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画像
米芾画像
图片来源网络
米芾集字
特约摄影师 张有钢
北宋熙宁四年(1071),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34岁的苏东坡陷入了一场斗争的旋涡之中,无奈申请外任,避开是非。这年冬天,内心郁闷的他,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这次在杭州一任就是三年,直到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作为杭州太守的副职,苏东坡除了日常出公差,便是与同僚游宴,寄情于山水之间。其间的某日,苏东坡放下政务和杂事,与何子奇等相携泛舟西湖。何子奇,字才翁,处州龙泉县人,家业丰厚,为地方乡绅,亦能吟诗作词。其子何琬,北宋皇祐五年(1053)进士,熙宁初为秘书省秘书丞,与苏东坡吟诗唱和,有所交游,后官至龙图阁直学士。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泛舟于西湖上,众人饮酒叙谈。面对满目景色,何才翁说:“吾乡龙泉有一美景,堪比西湖。江之中有一小洲,形如木筏,相传为仙人乘槎留下。洲上有阁,立于丛林之中。”苏东坡举杯感叹:“得非张骞所乘之槎乎?”张骞乘槎是指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去寻找黄河的源头,乘槎溯水而上来到天河的神话故事。舟上众人纷纷拍手叫绝,佩服苏公的才思泉涌,才翁也颔首称是。东坡即兴说:“此洲何不曰‘留槎洲’?洲上之阁,即为‘留槎阁’。”才翁趁兴索求墨宝,东坡欣然提笔,写下“留槎阁”三个遒劲大字赠给才翁。
小舟之上,还有一位诗人,那就是与苏东坡同样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贬的陈舜俞。那天西湖泛舟,诗人间是少不了吟诗唱和的。宋人祝穆《方舆胜览》卷九中提到处州名胜留槎阁时,引述何才翁的诗句“朱户夜开千嶂月,画帘秋卷两溪风”,全诗录入明成化《处州府志》卷第十四中,但较陈舜俞所作《留槎阁》一诗,气势上稍逊一筹。陈舜俞,北宋庆历六年(1046)登乙科进士,与苏东坡、欧阳修、司马光等交往甚密。熙宁三年(1070)复出,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谪。熙宁五年再次弃官,归隐家乡著书立说。正因为这几番宦海沉浮的体会,陈舜俞《留槎阁》诗神诗旨,直抒胸臆:“闻说欧川似沃洲,一溪分作两溪流。长桥跨岸虹垂地,高阁凌空蜃吐楼。浩荡乾坤供醉眼,凄凉风雨送行舟。凭谁为问乘槎客,未必无人犯斗牛。”诗中所谓欲乘槎“犯斗牛”者,非好友苏东坡莫属,两人被新法排挤,同处厄境,是知友间的交心之语。时人称留槎阁的雄伟,苏东坡书榜的遒劲,陈舜俞题诗的警拔为三绝。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再次回到杭州为官,是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任杭州太守,此时,距上一次通判杭州已过18年的岁月,好友陈舜俞也于13年前的熙宁九年,病逝于秀州白牛(今属上海金山)家中。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龙泉灵溪上的济川桥进行了重建,留槎阁也一并重修落成。为欢庆大功毕成,绍兴五年进士、县人季南寿撰写《留槎阁》,这是有案可稽、最早记述留槎阁的文章:“吾邑有济川桥焉,桥之中涌沙成洲,而附桥为阁,杰立于洲之上也。”关于济川桥,明成化《处州府志》卷第十三中记载:“济川桥在县南跨双溪。旧名‘清化桥’。宋太宰何公易今名,米元章题额。”志书上记载的何公,即何执中,龙泉县人,熙宁六年(1073)举进士甲科,深受宋徽宗宠幸,官至宰相,政和七年(1117)病卒。后被追封为清源郡王,此后的龙泉何氏,便自称为“清源何氏”。何执中致仕后,并未回家乡龙泉定居,但他始终与宗族、乡郡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北宋崇宁四年(1105),任尚书右丞时,济川桥北岸边的龙泉巨刹崇因荐福禅院(东大寺)被他“请为奉先之所”,同时鼓动宋徽宗出内帑营缮龙泉天宁万寿宫“为国家祈天永命之地”。何执中将“清化桥”易名为“济川桥”,应同是在这一时期。而选择这一名称,他显然是动了一番脑筋。“济川”意犹渡河,语出《尚书·说命上》:“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后用作比喻辅佐帝王。他还邀请当朝书学博士米芾题写“济川桥”匾额,为家乡的济川桥增光添彩。米芾,字元章,与苏东坡、黄庭坚、蔡襄并称“北宋四大书家”。其留存至今的《多景楼诗》原为长卷,在宋时已被人装裱成册,内有宋崇宁元年(1102)何执中题跋:“昨日元度座上,见襄阳米元章所题《多景楼诗》,不独仰其翰墨,尤服造语之工,真可目之三绝。崇宁元祀清明前一日,剑川何执中谨跋。”后人点评米芾《多景楼诗册》用笔老辣、厚重,间架欹侧中见稳健,极为豪放,笔力雄伟。整幅作品气势豪迈,跌宕的笔画间蕴涵着巨大的张力。《多景楼诗册》是米芾晚期书法作品,他为龙泉所题“济川桥”也是在这时期,从中人们可以想象米芾挥毫“济川桥”三字时,“神游八极,眼空四海”的豪迈气魄。
留槎阁和济川桥,是龙泉县城灵溪上的两大宏伟建筑,高耸入云的留槎阁,势如凌空之蜃楼,洲边的济川桥,有如彩虹横贯于灵溪两岸。在历史的长河中,阁置于留槎洲上,济川桥跨越灵溪之上,相辅相成,完美组合。更有“宋四大家”中其二挥毫题名,锦上添花,千古美谈。
来源 《浙江文史记忆·龙泉卷》 林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