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一碗带着“锅气”的龙泉鲜粉皮,漫步在西街头千年历史文化街区,稍后再逛到上茶街,随意寻一间茶馆,沏上一杯龙泉红茶,读叶绍翁写下的诗,赏宋徽宗夸过的瓷,感受一番李白仗剑走天涯的快意人生……这是龙泉人的日常文化生活场景,也是龙泉的专属个性。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诗和远方”。去淄博“赶烤”、到“尔滨”打卡、赴开封看“王婆说媒”……一座又一座宝藏城市被“重新发现”,就是很好佐证,也折射出后疫情时代中国消费市场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
今年,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小县城,使得不少县城成为了热门旅游目的地。不禁思考,如何把我市文旅市场做热,接住这波“泼天富贵”?
蔡道高 摄
章福泉 摄
张有钢 摄
郑叶青
李建凡 摄
供图:市文广旅体局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泉,这个名字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扇通往自然美景与古老文化的大门。
如果你想寻找味蕾上的大快朵颐,这里,有“鲜哒哒”的安仁鱼头,“糯叽叽”的龙泉黄粿,“滑溜溜”的查田馄饨……每一家藏在弄头巷尾的“必吃榜”,都在等着有缘人去遇见。
如果你想满足对丛林旷野的浪漫想象,这里,有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观。高达84.7%的森林覆盖率,最高达12万个/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浓度,让人养眼养神更养肺养心。江浙之巅、三江之源,这里远离城市喧嚣,以一种更加隐逸、神秘的气质,让人能酣畅淋漓地体验一把从江南秘境到江南屋脊的现实版绿野仙踪。
如果你想邂逅一场抚慰人心的文化朝圣,这里,有底蕴深厚的剑瓷文化。青山绿水间,古朴的窑火映照着青瓷匠人专注的面庞,观瓷亦观人生;快意江湖中,绚烂的铁花沾染着铸剑师们坚韧的力量,仗剑行走天涯。
“所以我走千山、跨万水,只为了寻找传说中的龙泉;所以我放下名、放下利,只为把爱放再龙泉的山水间。”可以说,龙泉这座宝藏城市,山山水水里暗藏着惊喜,角角落落里讲述着故事,既能“看得见山水”,也能“记得住乡愁”,正是游客“向往的生活”。
二
当前,人们愈加清晰地认识到,文旅产业是加快共同富裕的一条重要路径,且潜力巨大。时间踱步,龙泉的文旅业态也在迈步。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青瓷之都、宝剑之邦,龙泉这座城市的灵魂“亦文亦武”——沉浸式体验“不灭窑火”传统龙窑烧制技艺,装窑、烧窑、开窑,既有沉下心的等待,也有开盲盒的惊喜;跟着李白诗下的龙泉剑江湖,探访七星井、将军庙、欧冶子公园、宝剑小镇,在流星白羽间追寻侠之大者,在剑花秋莲中感悟义的坚守。
小城漫步,龙泉的绣花功夫让人留步。在西街三江口,在望瓯陶溪川,碰上青春市集、非遗市集,因为淘到心仪的宝贝心生欢喜;在街角的口袋公园,在密布的城市书房,不止书香气息,也因一街一景的细腻深感惬意。
乡村徒步,龙泉的村庄小镇正积以跬步。冲上“江南之巅”挑战天空越野,邂逅“满坞白云”笑看云卷云舒,寻迹“浙江小井岗”聆听粟裕六进披云山红色故事,再踏进古村落里打卡“大鱼海棠”同款风景……绿色山水治愈心灵,乡土风情寄托思绪,满足了旅游者远离喧嚣、愉悦身心的需求,也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不管是谋划招引项目,丰富文旅业态,还是抢占文旅市场,这些年,我市文旅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东综合体、城市文化客厅、旅游集散中心等重大文旅项目建成投用,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宝剑小镇、棋盘山城市中央公园等文旅组团初具雏形,龙泉宝剑小镇创成省级特色小镇,“烟雨瓯江·古城新韵”传统风貌样板区入选全省首批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城市样板区。同步推进城市“两拆两绿”“一街一景”“金角银边”等改造提升工程,一个个口袋公园、城市书房、百姓健身房、绿色游步道建成投用,城市品位度、舒适度持续提升。
文旅业态日益丰富。大力培育“夜间经济”“月光经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入选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望瓯街区、三江口街区入选全省重点培育文旅市集名单。“不灭窑火”、“江南之巅”系列赛事、环浙骑游自行车赛、乡村文化漫游节等活动品牌持续打响,“不灭窑火”成为省示范级文化和旅游IP,“江南之巅”天空越野赛获评浙江省十佳商业体育比赛。
旅游环境持续提升。全域推进美丽龙泉建设“十美”行动,创成国家4A级景区4家,为丽水九县(市、区)最多,创成国家级和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7家、省4A级景区镇8家;龙泉国际大酒店、金沙温泉酒店创成4星级酒店,望瓯·陶溪川、温德姆等高品质酒店投入使用;创成国家级、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32个、特色精品村21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获评全省首批大花园示范县、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
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国十佳体育旅游目的地、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一张张旅游“金名片”,坚定了文旅振兴发展的信心,也让我们看到龙泉文旅振兴大有可为,也势必能大有作为。
