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龙泉宋韵》连载(九):治县名宦
发布日期: 2024- 05- 21 信息来源: 龙泉市 浏览次数:

近年来,龙泉市政协注重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创新载体丰富文史新成果,于2023年编辑出版了龙泉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龙泉宋韵》。

《龙泉宋韵》以历史文献典籍、地方志乘家谱为依据,以历史传承和遗存、遗址为佐证,采用文史资料“三亲”整理、挖掘和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去芜存精,订正错讹,还原史实。全书共分沿革地理、姓氏文化、学校教育、历史名人、特色建筑、风雅龙泉、工艺特产、民俗风情等8章23节,深入挖掘龙泉深厚文化底蕴,全面展现龙泉宋韵风貌。

该书的出版发行,将激发龙泉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和保护古城的自觉担当,进一步增强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还必将为“全面复兴剑瓷之都、奋力打造品质龙泉”注入澎湃文化动能和硬核文化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政协关于建设“书香政协”的工作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协文史资料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现将编纂的《龙泉宋韵》予以连载,敬请关注。  

本期刊登第四章第一节《治县名宦》。

第四章  历史名人

自唐乾元二年(759)置县,至宋代结束,500余年间,到龙泉履宦者数不胜数,但因治绩而载入志书的凤毛麟角。而山陬小邑涌现出的俊彦乡贤,却代有人出。

第一节  治县名宦

有唐一朝,到龙泉履宦的官员,府、县旧志惜无记载。宋初的记载也语焉不详,最早的记载见周启明的《龙泉县重修文庙记》:

景祐元年(1034)春旺二月,主簿权县事谢绅以晕飞尚新,翠琰未勒,屡言戒词,因纪岁时云。

因为知县空缺,谢绅以主簿代理知县,但谢绅旧志无载。

傅楫考辨

府、县旧志明确记载的龙泉知县,第一位是傅楫。明成化版《处州府志·卷一三·名宦》记载:

傅楫,出知龙泉县,中丞孙觉曰:“朝廷欲用君,盍少留。”楫曰:“仕宦之乐居中者,免外台督责耳。今俯首权门,与外台奚择?”不顾而去,其为人可知。

清顺治版《龙泉县志·卷二·建置》记载:

名宦祠。明嘉靖四年(1525),知县朱世忠白请上司,严加考勘,建祠于学宫大成门之东。宋知县傅楫、沈希稷、叶绾、县尉杨大异;明知县张羽、李时、吴文度、教谕江辉。

清顺治版《龙泉县志·卷三·官师》记载:

傅楫,仙游人,治平进士。初授中书舍人,时曾布当国,自负有汲引之权,冀楫为用,略不倾下,因出知龙泉县。史中丞孙觉曰:“朝廷欲用君,盍少留。”楫曰:“仕宦之乐居中者,免外台督责耳。今俯首权门,与外台奚择?”不顾而去出。在任发摘隐伏,豪猾屏迹。

府志和县志的记载大同小异。《宋史·卷三四八·列传第一〇七》记载:

傅楫,字元通,兴化军仙游人。少自刻厉,从孙觉、陈襄学。第进士,调扬州司户参军,摄天长令,发摘隐伏,奸猾屏迹。转福清丞,知龙泉县。孙觉为御史中丞,语之曰:“朝廷欲用君,盍少留?”楫曰:“仕宦所以乐居中者,免外台督责耳。今俯首权门,与外台奚择?且外官,己所当得也。”遂去不顾,道除

太学博士……卒,年六十一。帝念其藩邸旧臣,赐绢三百匹。

《宋史》记载较为详细,但傅楫“发摘隐伏,奸猾屏迹”,却是在摄天长县令的任上。“遂去不顾,道除太学博士”,更引发编者疑问,“道”,即赴任途中,“除”,即授任。也就是说,在上任龙泉知县的途中,接到太学博士的任命。

这个记载与府、县志书大相径庭,真相到底如何?

