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龙泉宋韵》连载(七):私塾书院
发布日期: 2024- 05- 06 信息来源: 龙泉市 浏览次数:

近年来,龙泉市政协注重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创新载体丰富文史新成果,于2023年编辑出版了龙泉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龙泉宋韵》。

《龙泉宋韵》以历史文献典籍、地方志乘家谱为依据,以历史传承和遗存、遗址为佐证,采用文史资料“三亲”整理、挖掘和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去芜存精,订正错讹,还原史实。全书共分沿革地理、姓氏文化、学校教育、历史名人、特色建筑、风雅龙泉、工艺特产、民俗风情等8章23节,深入挖掘龙泉深厚文化底蕴,全面展现龙泉宋韵风貌。

该书的出版发行,将激发龙泉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和保护古城的自觉担当,进一步增强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还必将为“全面复兴剑瓷之都、奋力打造品质龙泉”注入澎湃文化动能和硬核文化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政协关于建设“书香政协”的工作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协文史资料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现将编纂的《龙泉宋韵》予以连载,敬请关注。  

本期刊登第三章第二节《私塾书院》。

第二节  私塾书院

宋代龙泉的私塾创办早于县学。私塾是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开设的教育机构,以儒学思想为中心,进行启蒙教育。书院也以私人创办为主,所授科目高于蒙学,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补官学体制之不足。

邑人周启明,在4次参加科举的间隙,曾在家设馆,收取“束脩”,以教养读。像丽水县的徐渊叔,“依其门下且十年,昼夜不辍学”。最后一次科举功亏一篑后,周启明绝意仕进,授徒百余人。

豹隐洞书院

宋景德三年(1006),吴崇煦迁居龙泉松源乡大济村。大济《吴氏宗谱·大理评事公行状》记载:

大理评事公,吾祖也。名崇照,因避哲宗御讳更崇煦,世居括苍松源……公力学之余,仍治家事,散敛之际,未尝欺抑。随所多寡,必有所予。年三十,慨然叹曰:与其因于末俗,曷若自休于山林;与其溺于货利,曷若存心于为善。遂于竹坑庄,名其地曰豹隐洞,捕亭阁,凿池沼。道衣杖履,逍遥其间……公四子,皆俾就学。时温、处间,居人不尚文教,惟乡与建安迩,闽中数号多士。凡游学之人,有学优望重,堪为师友者,则延于北楼,俾子弟相从……先妣每道其详,谓其为妇时所亲见,尝执宾客馐膳事。公每见儒生与寒贱之士,无不冠带,祇敬动于容色。士人以此多之。先君大夫天圣中登进士,为温、处士人之先。仲叔父相继等第,季预乡荐,时论荣之。

写此行状的是吴崇煦的孙子吴畀,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吴崇煦是松源吴氏第五世,家境优渥,乐善好施。他徙居大济村,建豹隐洞塾舍,延请建安等地的“学优望重”者,教授其4个儿子。长子吴榖,登宋天圣二年(1024)甲子科宋郊榜进士。二子吴毂登宋景祐元年(1034)甲戌科张唐卿榜进士。

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还有一位吴戴,与大济吴氏密切相关。据大济《吴氏宗谱·延陵吴氏始基松源世祖嫡派正纪世系》记载,吴褪、吴袆、吴祓兄弟自山阴迁居库村。吴祎生二子,吴琚、吴琢。吴琢生一子吴戴。吴戴,官监部簿,谥冲和先生,剑川派始祖。大济《吴氏宗谱·延陵吴氏富二公房世系外纪第一图》记载,(吴琢)字世彩,从伯避乱至括苍丹岭,暴疾而卒,葬其地。厥后子孙因居于此。即黄鹤岭汤村等吴姓,皆其后系。

父亲“暴疾而卒”时,吴戴尚年幼,他应该随叔伯们到了松源。成人后,吴戴徙居龙泉黄鹤岭。

吴戴为宋代处州州学做出过贡献。宋明道(1032—1033)、景祐年间(1034—1038),朝廷多次诏令州郡建学校。

宋景祐四年(1037),孙沔知处州郡事。因朝廷诏令办学,于是孙沔择地释山东南贵恕铺(今老丽水中学)另建州学。清光绪版《处州府志·职官》记载:

