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资讯 > 今日龙泉

龙泉小村庄何以获世界大奖 探索“最佳旅游乡村”背后的故事

文章来源:龙泉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1-29 16:04:07 点击数:

“家人们,我们成功了!”

北京时间11月15日,联合国旅游组织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举行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发布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代表龙泉市溪头村远赴哥伦比亚领奖的溪头村党支部书记曾志华领奖后,第一时间给乡亲们报喜。

“最佳旅游乡村”是世界乡村旅游领域的最高殊荣。今年,溪头和另外6个中国乡村入选。这也是溪头村摘得全国生态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含金量十足的荣誉后,拿到的又一张纯金名片。

这个荣誉,是对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成就的肯定,更是龙泉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展现。背后,是这方山水之间,文化的溪流汇成河,绿色的梦想长成林,同心的力量聚成山。

特约记者 张有钢

村庄整治凝聚“一村人”

溪头村,因地处瓯江、闽江、钱塘江三江源头,故名“溪头”,是一个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村落,也是浙西南山区典型的“山头村”。

“每一个来过溪头的游客,都说羡慕我们能生活在这么美丽又有文化内涵的村庄里,就像世外桃源一样。”村民吴呈伟告诉记者,溪头从一个名不见径传的偏远小山村,成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说起溪头村的华丽“蝶变”,不得不提“八棵树公园”的故事,这也是溪头村走向振兴的起源。“你们进村口,就能看到八棵树公园,这里原是一个竹木加工厂,旁边的防洪堤原来是一处斜坡,发大水时,经常被淹。”吴呈伟说。

上世纪“木头经济”时代和瓷土产业兴旺时期,溪头村盗采成风、污水横流,再加上房前屋后私搭乱建的猪栏、茅厕、灰寮,田间地头乱堆的杂物垃圾,环境整治迫在眉睫。

自2003年起,溪头村以浙江全面实施“千万工程”为契机,放弃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利益的老路子,先后打响“治水战”“环境整治攻坚战”等,全民参与拆违治乱、治水兴村,并推出上下游六个村联手签订护溪公约、家逢喜事放鱼等文明新风。不仅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一溪“牛奶河”恢复了清流,村庄开始有了游客的身影。

2008年,溪头村开始设想发展乡村旅游,决定把村口清理出来的空地建设成一个公园,作为展示村庄的一个形象窗口。为此,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发动村民共建共治,并邀请到台湾设计师王惠民来做总体规划设计。

“这八棵树很美,应该至少有60年吧!”王惠民进村考察走访时,发现原址上有八棵树。结果他身旁一位60岁左右的村民突然开口说:“不止60年了,我们从小就在那些树下玩大的,听老年人们讲应该已有120年。”

那天,王惠民、村两委干部和一帮热心村民,从傍晚后开始,一直讨论到将近午夜。村民们兴致勃勃地回忆着这八棵树的故事,心中对村口公园的想象从那一晚开始具象化。设计师反复修改方案,村民们的许多意见建议,都被吸取在这个以8棵树为主题设计的公园规划中。

公园开建后,贡献了许多点子和智慧的村民们主动捐款捐物,义务投工投劳。铺设花坛的几万颗鹅卵石是村里妇女们从河里捡的,凉亭上12个马腿有10个是村民自愿捐赠,广场四周的苗木也是村民自发捐钱购买……“八棵树公园”里的每一个小景,村民们都有深情的回忆。

也是在那一年,外出工作20多年的吴呈伟回到了老家,亲眼参与和见证了溪头村一步一步的华丽蜕变。和他一样,村民们的村庄“主人翁”意识,渐渐地被激发了出来。

共同家园,要做成什么样,生活在这里的人才是最有发言权的。此后,每年制定村庄三件民生实事时,溪头村两委都会提前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把发展要做的事变成村民要做的事,把“全民共想”变成“全民共享”。