《钦定四库全书·浮溪集·卷二六·志铭》收入宋代汪藻撰写的《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解开了疑问。

……公讳楫,字元通,姓傅氏……调福州福清丞,帅曾巩负材倨视天下士,独与公钧礼。改苏州录事参军,复丁内艰。免丧,授太原府太谷令,白诛徙乡而还为民,害者一人于是。公之仕也二十年矣,犹在吏部选,处之怡然,未尝以穷达介怀。会曾布帅太原,谒入大惊曰:是福清傅丞,为吾兄所知者耶。率部使者交荐,且以书言之朝廷公卿间。改宣德郎、知吉州龙泉县。时孙觉为御史中丞,谓公曰:朝廷欲用公,幸少留,除书且下矣。公曰:仕所以乐居中者,免外台督责之辱,今頫首权门,与外台奚择?且外官我所当得也。径出国门不顾,道除太学博士,所至学者阗门。官太学四年……

宋绍兴九年(1139),汪藻为显谟阁学士,他撰写的这篇墓志铭我们解开了历史谜团——傅楫是“知吉州龙泉县”,而非“处州龙泉县”。傅楫并未到任吉州龙泉,而是“道除太学博士”。

有关吉州龙泉县,《大清一统志·卷一二〇·吉安府》记载:

龙泉县……汉庐陵县地,三国吴新兴县地,晋遂兴县地,隋为泰和县地,五代时杨吴析立龙泉场,南唐升为县,属吉州。宋宣和三年(1121),改曰“泉江”。

绍兴初复曰“龙泉”。元属吉安路,明属吉安府,本朝因之。

直到1914年,吉安龙泉县因与处州龙泉县重名,改为“遂川”县。明嘉靖四年(1525),处州龙泉知县朱世忠建名宦祠,把两个龙泉县搞混淆了。事实上,在遴选名宦时,朱世忠心中有一把非常严苛的尺子。清光绪版《处州府志·卷一四·职官志》记载,宋、元至明嘉靖间,龙泉知县近140人,只有6位知县入祀名宦祠,可见入选标准非常严格。建名宦祠的目的,更多的是鞭策、激励后任的官员,施政要以民为本。傅楫的清廉刚正,不畏强权,惠泽百姓,刚好契合朱世忠为官的信条。清光绪版《处州府志·卷一四·职官志》记载:

朱世忠,南昌人。知龙泉县事。性清静明敏,平易近民。每夜访民间,有朝不谋夕,及男读女工者,次日量以俸米给其家。时济川桥久圮,往来病涉,即捐俸倡建。后升福建同知,民不忍忘,祠于桥阁。

钱和

钱和是府、县旧志记载的第二位知县。清顺治版《龙泉县志·卷三·官师》

记载:

钱和,字节信,杭州人。熙宁间以光禄寺丞出知县事。朝廷初更新法,编次保伍,人情骇异。和谕以德意,民始安辑。为政简易,凡务必便于民。及去,老幼思之,立去思堂……

钱和之所以载入县志,是“朝廷初更新法,编次保伍,人情骇异。和谕以德意,民始安辑”。“新法”,指的是“王安石变法”,其中的“编次保伍”,是指宋熙宁三年(1070)颁布的保甲法。《宋会要辑稿·兵二》记载:

(熙宁)三年十二月九日,中书门下言:“司农寺定到畿县保甲条制,凡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心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主户最有心力及物力最高者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主户最有行止、心力材勇为众所伏,及物力最高者二人为都、副保正。凡选一家两丁以上,通主客为之,谓之保丁,但二丁以上皆充。单丁、老幼、病患、女户等,不以多少,并令就近附保。两丁以上,更有余人身力少壮者,并令附保。内材勇为众所伏及物力最高者,充逐保保丁。除禁兵器不得置外,其余弓箭并许从便自置,习学武艺。每一大保逐夜轮差三人,于保分内往来巡警,遇夜贼盗,画时声鼓告报,大保长以下同保人户即时前去救应追捕。如贼入别保,即递相击鼓,应接袭逐。每捕捉到盗贼,除《编敕》已有赏格外,如告捉到窃盗徒以上,每名支赏钱三千;杖以上支一千,以犯事人家财充。如委实贫缺,无可追理,即取保矜放。同保内有犯,除强窃盗、杀人、放火、强奸、略人、传习妖教、造畜蛊毒,知而不告,并依律五保法科罪。其余事不干己,除依律许诸色人陈告外,皆无得论告。若知情不知情,并不科罪。其《编敕》内邻保合坐罪者,并依旧条。及居停强盗三人以上,经三日,同保内邻人虽不知情,亦科不觉察之罪。保内如有人户逃移死绝,即仰具状申县。如同保人户不及五户,即听并入别保。其有外来人户入保居止者,亦便仰申县,收入保甲。本保内户数虽足,且令附保收系,候及十户,即却令别为一保。若一保内有外来行止不明之人,须觉察收捕送官。逐保各置牌拘管人户及保丁姓名。如有申报本县文字,并令保长输差保丁赍送。仍乞选官先于开封、祥符县晓谕人户,躬亲团成保甲,不得别致骚扰。候成次序,以次差官诣逐县,依此施行。”并从之。

实行保甲法的目的主要是防盗。钱和支持王安石新政,但“连坐”的措施有些严苛,保甲法一公布,百姓不了解,一时间人心惶惶。钱和没有简单、粗暴地推行新法,而是“谕以德意”,耐心、细致地向百姓解释皇帝施行新法的目的,得到百姓的理解,安定了民心。

钱和“以孝义著”“以孝义知名”,孝即敬顺父母;义,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论语·微子》: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孝”让钱和有着悲悯的情怀,“义”使钱和的施政以民为本。正是因为如此,钱和离任后,龙泉百姓建“去思堂”,纪念这位“凡务必便于民”的知县。

袁毂

袁毂是旧志记载的第三位知县。清顺治版《龙泉县志·卷三·官师》记载:

袁毂,字容直,鄞县人。嘉祐进士,熙宁初出知县事。清介一节,尝有诗云:

沧浪不须濯,缨上本无尘。后升知邵武军,累阶朝奉大夫。所著有《韵类》百卷。

袁毂腹有诗书,宋嘉祐元年(1056),赴开封参加解试,得了第一名,后来大名鼎鼎的苏轼屈居第二。《钦定四库全书·宝庆四明志·卷八》记载:

袁毂,字容直,一字公济。举进士,一试于开封,两试于乡,皆第一。嘉祐六年中第,博贯群书,擅名词藻。历知邵武军、通判杭州。其为开封举首也,苏文忠公轼实为之亚。及贰郡而苏公为守,相得益欢,唱酬篇什甚富。移知处州,终朝奉大夫、赠光禄大夫。有文集七十卷,纂通题一百卷。

宋嘉祐六年(1061)袁毂考中进士,历建安尉、青州录事参军,出知龙泉。袁毂在龙泉任上,清介耿直。旧志惜墨如金,未记载其宦绩。但结合袁毂在青州“所治狱无不尽其情”,在邵武“条盐法利病,奏减其课”,可以看出他一心为民办事。

袁毂在龙泉任上时,邑人何执中(1044—1118)登宋熙宁六年(1073)余中榜进士第一甲第五名,时年30岁,何执中长子何志同(1070—1132)时年4岁。何志同于宋元祐六年(1091)登马涓榜进士第二甲第四名,时年22岁。考中进士后,何志同授杭州钱塘县尉。此前的宋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袁毂也于宋元祐五年(1090)由邵武调任杭州通判。

钱塘县属于杭州府管辖,县尉职掌治安,通判为知府佐官,掌管粮运、农田、水利和诉讼等。当年蹒跚学步的小男孩长成了俊朗青年,袁毂欣然择何志同为婿。

《清源郡何氏宗谱·卷三·行第》记载:

志同,字彦时……娶袁氏,封淑人,生熙宁甲寅年(1074),卒政和乙未年(1115)。

苏轼与袁毂虽为上下级,交情却不浅,两人经常诗词唱和。杭州任满后,袁毂出知处州,但明成化版、清光绪版《处州府志·职官志》没有记载。袁毂在处州任上,撰写了洋洋洒洒的一百卷《韵类题选》,此书为查检诸书经注的工具书。

《钦定四库全书·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记载:

《韵类题选一百卷》,朝奉大夫、知处州,鄞袁毂容直撰,以韵类事纂集,颇精要。世所行《书林韵会》,盖依仿而附益之者也。毂,嘉祐六年进士,东坡守杭时为停。风月平分之词,为毂作也。其后累世登科,絜、斋、燮,其四世孙也。

袁毂师从楼郁,系楼钥五世祖。楼钥父亲楼矇,宋乾道五年(1169)出知处州。楼钥随侍父亲来到丽水,曾寻访过袁毂的诗文。《攻娩集·卷七七·跋袁光禄(毂)与东坡同官事迹》记载:

而袁之著述传于世者,有《韵类题选》百卷,后学赖之……钥随侍括苍于郡斋,见公作守时十诗,石刻摹遗其家。此外罕见公之遗文。自少学赋,最重韵类之书。窃以为,古今类书第一,盖类书必须分门。虽多出名公,而事多重叠,又必有杂门。惟此书以韵别之,读者随字径取,一索而获,每一目之下必有赋题。故以题选为名。况公编纂精确,诸经注疏搜括无遗。蜀有《书林》,号为该博,止取白氏六帖散于此书之间,其实反成猥酿,殊失本意,世鲜知者。

邱括

宋元祐六年(1091)冬天,关景晖以左朝请郎出知处州。

关景晖(1028—?),字彦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嘉祐八年(1063)进士,与遂昌人龚原同榜。关景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大妹夫,关景晖兄弟八人,五哥关杞与米芾(1051—1107)为知交。

关景晖到任后,决心整治瓯江航运。瓯江有3条支流,一是缙云好溪,一是松阳松阴溪,一是龙泉大溪。3条溪中,大溪航道占了一半。也就是说,关景晖要治理瓯江航运,首先要得到龙泉县的支持。令关景晖没想到的是,时任龙泉知县比他还急切。

清光绪版《处州府志·卷一四·职官志》记载:

邱括,字公度,荆州(今湖北)人。(元祐)六年,出知县事。县距郡城溪行三百里,中多滩碛,有最险者数处,小舟往来,恒遭触损。括忧之,与尉马应共议疏凿,以利舟楫,至今犹被其泽。秩满,吏民攀辕卧辙。

清顺治版《龙泉县志·卷三·官师》记载:

丘括,字公度,利州(今四川)人。元祐六年出知县事。县距郡溪行三百里,多滩碛,中为最险。与尉马应共议疏凿,至今赖焉。秩满,吏民争挽留之,后潜遁去。

丘改成邱,是清雍正三年(1725)有旨,“以先师孔子圣讳,理应回避,凡系姓氏,俱加为邱字”。明成化《处州府志》、清顺治、乾隆版《龙泉县志》记载“利州”,清光绪版《龙泉县志》记载“荆州”,应该是抄录错误。邱括和关景晖同年赴任,在赴任的途中,邱括已经感受了处州到龙泉的行路难,陆路翻山越岭,水路险滩密布。邱括决心治理大溪,向处州官署递送报告。

见龙泉县上下一心治滩,松阳、丽水、缙云3县不甘落后。清道光版《丽水志稿》卷二收入了宋代龚原撰写的《治滩记》:

括属县大溪三,皆会于丽。由芝达瓯入海,暗崖积石,相蹙成滩。舟行崎岖,动辄破碎。盖尝变色而惴栗,失声而叫号。冀得万一无它,以讫所济。然为上者,每闻覆溺事,则曰:此险也,殆非人力可施。恬不为怪。元祐六年冬,左朝散郎、会稽关公来守是邦。视事之暇,披诸邑图而观之曰:噫,奚滩之多也,水行阻深,一至于是。欲去害兴利,顾有甚于是耶。使俯有力,仰有余。余不敢后。言一传,旬浃四境,闻者欣然曰:吾州滩会平矣。明年春,龙泉民出钱,愿治其事。闻他邑亦继有请,冀与龙泉比。公以上部使者,且愿农隙行下。及期按图以事,属令以役付尉,随远近剧易,并作疏浚排凿。继以淬锻,顾力不可加,乃已为上下港,以便往来。或两岸崭绝,路断则厮以通挽役,并城者躬往省焉,而犒其勤。起七月戊申,逮十二月壬申毕,合百六十有五日。滩龙泉居其半,缙云亦五之一,凡昔所难,尽成安流。舟昼夜行,无复激射覆溺之虞。郡人相与语曰:遗此险几百千年,岁败舟几百,至以溺死者,又几何人?自今计之,其利为何如?旧传,缙云丽水间,苦水怪,有恶名。唐太守段成式至,害遂息,更称好溪。今滩复治,何斯民之重幸也。君子之于事苟可以为,人务尽心焉而后已。汉之治水者,尝镌底柱矣,而水益怒,以不善其事也。公于是役,因民之力,授吏以方。未半岁,诸邑告就绪,而水行者赖焉。唯存心仁,处事当,故成功不难。余方与郡人蒙赐,无穷复言,操笔载始末。

3条河道疏浚,使得龙泉、遂昌、松阳、缙云到处州、温州的水陆畅通无阻,青瓷、木材、毛竹等处州物产顺流而下,盐、海鱼等温州物产溯流而上。

邱括离任时,“吏民攀辕卧辙”,不让他走。无奈,“潜遁去”。邱括后官至仓部郎中。《宋史·卷一七九·食货志》记载:

崇宁元年,诏:“祖宗置内藏库贮经费余财,所以募士威敌,振乏固本,皆有成法。比岁官司懈弛,侵蠹耗减,务在协力遵守,无令偏废。”于是,命仓部郎中丘括行诸路驱磨。

沈希稷

宋宣和三年(1121)三月,方腊部将洪载攻陷处州,丽水、松阳、遂昌、青田、缙云相继被攻陷,龙泉三面受敌包围。知州黄烈在处州被攻占后,退守龙泉。明成化版《处州府志·卷一·名宦》记载:

黄烈,字元功,浦城人。宣和间守处州,时青溪盗发,先破杭、严、徽三郡,遂陷衢、婺。处州后亦失守,丽水、松阳、遂昌、青田皆没于贼,而剑川独完。公奉诏,即剑川治事。能奋勇宣力,区画得宜。贼将洪载以城降,仍与通守会稽石端中谋筑郡城,民赖以固。

时任龙泉知县是沈希稷,《浙江通志·卷一二四·选举·进士》记载:

绍圣元年甲戌(1094)毕渐榜,沈希稷,永嘉人,知龙泉县。

明成化版《处州府志·卷一三·名宦》记载:

沈希稷,字济叔,温州人。宣和元年(1119)知县。三年,睦贼洪载寇郡,诸邑皆陷,龙泉三面为贼区,民情汹汹。希稷毅然为守御计,得监考场摄丞陈沔勇而知兵,邑人国学进士叶植豪侠善谋,相与练乡兵,设险守隘,复乞师于建安。兵既至,寇谒诸邑协从之民以数万计,破浮云,攻东界。沔分兵自安仁、武溪进军,于七赤贼党遁去,追至浮云,进栅石塘与战,大破之。事平,朝廷嘉其功,

增秩一等。在邑五年,去之日送者涕泣,为立三贤堂,于玉峰寺以祀之。

知州黄烈、通判石端中在龙泉居中谋划,知县沈希稷具体执行。沈希稷在县里物色了两位智勇双全的人,一位是监考场摄丞陈沔,一位是本地人叶植。两人互相配合,训练义勇乡兵,守住各个要隘。乡兵义勇毕竟是“半路出家”,战斗力不足。黄烈又向龙泉邻近的建安(今福建)借兵。宋代杨时撰的《翁行简墓志铭》记载:

公讳彦约,字行简。其先京兆人,唐末避地,子孙散居七闽。公之六世祖徙家建州之崇安白水乡,故今为崇安人……政和三年(1113),擢进士第,调汝州龙兴尉……政和七年(1117),改宣教郎,除太常博士。以与修因革礼,迁奉议郎。岁余,乞补外,除提举河北西路学事……时浙寇犯衢、处,公之弟中丞公由御史府得请乡郡。公亟以书属之曰:“贼方炽势,必侵轶吾郡。自衢信抵浦城、崇安,险随易守不可犯。惟处之龙泉至松溪、浦城,皆荡野无捍蔽。龙泉破,则建危矣。龙泉之士有叶植者,其人迈往有智略,因之使拒守,宜可倚办。”中丞公然之。比至镇,植已率众拒贼,即出兵益给粮械助之。卒如公所料,朔方士大夫闻之,谓公料贼于数千里外,如指诸掌,非智虑精审过人能如是乎……娶吴氏,奉议郎桓之女,封孺人……

(杨时《龟山集》卷三二)

翁行简是龙泉松源乡大济村吴恒的女婿,其弟翁彦国由御史中丞回乡知建安府。翁行简未雨绸缪,写信给弟弟,向他推荐龙泉的叶植。翁彦国到建安时,叶植已率众抵抗。于是,翁彦国“即出兵,益给粮、械助之”。

洪载部数万人从处州城出发,进军丽水县浮云乡,直抵龙泉东界。沈希稷、陈沔、叶植率军从龙泉安仁、武溪抵浮云的七赤(今赤石),最后在石塘对垒决战,洪载军大败,退回处州城。龙泉军与义乌、温州官军合围处州城。《钦定四库全书·会稽志·卷一五》记载:

姚舜明,字廷辉,嵊县人……宣和二年冬,盗发睦州青溪,连陷杭、睦、衢、婺、处、歙六州。以舜明通判婺州,遂权州事。招集流亡,兵数千人,穿贼境以入郭,晨登义乌门治城壁,飞矢雨集。舜明亲率从兵以石击贼,既而引兵出战,贼遂大溃。又,贼帅洪载众四十万据处州不下,舜明访得其母妻,令载所厚范渊往谕祸福。载即解甲来降,平贼之功于时为冠……

宋宣和三年(1121)八月,洪载开城门投降。《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二四·城池·修城记》记载:

宣和庚子,盗发青溪,一时群恶啸聚,遂至猖獗,攻破杭、严、徽三郡。明年,遂陷衢、婺,惟处最后失守。丽水、松阳、遂昌、青田、缙云皆没于贼,而剑川独完。制诏守臣浦城黄公即剑川治事,以须具平。公间关赴难,与通守会稽石公夙夜究心,奉宣威令,剪灭强梗,招携善良,千里之间不战而屈。八月辛亥,贼将洪载以城降。又明年,境上残党悉除……

沈希稷因平乱有功,“晋秩一级”。陈沔获得擢升,任秀州(今浙江嘉兴)准备将领。宋代郑刚中《北山集·卷三七·乞差陈沔充将领》记载:

契勘前知本州叶焕在任日,奏乞武翼郎宋恩充本州准备将领,统领四县弓手一千三百余人。今来宋恩就差充东南第四将,其秀州准备将领不可阙官训练统辖。

伏见忠训郎陈沔,在宣和间系处州剑川县监,当时方贼作过,连陷婺、睦、衢、处等州,至诸县皆被残破。而沔独率县人捍御剑川,相持累月,贼不能入,不唯保全一县仓库生灵,而又障蔽福建之冲,使无侵轶之患。某不识其人,然稔闻其事,观其已试,可见其才。某今欲乞特差陈沔充本州准备将领,填宋恩阙。庶几缓急可以倚仗。

叶植也因功获开封府掾。宋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二五·叶植改合入官开封府掾》记载:

属者盗起东南,尔以才力自奋,输才募士,捍卫一方。幕府上功,序于庶位,而抗章自列,求试有司,进锡官荣,以成汝志,可不勉哉。

龙泉县民为纪念沈希稷等3人,在县西40里的玉峰寺建“三贤堂”。《浙江通志·卷五一·古迹》记载:

三贤堂,(《龙泉县志》)在玉峰寺。宣和间,邑人为邑令沈希稷并摄丞陈沔、进士叶植立。

汪汝则

宋绍兴元年(1131)冬,汪汝则到任知龙泉县。汪汝则,字方叔,安徽旌德(今宣城)人,以荐辟入官。《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一一七·职官志·名宦》记载:

(太平府)汪汝则,字叔方。宣和初,除芜湖县丞。以助平方腊功,改衢州士曹。时廷臣奏对,有论及守令人材者,上曰:“使人人如汪汝则,何患不治?”

宋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腊在睦州建德军青溪村起兵,随后攻占毗邻的歙州(今安徽),战乱波及芜湖。汪汝则因平乱有功,任衢州士曹。宋绍兴元年,汪汝则知龙泉县。此时的龙泉,刚刚经历过建宁府御营前军将杨勃、瓯宁范汝为的劫掠。县内有人趁乱私相勾结,在城中四处劫掠,百姓惶恐不安。汪汝则巡察市井,装出对此事漠不关心,3天后突然出手,逮捕了为首的两人,并在城内最热闹的地方当场斩首,弃尸于市。汪汝则的铁腕震慑了不法分子,社会趋于安定。

有人以“擅杀”罪上告汪汝则,好在时任处州郡守苏达替汪汝则斡旋,并将详情上奏朝廷,得到宋高宗赏识。《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一五七·名宦》记载:

汪汝则,(《栝苍汇纪》)宛陵人。绍兴初,知龙泉县。适巨寇杨劾焚荡之后,闽盗范汝为复拥众出没县界。时栾孤辈诡谋鼓噪,欲从之,且肆掠于市,民不宁居。汝则至,恬若无闻。视事三日,捕首奸二人,尸诸市,其徒股栗莫敢动。事平,以擅杀告,待罪。郡守苏达曰:“当多难之时,为百姓除害,何必尔也。”请于朝以留之。因疏名于屏。任满,升绍兴府判。

汪汝则惩办首恶,稳定社会治安后,重建被付之一炬的儒学。因治绩优异,得到擢升。《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四记载:

(绍兴三年,1133,夏四月)壬辰,浙东宣谕朱异荐左宣教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张九成、义乌县令闾邱昕、右承义郎、知龙泉县汪汝则、左奉义郎、知瑞安县熊彦诗、右从事郎、知嵊县姜仲开政绩。诏:“并进一官。”吕颐浩言:“仲开,臣之外亲,乞勿赏。”上曰:“此所以为公使,有罪,虽卿之亲亦不当贷。”昕,松阳人也。

绍兴通判任满后,汪汝则历知信州(今江西)、衢州(今浙江),著有《读史手抄杂著》二十卷。

杨大异

杨大异是醴陵(今湖南)人,师从理学一代宗师、湖湘学派的开创者胡宏。宋嘉定十三年(1220),杨大异中进士,授衡阳主簿。宋嘉定十七年(1224),杨大异调任龙泉县尉。时龙泉县知县缺,杨大异以尉摄县事。

杨大异刚到龙泉就碰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浙西提刑赵与筹派官吏到龙泉,以“和杂”的手段征粮二万石。和杂,是南宋官府强制收购民间粮食的官买制度,实行抑配征购,按人户的户等、家业钱额、税钱额、税粮额、顷亩额等强制摊派。一石等于120斤,二万石等于240万斤。龙泉县的粮食几乎被搜罗一空,米价暴涨,且有钱也买不到粮。

杨大异到任时,提刑司已征粮完毕,等待装运。杨大异经过察访,毅然将粮食以收购价“出粜”给百姓。《大清一统志·卷一二〇·名宦》记载:

杨大异,醴陵人。宁宗末,调龙泉尉,摄邑令。适岁饥,提刑司遣吏和条米二万石于邑,米价顿增,民乏食。大异即以提刑司所余者,如价发粜。民甚德之。

杨大异此举等于捅了马蜂窝。提刑司赵与筹不是一般的人,《宋史·列传·第一八二》记载:

赵与筹,字德渊,太祖十世孙。居湖州。嘉定十三年进士。历官差主管官告院,迁将作监主簿……浙发运使,时暂兼权浙西提点刑狱;授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兼行宫留守,节制和州、无为军、安庆府三郡屯田使;时暂兼权扬州、两淮安抚制置使,改兼知扬州,寻兼知镇江府,兼淮东总领,提举洞霄宫;复为淮、浙发运使,差知平江府,特转两官致仕。景定元年八月,卒,特赠少师。

赵与筹虽和杨大异为同榜进士,但身世显赫。《宋史》这样评价他:

与筹所至,急于财利,几于聚敛之臣矣。

赵与筹在龙泉“和杂”,以低价购进,高价卖出,为的是个人聚敛“财利”。杨大异将粮食原价卖给百姓,等于断了这位“同年”的财路。赵与筹起初收集杨大异的犯罪证据,因杨大异刚正清廉一无所获,又以“抗命不从”的罪名,将杨大异从龙泉调任安远县尉。《宋史·列传·第一八二》记载:

杨大异,字同伯,唐天平节度使汉公之后,十世祖祥避地醴陵,因家焉。祥事亲孝,亲亡哀毁,泣尽继以血。庐墓终身,有白芝、白乌、白兔之瑞。事闻于朝,褒封至孝公,赐名木植墓道,以旌其孝。大异从胡宏受春秋大义,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授衡阳主簿,有惠政。调龙泉尉,摄邑令。适岁饥,提刑司遣吏和余米二万石于邑,米价顿增,民乏食。大异即以提刑司所条者如价发粜,民甚德之。

提刑赵与筹大怒,捃其罪弗得,坐以方命,移安远尉。邑有峒寇扰民,官兵致讨,积年弗获,檄大异往治之。大异以一仆负告身自随,肩舆入贼峒。传呼尉至,贼露刃成列以待。徐谕以祸福,皆伏地叩头,愿改过自新。留告身为质,偕其渠魁数辈出降。以赏迁吉州户曹,改广西经干,复以弭盗赏,除四川制置司参议官。北兵入成都,大异从制置使丁黼巷战,兵败,身被数创死,阖门皆遇难。诘旦,其部曲窃往瘗之,大异复苏,负以逃,获免。进朝奉郎,宰石门县,就除通判溧阳,摄州事,皆有惠政……

《宋史》将赵与筹和杨大异列在同一卷,在传末评价两人:

论曰:……赵与筹扬历最久,甘为聚敛之臣……大异节义如此,宜其善政之著称于世也。

杨大异入祀龙泉县名宦祠。

清光绪版《处州府志·职官志》收入龙泉名宦的还有:

叶绾,闽人。(绍兴)十七年知邑事。居官以正身为本,优于恤民,严于驭吏。讼牒至庭,灼见情伪巧辞以诋欺。与夫无大利害者,斥而遣之。民有争辩,必晓之以理。如父诏子,委曲开谕,其抵罪者自以为不冤。俗好斗,绾教以惩忿窒欲,全身保命。且约保伍以救解之,保伍不救与之同罪。朔望,延见士子,论经问难,待以优礼。先是,邑佐括民老病为隐丁,抑之输纳,绾验而免之。经界法行,遵奉严谨,不事篷楚,坐致集办。催科政缓,郡数督责,不辞。及去,邑人为立德政碑。

傅兆,上饶人。庆元初知邑事。性廉介。为民备荒,出所得俸钱六十万有奇。会岁丰谷贱,余米三百余斛,置仓别贮,俟农事方殷,旧谷将没,则如其价以出之,至秋复敛,名其仓曰“劝储”,择邑有行谊者司之,岁率为常。民怀其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