三
然而,要把文旅市场做热、文旅产业做活,光靠“资源”是不够的。如何打通资源向产业转化的通道,用手头“资源”炒出一盘“佳肴”,甚至做出一桌大餐,是推进文旅融合绕不开的课题,也是我市文旅振兴的一道“必答题”。
5月11日,我市高规格召开全市文旅振兴发展大会暨省5A景区城创建工作推进会,将“解锁”更多新鲜玩法和升级目标,让龙泉文旅既出彩又出圈。
栽好“墙内花”,静待“墙外香”。这次会上,出台了《文旅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5A级景区城创建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系列文件,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我市文旅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举措、施工项目以及完成时限,以最实的举措,激活文旅产业振兴“一池春水”。
一座古城,看尽千年。我市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独一无二的剑瓷文化,要坚持高点定位、全域统筹、特色发展,以景区化理念,有机串联城区风貌、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旅游景区,把分散的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串成线、连成片,加快构建“2+6+N”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尽快实现“墙里开花、内外兼香”。
“2+6+N””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是我市文旅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内容:“2”就是创成省5A级景区城,做精剑瓷文化城市旅游,启动龙泉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三年计划并力争创成;“6”就是提质建设龙泉山、青瓷小镇、住龙、宝溪4个4A级景区,启动创建龙泉青瓷博物馆、披云山2个国家4A级景区;“N”就是培育N个特色旅游场所,做到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真正让游客在龙泉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
“花香蝶自来”。我市正用这个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部署,用“新理念”“细谋划”“硬抓手”,精心建设一批精品景区、实施一批优质项目、推出一批精品路线,努力打造文旅“拳头产品”,终极目标是建设国际慢城,让龙泉成为沉浸式旅游目的地。
冷静“蹭热点”,多攒“记忆点”。“热点”是让人动了说走就走的心,“记忆点”则是让人走了还想来的情。对比一些城市近期强势出圈,成为现象级“网红”,龙泉“爆款”并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跟在后头“抄作业”“蹭热点”。文旅爆款有的看似横空出世,深究起来却都是厚积薄发。对龙泉来说,有着不可复制的文旅资源,更应极力避免同质化,在特色上下功夫,打出一个独具龙泉辨识度的响当当的“城市IP”。
“文艺范”会被记住。我们可紧贴目标客群、拥抱互联网时代,持续做大万达、陶溪川等时尚街区,加快培育西街三江品、上茶街等特色商圈,形成集“宋韵龙泉”“寻梦龙泉”“国潮龙泉”“侠士龙泉”于一体的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有内涵、叫得响、可持续的文旅爆款,开启城市品牌由依赖“硬”推广到“软”传播的转变。
“烟火气”会被记住。点燃城市“烟火气”,才能点燃游客的心。一首歌、一个梗、一道墙、一碗粉,就有可能收获大量慕名而来的“粉丝”。我们要创新多元夜态,尤其是针对青年群体这个消费主力军,打造旅行者喜欢的“烟火气”市集、“氛围感”菜场、“文艺范”巷陌,给游客建立不一样的记忆链接、情感链接。
“人情味”会被记住。立牌子难,倒牌子只需一件小事、一个抖音。我们要不断提升文旅服务品质,树立“人人都是文旅代言人”的工作理念,让游客在龙泉吃得称心、住得安心、游得舒心、购得欢心、娱得开心。
既要“种好草”,还能“真打卡”。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旅行的目的地大多来自于平台的“种草”。这就需要我们从景点思维向泛旅游思维跃升,在新媒体平台提高曝光率、转化率,让游客心甘情愿地成为城市旅游的传播者,不断提升城市旅游热度和关注度。
主打原生态。先靠“天生颜值”守住市场地位,再靠“黄墙黛瓦”“村口老树”“小桥流水人家”唤醒人们记忆中乡愁,再由徒步、登山、骑行、马拉松、自驾越野等户外运动“圈粉”,用原生态真正让游客享受置身自然山野,探索不被定义。
主打个性化。如今的旅游市场更加细分化、个性化、特色化,要以用户导向打造“看头和玩头”,主动去了解不同群体喜欢吃什么、玩什么,因地制宜创造全新的生活场景和消费内容,比如龙泉水塔咖啡、龙泉陶溪川、龙泉版大鱼海棠,就是颇为成功的案例。我们要继续推出一批“必点菜”“必去打卡特色餐饮街区”“必去打卡文化酒店和特色民宿”,让旅行者想去龙泉的欲望达到巅峰。
主打性价比。低成本、高价值是人们选择“反向旅游”的一大重要因素,高性价比能获得好口碑,也能吸引不少回头客。当下,消费者由物质消费更多地转向情感消费、体验消费,花更少的钱,获得同等的服务,因此受到大力追捧。这其中,每一个龙泉人都不做旁观者,人人都是好环境,人人都是参与者,才能建立起细水长流的好口碑,让龙泉文旅出彩出圈。
人潮的涌动给小县城崛起带来巨大空间,我们期待,龙泉家乡能成为更多人的“诗和远方”。周宸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