变美了的溪头村,还引来了全球首个“在地性”竹建筑双年展的落户。2012年,在著名艺术家、策展人葛千涛的运作下,中国、美国、哥伦比亚、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越南8个国家的11位知名设计师走进溪头村,以龙泉竹子为主材料,结合本地夯土、垒石等传统工艺,打造了16座各具风格的国际竹建筑群落。

这当中,包括传统青瓷作坊、创空间、艺术酒店,还有低耗能示范竹屋、当代青瓷艺术馆、陶艺家工作坊等单体建筑。2016年,首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在溪头村举行,溪头村的美名,走出大山,走向了世界舞台。

每当夜晚,国际竹建筑群落内部的石块建筑发出微光,竹制外壳如同灯罩,一幢幢竹建筑犹如放大多倍的手工艺品,如梦如幻。溪头国际竹建筑群也获得业内认可,拿到建筑领域内极具影响力的奖项——ArchDaily年度国际建筑大奖。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溪头村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扬起绿水青山的帆,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快速行驶在奔向“金山银山”的新航线上。

非遗“活化”拓展“一村人”

溪头村的美,并不囿于自然山水之形。作为近现代龙泉青瓷传承地,这里的传统文化同样令人难以忽略。

走进溪头村,沿着村道一路前行,只见满眼翠色,随处可见的瓷片小道、青瓷微景观等文化元素,无一不在诉说历史。依山而建的7座古龙窑,是现今世界上保存完好的最大古龙窑群,张、陈、李、龚四大青瓷世家在这里演绎着“百年护窑”的故事。

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龙泉青瓷的价值和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溪头村两委抓住机遇,让沉寂多年的古龙窑重燃窑火,一些走出去的青瓷艺人又自发回村,在这里研究与探索龙窑烧制技艺。

“龙窑窑温控制难,成本高,但是烧出来的成品却独具个性,窑变特征明显,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意外惊喜。”2017年,张晞、陈克萍等溪头籍青瓷大师牵头成立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研究会,在溪头常态化组织开展龙窑烧制技艺研究、交流、培训等活动。

张晞告诉记者,他们经历过无数次的探索总结后,龙窑烧制成品率越来越高。从溪头开始,已有小梅、查田、道太等多个乡镇龙窑再燃窑火,许多年轻艺人也学会了观火候、适时投柴、调节窑温等,龙窑烧制技艺得到了有序传承。

基于溪头村良好的文化旅游基础,2017年,我市在溪头村创新探索文旅融合之路,策划推出“不灭窑火”传统龙窑烧制技艺活动,在传统的祈福纳祥仪式中,设计了开盲盒、众筹烧青瓷、龙窑宴等互动活动,新颖的文旅IP很快打出了知名度,“到溪头当窑主”成为网络热梗。

渐渐地,这个偏远小山村热闹了起来,不仅有国内各地的游客,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青瓷文化成为大家共同喜欢的语言。“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这种仪式,这里的青瓷文化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虽然我在龙泉的时间很短暂,但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这里。”来龙泉参加活动的法国陶艺家COLLEU Yann Cyril到过溪头就念念不往,他说希望有机会能到龙泉工作。

家乡火起来后,一些在外打工的溪头村人纷纷选择回村创业。祖祖辈辈生活在溪头村的金朝军曾在云南开酒店,看到村子的良好前景,阔别家乡20年的他,回村继承父亲留下的古龙窑,在重拾制瓷传统文化的同时,还把老宅修葺一新,开办了“古窑里”民宿。“每年收入挺不错的,我现在还在城区黄金地段开了两家青瓷实体店,这窑火真是带旺我们一村人了。”金朝军说。

随着活动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溪头村“不灭窑火”获评浙江省示范文旅IP,并成为常态化、定制式非遗演艺项目。“能用古龙窑烧制青瓷”,使得溪头村成为龙泉青瓷大师们争相前往的“宝藏村”。目前,溪头村的青瓷工匠人数已超过300人,其中不乏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众多青瓷大师的加入,促进了乡村文旅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溪头村也因此成为中国10个活化村庄典范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旅游景区。