孙沔,字元规,会稽人。自太常博士来知郡事。时学校久弛,卜迁于旧址之东,奏请郡人吴戴主之。买田赡士,士益知学。邦人为祠祀郡庠。

孙沔(996—1066),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宋天禧三年(1019)进士,谥号“威敏”。易地重建州学后,孙沔奏请朝廷,任命吴戴为州学教授。清光绪版《处州府志·隐逸》记载:

吴戴,字叔才,龙泉人。登第后归隐,郡守孙沔奏使教授州学,部使者亦荐于朝,诏赐粟帛。嘉祐中,访求遗逸,沔复奏荐之,不起。授将作监主簿,亦不授。卒,谥冲和先生。祀乡贤。

吴戴中进士后不愿做官,在知州孙沔力邀下才出任处州州学教授。期满后又回家,过隐逸生活。宋宣和五年(1123),知州黄葆光重建被方腊起义军焚毁的处州州学。宋绍兴十二年(1142),知州王褪扩建州学,时任处州州学教授王之望在州学设“三贤祠”,祀奉孙沔、吴戴和黄葆光。

吴崇煦创办的豹隐洞书院,在儿子吴榖手里得到延续。宋代章望之撰的《大中大夫墓志铭》记载:

吴公讳榖,字公瑜……公与弟毂自幼敏捷,风神气度不与凡儿伍。稍长,授博士家言,过目辄成诵……弱冠试诸生第一,登天圣甲子进士。后十年甲戌,公弟毂亦进士。时松源科目久已绝响,而公昆弟赫然著声,时谓破天荒云……公以老乞归,恩改殿中丞致仕。居林下,日以先圣之道训子孙……子六,曰嘉绩、嘉靖、嘉问、翊、嘉平、畀。后翊、畀俱登进士第。女五……五适给事中陆佃……

吴榖的两个儿子,吴畀登宋熙宁六年(1073)癸丑科进士,吴翊登宋熙宁九年(1076)丙辰科进士。最小的女儿嫁给了陆佃,陆佃(1042—1102),字农师,号陶山,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的祖父。

吴榖的儿子吴嘉平,又接过了父亲的衣钵。大济《吴氏宗谱》记载:

吴嘉平,字成立。好学问,有经济才,时人想望丰采。一旦幡然曰:桑梓连荫,貂珰满座,盛不可溢。乃设学校,百余生徒从之,知名者甚众。

昴山张氏学塾

昴山位于城西20公里,最早的人文记载可追溯至唐代。《大清一统志处州府·仙释》记载:

德韶,龙泉县昴山僧。光化中(898—901)往参净慧禅师。师问:如何是曹溪一滴水?韶大悟,至天台,见智觊遗迹,恍如旧居,疑即觊后身也。著《传灯录》若干卷。忽一日,修坛置薪,坐其上,令从徒举火。须臾,见韶乘烟升去。

清顺治版《龙泉县志·祥异》记载:

淳祐元年(990)辛丑夏六月,昴山崩,声闻数十里……

夏六月山崩,要么久雨,要么久晴,导致岩石风化。宋代这次山崩,位于山巅下的寺庙有没有影响,史料没有记载。1994年版《龙泉县志·文化胜迹》记载:

昴山,在锦溪镇,距县城约16公里……旧志载,山上有庵,建于宋代张氏时宪、时敏二公手……

张时敏,宋元丰二年(1079)进士;张时宪,宋元祐六年(1091)进士。锦溪为张氏世居之地,其山林属张氏产业。张时敏、张时宪在山上建庵,《观行张氏宗谱·昴山坑心二庵志序》记载:

括苍龙泉之西,名山胜境不独昴山坑心,兹独表其名而书之于谱者,吾族檀越也。此庵建于宋太祖时、宪、时敏二公手,惟昴山始为家塾而课子孙之地……

也就是说,这个“庵”,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庵。张氏在远离村舍的山上筑庵,是为子弟远离喧嚣悬梁苦读。自张时敏、张时宪以下,张氏科举入仕前赴后继,

