动写照。通过社区规模调整和“村改居”工作,我市不仅实现了城市社区数量的增加和管理人口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让居民们享受到了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城市生活,获得感和安全感得到了显著提升。

特约摄影师 张有钢 摄

村改居 改的是社区服务

众创空间、调解室、“一老一小”活动中心、城市书房、百姓健身房……走进城东社区,各类设施配备齐全,居民业余生活充实,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城东社区由龙渊街道原一村改制而来,是一个集商品房、安置房、自建房、出租房等“四房合一”的社区,居住着6800多名居民,其中老年人1000多名。“原来居民活动空间不足,老年人及儿童的活动场所需求一直无法得到满足。”城东社区党委书记黄韵怡说,村改居后,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现代气息与活力的社区新貌。

“环境好、工作人员好,他们对我们老年人都很尊重、很热情,我们很喜欢来这里。”在81岁的朱雪珍老师带领下,城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老年学堂越剧班的成员们正在上台表演越剧。朱雪珍说,越剧班的成员们大多是城东社区退休的老年人,大家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自发聚在一起,学在一起,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让大家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

过去,村民们的休闲娱乐方式较为单一,生活设施相对简陋。如今,城东社区把服务做到“家门口”,“一老一小”活动中心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老人们在这里交流谈心、锻炼身体,孩子们则在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快乐玩耍、学习成长。

让老有所享,畅享暮年惬意生活。聚焦医老、养老、享老,城东社区运用好市人民医院是辖区驻区单位的优势,同医院、卫生院签订共建协议,定期为高龄、孤寡老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诊疗服务与用药咨询;通过创建“老年之家”活动室,为老年人提供了观影、书法、象棋、围棋等活动场所;成立了“桑榆银发志愿服务队”,开展低龄老年人照顾高龄老年人志愿互助活动。

让幼有所育,托起孩子幸福童年。“多亏了你们这个志愿队,孩子现在懂事多了。”每次见到社区工作人员,城东花园小区夏夏的爷爷奶奶都十分感激他们。原来夏夏的父母在外地做生意,长期跟着爷爷奶奶,每天放学回家就爱玩游戏。后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劝导下,他加入了向日葵儿童志愿服务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队垃圾分类、防电信诈骗等活动,培养了从小参与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也慢慢体会到家人的苦心和学习的重要性。

城东社区的变化是全市“村改居”社区的缩影,我市社区规模调整和村改居工作之所以能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同,最重要的在于真正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开展工作。特别是着眼于老人和小孩等重点人群,落实“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0分钟健身圈”“15分钟婴幼儿照护服务圈”等全覆盖的要求,按逐步配齐的原则推进,推动3个共享餐厅、10个助餐点、12个“一老一小”阵地的建设提升,投资1196万元用于社区办公用房建设,营造了全龄友好的生活环境。

社区活动载体更加多元,依托桑榆银发、幸福煮艺者、抗癌俱乐部等志愿服务团体,今年以来各社区共组织活动40余次,开设各类公益课程10余场,组织发动居民参与6000余人次。社区就业服务更加丰富,共建有“共富工坊”19个,覆盖10个社区,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1852个,促进人均月增收2500余元。

村改居 改的是社区队伍

周仁祥原来是西街街道副主任,退出领导岗位后,他来到了白云社区担任社区工作指导员。

初到白云社区,周仁祥就精心准备了一本“民情账”,如今,这本厚厚的“民情账”已经记满了各种各样的内容。

“宫头李阿姨,72岁,子女在杭州,家里只有她一人,需要关注……”“村改居后,原来的村干部还有一些不适应,需要多沟通……”哪家有困难,村社融合有哪些难点,周仁祥走到哪、想到哪、记到哪,做到心中一本账、情况一口清。

如今已接近退休年龄,他依然不停歇,积极引导各方力量形成共建合力,整改点位问题20个,动员社区党员、居民志愿者清理社区“牛皮癣”小广告50余处、整治拉运10余处卫生死角垃圾、恢复绿地25平方米,积极发动社会资源为社区群众谋福利。小区邻里矛盾、不同居民群体的需求,他努力去参与。