留住文化,记住乡愁。除了古龙窑群,溪头村内还有清代水碓、瓷土矿场、原料加工作坊、青瓷手工作坊10余处,至今仍在使用。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溪头村着力强化了对青瓷文化、龙窑文化等非遗文化表现,街头巷尾、房前屋后等,都巧妙地融入了青瓷元素。

今年6月,溪头村策划开展“寻瓷计划”,吸引了本村及市内外众多青瓷艺术家参与,共收集梅瓶、洗、盘、壶等青瓷作品上万件, 全部陈列在国际竹建筑群的当代青瓷艺术馆。转角可见的一抹抹粉青、梅子青、天青、豆青……不仅为溪头文旅添光彩,而且为未来留下一笔文化财富。

龙泉青瓷是中国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非欧各国。如今在溪头,龙泉青瓷再次走向世界,仍然引起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共鸣,优秀文化的价值,可见一斑。

文旅共促带富“一村人”

一个乡村要走向世界,需具备更开阔的视野、更创新的思维和更包容的态度。

名声响起来的溪头村两委一班人,又开始琢磨如何用文化旅游带富一村人。2021年,溪头村引进丽水一家旅游开发公司,成立了“一村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全村2145名村民都成了股东。

随后,“一村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全面开启“政府托营+村庄经营+市场运营”模式,经营管理村里的星空帐篷酒店、国际竹建筑、古龙窑等乡村两级经营性资产和宝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短短三个多月,经营收入就超过了35万元。

位于“八棵树公园”旁的“星空帐篷”基地,是溪头村实现共富愿景的一个载体。这个项目由村集体出资、旅游资源由全体村民共享,自2021年对外营业以来,很快便成了网红打卡地,吸引着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在溪头村,无论面对任何挑战,接纳和包容的态度总能让村庄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这种群体情绪认同也一直保持到今天。

借助“不灭窑火”“国际竹建筑”等文化窗口,越来越多的投资商将目光聚焦在宝溪。2024年7月,来自上海的投资商王勤刚带着团队来到溪头,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与村集体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全方位经营乡村旅游资源。

“文化底蕴深厚的溪头村,充满了发展机遇和空间”,在王勤刚看来,溪头村的乡村旅游还能再向前一步,迈向更广阔的市场,“当地的特色文化正是溪头脱颖而出的关键。村庄接轨国际,并非要重塑外形,而是要以最具乡土性的文化元素和最具创新性的思维,作出最受大众认可的表达。”

同样作为外来创客的陈建芬十分认同王勤刚的观点。来到溪头10年,陈建芬学会了揉泥、拉坯、素烧、施釉等工艺流程,逐渐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拥有一家青瓷工作室的主理人。

陈建芬眼中的溪头村,是一个有着“可学习的东西很多”的乡村,这里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的创意,一旦深入了解,便无法自拔,“但溪头村总有自己的节奏,这种节奏并非闭门造车式的,而是信而有征的、吐故纳新的。”

“一个人干不过一群人,一群人干不过一村人。”溪头村用“一村人”理念,实现“一村好风景”“一村好钱景”。目前,溪头村70%的村民从事旅游业,旅游收入在村民总收入中占比超80%,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15216元增长至2023年的36187元;年均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

溪头村还创新“溪游记”文旅IP,与周边6个乡镇22个村组建旅游联盟,以项目共建、产业共营、资源共享打造文旅大IP,共同奏响龙泉文旅振兴大合唱,推动“一村富”迈向“村村富”。

“以自然生态为基石,以非遗为精髓,以产业创新为引擎,这是china(瓷器)在世界面前的一次绝佳展示机会,也为世界乡村旅游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新样本。”浙江省旅游民宿产业联合会会长吴健芬这样高度评价溪头村。

“溪头村是龙泉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接下来,我们将以溪头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为契机,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以匠心推动龙泉文旅高质量发展。”市文广旅体局负责人如是说。

有中国风,也有国际范。溪头村的“世界最佳”,等待更多的人去感受和体验。

记者 姜爱华 王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