以张端礼父子三进士为代表。

张端礼(1082—1132),字南仲,宋崇宁五年(1106)进士。历官主管兵部架阁文字、开封府陈留县主簿、秀州军事判官、颍昌府长社县丞、襄州司刑曹事,广济军司录事、泰州司户录事,常州武进县知县,杭州司仪曹事、无为军司录事。后以母老辞官,授主管南京鸿庆宫致仕。李纲《宋故朝请郎主管南京鸿庆宫张公墓志铭》记载:

君讳端礼,字南仲,姓张氏,处州龙泉人也……仕宦始终几三十年,循守矩范,未尝汲汲求知于人。晚节所操益固,侥幸进取之意不萌于心。既得请祠宫。自放溪山,以读书教子为乐,人尤高之,古所谓:靖共尔位,好是正直者,微君其孰当之……

张端礼退休回家后,“自放溪山,以读书教子为乐”。

张端礼娶李纲的妹妹为妻,生有二女三男,长女嫁给李纲儿子李宗之,次女嫁给李纲的侄子李琳之。张端礼致仕后,将年产五十石粮食的田亩和盛产竹木的两处山场捐赠给昴山寺,保障昴山寺僧侣生活和寺庙日常维护、修缮。同时,张端礼在寺里开辟学塾,督课子侄。

张端礼的长子张洙,字子原,宋绍兴二年(1132)进士,历官婺州东阳县主簿,福州、上饶、吴兴教授,国子监丞、秘书丞、吏部员外郎、祠部员外郎,国子监司业、国子祭酒。三子张津,字子问,宋乾道五年(1169)特奏名进士,任太宁主簿。

张洙、张津深得舅舅李纲喜爱,李纲的《梁溪集》收入多首舅甥互动的诗词。

张氏二甥寄诗可喜,赋此篇以赠之。

每见吾甥学不休,信知积善有源流。

骅骝汗血为驹日,松柏凌霜出地秋。

努力年华成宅相,着鞭高跃破烟楼。

渭阳正续离骚赋,频寄诗来慰客愁。

张甥赋碧桃次其韵

未许浓华独占春,故将浅碧斗清新。

冰肌绰约疑姑射,玉质丰容似太真。

不与天香缘底事,柢应国色已无伦。

殷勤池上亲培植,从此芬芳冠七闽。


冬至前六日奉陪舅氏燕集于张甥东斋,泰孙侍坐。舅甥四世同会,岂易得也。舅氏以诗见赐,谨次韵成两章拜呈并简季弟二甥同赋其一

舅甥高会共称觞,四世于今在一堂。

眉寿康宁由德厚,庆流深远本源长。

但将直道师周孔,岂有嘉猷助禹汤。

提诲勤勤何以报,愿言殊祉集新阳。

其二

人间此会信非常,和气薰然自满堂。

竞酌芳樽同劝寿,正当爱日欲迎长。

彩衣诵古如流水(是日泰孙诵诗书万余言,无一误者),

华发衔杯若沃汤(坐间舅氏与仆皆为酒所困)。

乘马路车何以赠,渭阳元自是王阳。

张津在太宁主簿任上,重学兴教;致仕归乡后,接过张氏办学的衣钵,清乾隆版《龙泉县志》记载:

张津,字子问,乾道五年特奏名第四,廷对擢首选,授太宁簿。至则兴学校,索学之隐伏田,以厚廪忾,进诸生,讲明经义……引疾归,卜县西地构堂,日延邑之老成讲道,诱掖后进,儒风由是益盛。著有《曲江集》《四书疑义》《公简笔录》等书藏于家。

昴山地处偏僻,张津在县城西择地建堂屋,办书院,进一步推动张氏宗谱在科举之路大踏步前行,也推动了龙泉的尊儒崇教之风。

仙岩书院

仙岩书院以“岩”为名,清顺治版《龙泉县志·舆地》记载:

仙岩,在西八都章口。

清雍正版《浙江通志》卷二九记载:

仙岩书院,在县西五十里奖安村。(《龙泉县志》)宋咸淳(1265—1274)间,邑人章公权建。

章口、仙岩两个地名,在1984年版的《龙泉县地名志》里已不复存在。奖安村,宋代为西宁乡八都奖安里。按《章氏宗谱》记载,章氏一世祖章及,仕唐为康州刺史,居浦城。第六世章重,因见处州龙泉西宁乡山水清秀,遂卜筑而居。第七世章告,号仙岩翁,生5子,章顺、章侍、章宾、章应、章熙。章侍徙居处州郡城,章宾徙居杭州,其余3子居龙泉。

章公权其人,清顺治版《龙泉县志·人物》记载:

章公权,字行之。少负忠义之气,布衣伏阙上书,历言时政,为众所忌。上特优容之。登淳祐元年(1241)进士第,历官国子丞,复知连州。有古文若干卷,刊板紫阳书院。

章公权初官庐州舒城县主簿,李曾伯(1198—1268)《特荐陈力修等二十人状》记载:

臣恭贰淮边,涓埃无补,见具奉祠归里之请,未忘荐贤报国忠……窃见……迪功郎庐州舒城县主簿章公权,议论表伟,时贤多以大魁期之,今读其文而信鸾栖枳棘,人所共叹……此数人者,虽才行各有不同,而器能皆适于用。夫广厦集众材而成,菁莪自微草而育。如蒙睿慈,悉赐甄录随才器,使必有可观。(《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选举典·第五二卷》)

舒城县主簿任满,在李曾伯的荐举下,章公权擢任太学正。刘克庄(1187—1269)撰制词《郑士懿太学正、章公权太学录》:

唐用韩愈为学官,可谓妙选矣。而愈之自叙,当时馆下诸生有非议于列者,然则师儒之任其难尚矣……尔公权,通于伦类,为书满家,往训成均,罔俾韩氏,

专美于有唐。可。(《后村先生大全集·卷第六一·外制》)

章公权“为书满家”,且“通于伦类”,像同乡鲍慎由一样,藏书是为了读书,读书之人往往又是写作之人。宋代周应合(1213—1280)的《景定建康志·卷一八·山川志二》记载:

《仙岩章公权长江问对篇》。问长江:以汝卫南邦,北人遥想心已降。方今大势全倚汝,不知汝亦许不许。周人皆悠悠,我心良独忧。长城已坦道,黄河已安流。淮边日夜风飕飕,汝今孤矣非昔比。问汝若何真可倚。长江对:壮尔南邦以吾在,今来古往只东流,人世兴亡自更改。句践临齐晋,刘裕入长安,项王北渡黄河西破关,北方或可取,吾不为君阻。赤壁中流曾丧兵,广陵望见波涛惊。瓜步欲渡说虚声。南方长可守,吾独为君有。吾之势何但抵长城,长城今已平。吾之力可以当百万,百万昔尝散。吾能限南北,不能输事力。吾能鼓风涛,不能用英豪。君不见吴之末,陈之季,岂必斯时吾独异。朝无政事国无人,乌有长江专可倚。辱君有问答君知,止恐知之亦忽之。烦君奉此献之国,索裘勿侯大寒时。

章公权曾向朝廷进呈书稿,明代杨士奇《文渊阁书目·黄字号·第三厨书目·经济》记载:

章公权进卷一部一册。

对于章公权的书稿,李昴英(1200—1257)有《题章公权进论稿》:

金珠珍矣,饥寒不可衣食,则适用莫粟布若也;雄深倔奇之文,自鸣一家,人争宝之,价诚金珠矣。使非切于时,无裨人之国,亦徒可玩而已矣。读章衡之《进论》,辞气平畅,若不求工于文者,然论古成败,商今利害,实可见之施行。其日用之布粟欤。世之舍金珠取布粟者几人耶?毋怪乎天下之未平治也。(《文溪集》卷四)

按此记载,《龙泉县志》记载的章公权字“行之”,实为“衡之”。《景定建康志》记载的“仙岩章公权”,仙岩是章公权的“号”。

章公权后来因受吴潜(1195—1262)、丁大全(1191—1263)的牵连,于宋景定元年(1260)十月,被贬知连州(今属广东清远)。《宋史全文》卷三六记载:

景定四年(1263)二月壬子朔,诏:“吴潜、丁大全怀奸误国,既速天诛,朋附实繁,迁谪亦久,宜示宽恩,令尚书省日下具两党人,斟酌轻重。”丙辰,刑部言:“吴潜、丁大全两党人内,已量移程沐、胡用存、程垌、石正则、吴泳、汪洵之并自便,永不叙用;倪屋量移信州,张菜饶州,章公权抚州,任伯凤建宁府……

宋景定五年(1264)十月,宋理宗去世,度宗即位,改元咸淳,大赦天下。“量移”抚州的章公权回到龙泉老家,创办仙岩书院。仙岩既是地名,也是章公权的号。进士及第后20余年宦旅生活,章公权有意气风发时,有万念俱灰时,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建书院是为万卷藏书寻找栖身之所,为自己晚年诗书自娱,更是为课读子侄和乡人。

金斗书堂

《龙泉县志》未载金斗书堂,袁甫(1179—1257)的《蒙斋集》卷一四收入《金斗书堂记》:

吾友张伯常,龙泉人。书来为其乡人鲍君求金斗书堂匾,且曰:“书堂之建,将聚乡族之子弟而教之。”每叹世降道微,谁复以讲学为急务。鲍君独能捐己财,诲后学,此意良可嘉尚。虽然其本在择师,师不必他求,伯常学醇行方,气充识明,可以为师矣。余屡欲屈伯常于象山书院,以地远故未果。今里闭近也,金斗专也。近则无往来之劳,专则无暴寒之患。行于乡,然后推于他郡,岂惟伯常之学推而淑诸人,将见金斗书堂之泽自是浩乎不可量矣。伯常试以是语鲍君,鲍君傥从吾言,甚善。不然,书堂之匾,不可以私藏于家,其盍归我乎?

袁甫,字广微,号蒙斋,龙泉何志同岳父袁毂的六世孙。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第一(状元),官至兵部侍郎兼吏部尚书。宋绍定四年(1231),袁甫任江东提举兼提刑,重修陆九渊创建的贵溪(今江西鹰潭)象山精舍,更名为象山书院。袁甫曾邀请张伯常前往象山书院讲学,因路途遥远而未成行。

张伯常其人,《龙泉县志》未载。《蒙斋集》卷一一收入《送张伯常赴吴尉序》,记载了张伯常的学识和履宦情况:

张伯常负其才气,能力于学,通知古今,论议叠亶可听。不得志场屋,辟尉吴江,岂伯常本志哉。于其行赠以言曰:尉职警捕者也,得盗孰若无盗。鲁常患多盗矣,季孙使臧武仲诘之,武仲不可,其言曰:“在上位者,洗濯其心,壹以待人,轨度其信,可明徵也,而后可以治人。”余每爱斯言,可谓知去盗之本矣。夫盗何自作,亦效上之所为耳。上不欲,则虽赏不窃。上先利,则不夺不厌。伯常既自饬厥躬,又遇明监司,是能轨度而明微矣。民忍为盗耶,虽然岁恶不入,饿碍盈野,民不忍为盗。而岁实驱之,吁念之哉,敬之哉,毋罪岁,毋罪民,益加内省,告诸明监司,不以得盗为喜,而以无盗自期,是之谓不负所学。

张伯常科场不得志,没考中进士,以荐辟得了吴江县尉一职。此职务不是张伯常的“本志”,袁甫遂写了此文相送,从语气可看出,袁甫应该年长于张伯常。

《蒙斋集》卷一六还收入《敬止箴为张伯常作》:

古圣有训,人心惟危,所贵安止,夙夜自祇,因止而敬。差之毫厘,敬其所止犹为远,而曰止,曰敬,本不相离,吾止在斯,而敬在斯,思为不作,寂无所知,岂曰无思,岂曰无为思。以无思为以无为,屋漏暗室,上帝鉴之,钦哉,钦哉,慎勿自欺。

