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龙泉人杰地灵,人文昌盛。宋朝天圣至咸淳251年间,龙泉一县就出进士260名,创造了古代科举奇观。思想文化人才辈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能工巧匠星光璀璨。宋代永嘉学派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叶适,思想博大精深,成为温州模式和温州精神源头活水;南宋著名“江湖派”代表诗人、历史学家叶绍翁,千古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至今广为传诵;南宋著名考古学家叶大庆所著《考古质疑》,被录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南宋著名历史学家鲍彪所著《鲍氏战国策注》,至今仍为权威注本。在宋朝,龙泉先后出了2位宰相、3位副宰相和2位兵部尚书,分别为北宋宰相何执中、副相管师仁,南宋宰相汤思退、副相何澹、真德秀,南宋兵部尚书季可、陈存,其中副相何澹未忘乡土建设,疏浚处州通济堰,开凿保定洪塘,并修撰龙泉第一部县志,志中记载了生产香菇“砍花法”和“惊蕈术”对世界香菇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他因此被称为世界香菇文化之父。明初官员、学者章溢,辅佐朱元璋开国立业,与刘伯温、宋濂、叶琛一起并称为浙东四先生。
【菇民文化】 龙泉是世界香菇发源地,自古被誉为“菇民之乡”,民国13年(1924年)就出版了香菇栽培专辑《菇业备要全书》。在世代的香菇生产过程中,菇民为了防止盗贼和野兽的侵扰,在自卫中练就了“凳花”“扁担功”等独特的菇民防身术。特色菇民美食有黄粿、蒸粉皮、泥鳅豆腐、紫苏鱼头、土豆饼、灰碱粽等。这些习俗和美食,共同记载着龙泉人民勤劳的香菇种植历史,是菇民文化流传的活历史。香菇砍花技艺、菇民防身术已列入丽水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剑瓷文化】 龙泉因剑得名,凭瓷生辉,是中国青瓷之都、中国宝剑之邦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化先进市,自古就有“处州十县好龙泉”的美誉。龙泉窑是中国制瓷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窑系。龙泉宝剑凭借“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被公认为剑中之魁。2006年6月,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与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双双列入首批国家“非遗”。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遗”,成为全球陶瓷类首个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近年来,龙泉做深做实剑瓷文化“深化、物化、转化”文章,独一无二的剑瓷文化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中国青瓷小镇成为国家住建部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和浙江省“十大示范特色小镇”,龙泉宝剑小镇入选第二批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大窑龙泉窑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龙泉青瓷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获批设立,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龙泉宝剑传统锻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浙西南革命老区】 龙泉是革命老根据地县,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的中心区域。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龙泉开展活动。1935年,刘英、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宝溪乡溪头村打响入浙第一仗,从此拉开了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开展革命斗争,建立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帷幕。红军挺进师每到一处,都把群众组织和发动起来,建立党的地方组织,领导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和“反围剿”斗争,让劳苦人民情绪大为振奋,有力推动了新的革命高潮到来。从1935年至1942年,龙泉先后成为中共龙浦县委、中共龙遂县委、中共浙西南特委、中共处属特委的驻地;中共浙江省委第一部电台设在龙泉,中共处属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在龙泉召开,中共处属特委在龙泉举办基层干部训练班。龙泉留下刘英、粟裕、宗孟平、许信焜、张麒麟等革命先辈足迹,洒下方志富、洪家云、李重才、欧阳道等无数革命烈士鲜血。198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龙泉为革命老根据地县。2011年4月1日,龙泉披云山苏维埃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重要革命遗址有龙泉市革命烈士陵园、龙浦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上田战斗纪念馆、仓石玄红军挺进师政委会会议旧址,水塔、湖住溪革命纪念碑亭,浙西南特委(处属特委、闽浙边委)驻地遗址,溪头战斗、凤阳山战斗遗址等。
【西街历史文化街区】 西街起源唐朝,格局富有特色,是“一街一渠”景致的代表。西街街区滨于龙泉溪北岸,东西走向,西起披云桥,东至新华街,全长1417米。街区内龙泉溪、岩樟溪、锦溪三江汇合,有省级文保单位蒋溪堰、云水渠,始建于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是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水利文化遗产。街区两边店铺多为二层木结构,挑楼外悬,雕窗镂栏。弄堂里巷民居,粉墙黛瓦,雕梁画栋,砖雕木刻,飞檐翘角,错落有致。作为传统商业街区,保留有打铁铺、古玩店、理发店、草药铺、点心铺、杆秤铺等民间老行当,是龙泉古城昔日繁华历史见证,也是新时代文化龙泉建设重要工程。
2018年,龙泉市全面启动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主要建设内容有保护利用蒋溪堰、云水渠,新建三江口堰坝、留槎洲汀步,新建云水榭(水文化展览馆),修复三江口两侧堤岸生态、马鞭厂(原竹制品厂),恢复修建吊脚楼,修建留槎洲情景展示工程等。2019年,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效果初显:重建后的披云桥、三江口堰坝汀步成为市民休闲打卡热门地,江滨北路西街段道路逐步打通,改善老城区道路交通堵点问题,蒋溪堰、云水渠修旧如旧,老街区(新华街—公园路段)综合整治效果显著,现代和复古魅力并存,被网友誉为龙泉版“田子坊”。2020年,三江口堰坝建成,堰坝东接西街,西连古村落宫头村,坝体全长150米,空中俯瞰宛如一条舞动的“丝带”,在“丝带”中嵌入龙泉青瓷凤尾瓶建成两处青瓷形状的亲水平台,结合留槎洲景区形成一瓷一舟造型,寓意着龙泉青瓷通过海丝之路走向世界,第三届世界青瓷大会期间,“千年守艺·匠心如初”西街风情活动吸引数万游客观光游览,成为新兴“网红打卡地”,周边县(市、区)党政代表团多次到街区考察学习。2021年,龙泉市启动三江口区块综合整治提升项目,11月,经过保护建设与提升修缮的西街街区三江口区块正式对外开放,第四届世界青瓷大会在该区块举办天下龙泉•风华宋韵沉浸式演出、《三春与高机》越剧舞台剧、“知否•宋韵”文化游和“寻宋•西街”——宋韵生活节等大型活动,有效激活龙泉“夜经济”,成为拉动龙泉城区游、过夜游的重要平台。2022年,西街街道持续推进街区三江口区块的“微改造、精提升”,“宋韵西街”拆改项目获浙江省“十佳拆改”示范典型,系丽水市唯一,“宋韵西街社区”入选浙江第五批未来社区创建名单(旧改类)。在三江口区块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持续擦亮“宋韵西街”金名片,精心塑造文化地标,协同建设局、文旅公司等单位下足“绣花”功夫,活化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推动新旧业态融合,探索“文化+商业+创意”发展月光经济,街区“嫂子很忙”“313羊庄”“椰子冰屋”“半醒”民宿等商铺成为热门打卡点,累计举办10余次大型月光集市活动,引流量20万人次,进一步激活街区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