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新闻网讯(记者 胡春麟 通讯员 黄大庆)在近日召开的全省土特产·土著鱼类保护发展工作会议上,我市作典型交流发言,分享了在土著鱼类保护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
我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山为长三角之巅,水为三江之源,出境水常年保持一类水质。好山好水好空气,为石蛙、光唇鱼等特色土著鱼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近年来,我市以打造全省土著鱼集聚区为目标,优化渔产业布局,出台《关于推进特色精品农业高品质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通过政策撬动、金融支持、建立“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科研攻关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推动特色土著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建成石蛙规模化养殖基地12个、光唇鱼规模化帆布桶养殖基地5个。
11月26日,在位于石达石街道垟畈村的富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潘建伟正忙着与客户沟通鱼苗的销售事宜。潘建伟原本从事其他行业,2015年,他看中了光唇鱼养殖的广阔前景,转投养殖业。
“我这里有种鱼1000多公斤,现在繁殖的水花(刚孵化的稚鱼)有3000多万尾,剩下的寸苗还有400多万尾。”潘建伟介绍,光唇鱼的繁殖期从5月底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份。目前,公司的鱼苗销售市场广阔,深受外地客户的青睐。
聚焦土著鱼保育研繁,我市成立了全省首家石蛙养殖行业协会、推出全省首个石蛙养殖政策性保险,同时,构建“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科研攻关机制,与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本土特色土著鱼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今年养殖了5000多公斤石蛙,销售额能达到120万元,利润预估有50-60万元。”旺宝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水养告诉记者,得益于“省级科技特派员+基层农技员+产业农技员”的技术服务体系,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合作社的养殖技术有了很大提升,石蛙产业也发展得越来越好,并带动发展了17家石蛙养殖户。
聚焦产业带富质效,我市大力推广“强村公司+村集体+社会资本+农户”项目共建模式,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助力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如道太乡通过光唇鱼养殖共富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120余万元,农户增收40余万元。截至目前,全市有丽水市级龙头企业2家、农民合作社11家、家庭农场34家。
为做大做强土著鱼类产业,我市开展“龙泉棘胸蛙(石蛙)”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道太乡打造了“瓯江渔夫”区域公共品牌,推出“瓯斑斑”“江蛙蛙”品牌形象IP,提升产业知名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开发了特色渔宴等爆款美食,撬动农家乐、酒店等延链经济。
如今,土著鱼类产业俨然成为龙泉富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今年,我市石蛙和光唇鱼的产能同比分别增长73%、46%,预计可带动农民增收25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