像周仁祥这样的社区指导员,我市先后选派了34名,皆为机关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分别到28个社区担任社区指导员,进一步配强社区组织力量。

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也有干劲十足的年轻干部,我市先后选派28名优秀年轻中层党员干部担任社区“第一书记”,通过“个人自荐+街道审核”,全面负责协调过渡期社区与股份经济合作社有关事宜、理顺社区各类组织的运行机制等。

为做好“村改居”后半篇文章,我市建强社区“大党委”,吸纳股份经济合作社、小区物业企业、业委会、“两新”组织党员负责人、“五老”中的党员担任社区党委兼职副书记或委员,切实增强社区党委的统筹协调能力。加强村社干部履职衔接,吸纳原村61名主要干部为社区两委(兼职)委员,同时通过社工招录吸纳原村两委干部12人进入社工队伍,常态化开展社区专职网格员竞聘上岗和社工技能大比拼活动。创新推出“1+1+1”的结对帮扶模式,采取“一名资深社工+一位包联部门中层干部+一位新进社工”的模式下沉到社区网格。

剑池街道水南社区正在开展这个季度的联席会议,社区工作者与包联部门干部一起畅所欲言,探讨社区目前开展的工作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谋划社区发展。

林梅是剑池街道水南社区的党委书记,是一名老社工,社区工作经验丰富。在日常的社区工作中,她总会带着新社工入户走访,手把手现场教学教授新社工解决各类问题。她表示,“1+1+1”结对帮扶模式对社区帮助很大,能够让新社工更快融入社区,成为我们社区服务居民的行家里手。

此外,我市还综合考虑社区辖区面积、社区人口数量、驻区单位分布等情况,确保每个社区有1-2名联系市领导和3-5个共建单位,有效保障社区共建资源。

如今,我市已实现楼栋长建立率和“1+3+N”网格力量配备均达100%,社区共建资源得到有效保障。社区“领雁”队伍能力明显提升,社区党组织书记持证率从50%提升至82.1%,择优选派机关696名在职党员担任社区楼栋长(微网格长),带动全市机关党员“组团联户”4350余户,形成社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实体运作、合力协同共治”的小区治理新格局。

村改居 改的是社区治理

优化社区治理,必须发挥多方力量,尤其要让居民参与进来。

“小区很多楼层顶棚石灰脱落严重,目前已经委托第三方公司做好了预算,接下来就着手招投标,为后续维修做好准备,大家看下还需要补充什么?”在剑池街道望江社区瓯江花园三方协商议事厅,社区干部和业委会成员、物业人员、居民代表正在商讨小区内公共设施维修的具体事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

近两年来,这样的议事活动在每月10号定期开展。为进一步破解小区治理难题,望江社区建立“红色治理联建”机制,形成了以小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自治、协同共治、数字智治为支撑,居民服务站为基础的“三治一服务”模式。各方代表坐在一起,针对居民关心和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共同商议,共同解决。截至目前,在“三治一服务”模式下,已解决小区居民社交娱乐、健康养老、亲子爱幼等高频需求8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40余起。

西街街道白云社区上城花园是一个下山安置集聚小区,在这里一场又一场议事会同样有序开展,小区各类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在会上讨论研究。“这种形式反映了小区业主的心声,提高大家参与小区建设的积极性,将来自15个乡镇、64个行政村居民的心聚在了一起。”业主王女士说。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优化社区治理。我市紧抓承接事项落地,梳理居民办事指南,进一步规范社区和经济合作社职责范围,明确居民和社员办事途径。“剑瓷红·城市管家”应用得到广泛应用,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强化。

截止目前,全市共开展红色治理联建创建行动2轮,实现46个商品房住宅小区全覆盖,解决居民身边关键小事加装电梯、充电桩安装、老旧小区改造、物业费收缴等问题400余件。2022年以来,创成首批省级现代社区1个,首批丽水市级现代社区4个,获评省级五星社区综合体2个。

村到居,城中村农民变成城市居民,这一变革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换,更是居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

村改居,得到了居民们的广泛认同。我市将围绕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优化公共服务机制等工作,深化红色治理联建和三方协同治理机制,持续做优做实“村改居”后半篇文章,推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下的社区治理新模式,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 刘茜 通讯员 蒋淑华 钟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