袁甫虽称张伯常为“吾友”,但行文口吻却循循善诱,可以看出两人是忘年交,关系非常密切。鲍氏、张氏为龙泉世家大族,龙泉鲍君(名字不详)捐资建金斗学堂,以教授鲍氏族中子弟,委托张伯常向袁甫求学堂匾额。从袁甫的书堂记里可看出,鲍氏在今小梅黄南村建金斗书堂,邀请张伯常为主讲。袁甫对书堂寄予厚望,以张伯常的学识,以鲍氏的财力,书堂之泽可以“行于乡,然后推于他郡”。

事实确实如此,金斗学堂建于宋绍定(1228—1233)、端平(1234—1236)间,早于章公权的仙岩书院。此前鲍氏是龙泉科举进士的“大户”,此后至宋代结束,40年间仍然涌现了8位进士。

桂山书院

有关桂山书院,史料记载不一。清顺治版《龙泉县志·卷五·学校书院》记载:

桂山书院,在县西五十里严烊。宋端平(1234—1236)间,里人张奉议建,

以训乡子弟。丞相吴潜书额。元以太学释褐进士张宏孙领其事。

严详这个地名,在1984年版的《龙泉县地名志》里已不复存在。明代宋濂(1310—1381)的《龙渊义塾记》记载:

至正十三年(1353)九月某甲子,括苍章君溢,新建龙渊义塾成。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樽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奇,来为之助。

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文宪集》卷四)

章氏世居西宁乡奖安里,章公权在宋咸淳(1265—1274)创办仙岩书院,按宋濂所记,桂山书院早于仙岩书院,并且是章氏创办。龙泉方言“章”与“张”同音,清《龙泉县志》记载是否有误?清顺治版《龙泉县志》卷二记载:

龙渊义塾,在县西七都奖安村,元季里人章溢建。太史宋濂记。今废。

清乾隆版《龙泉县志》卷五记载:

龙渊义塾,在县西七都奖安村,元季里人章溢建。金华宋濂记。今废。

清光绪版《龙泉县志》卷五记载:

龙渊义塾,在县西七都奖安村,元季里人张溢建,久废。金华宋濂碑记今在培文义塾。

“章溢”误为“张溢”,光绪版《龙泉县志》的编撰者非常粗心。浦江宋濂与处州青田县的刘基、龙泉县的章溢、丽水县的叶琛在元末明初称“浙东四先生”,

一起赴南京加入朱元璋阵营。相比之下,章溢知交宋濂的记载更为可信。

张奉议其人,史料无记载。章奉议其人,《府志》《县志》无载,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七·奉申》记载:

乞施行饶信州旱伤。照对本路州县,今岁旱伤至甚,除建康、太平、宁国、徽、池、广德、南康七郡,某已尝节次同制置总领提举奏申,蒙朝廷特赐赈恤外,续体访得饶、信两州旱亦不轻,遂差委承务郎、信州贵溪县丞邵介前去饶州诸县,迪功郎、饶州余干县主簿潜刚前去信州诸县,体访旱伤轻重之实,同各县知县连衔保明申,今据各官申到事理,及据知信州章奉议所申事理,须至开具下项……

一据知信州章奉议申及邵县丞所申云云……

真德秀奏文里的信州知州章奉议是否为龙泉章奉议,建桂山书院的“张奉议”是否为“章奉议”,待考。清顺治版《龙泉县志》卷二记载:

仙岩书院,在县西五十里奖安村。宋咸淳间邑人章公权建。元至元中并入桂山书院。今废。

“至元”这个年号,元代使用过两次,分别为元世祖忽必烈(1264—1294),元惠帝妥懂帖睦尔(1335—1340)。桂山书院、仙岩书院都在县西五十里,仙岩书院并入桂山书院的时间,按照宋濂所说的“未几而皆废”,应该是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两个书院合并,或许透露一个信息,即书院都是章氏产业。

此外,宋端平年间龙泉还建有笏州书院。清顺治版《龙泉县志》卷二记载:

笏州书院,宋端平三年(1236),太学生赵宗暗上请,建于县郭溪南,祀朱文公熹,以其地面沙洲,形如笏,故名。至元十五年(1278)毁于兵,十六年(1279)邑人季正徙渎田,仍旧名……

沙洲,即今留槎洲。渎田,今称独田,旧属剑池乡,位于县南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