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4亿元,可比价增长5.2%,位列丽水九县(市、区)第三位。可比增幅高于丽水(4.9%)0.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4.2%)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总产值17.29亿元,同比增长3.6%;林业总产值5.62亿元,同比增长4.2%;牧业总产值3.80亿元,同比增长13.3%;渔业总产值0.4亿元,同比增长1.7%。
分季度看,一季度产值增速4.9%,产值占全年20%;二季度产值增速4.3%,产值占全年24%;三季度产值增速4.6%,产值占全年20%;四季度产值增速6.2%,产值占全年36%。农业产值四季度占比最大,二季度次之,一、三季度最小。
一、2023年农林牧渔业生产形势
(一)种植业稳中有升,结构优化。
种植业实现总产值17.29亿元,同比增长3.6%,产值占比63.1%,是我市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粮食、蔬菜、食用菌、茶叶、中草药是种植业的几个主导产业。
1.粮食生产稳步增长。2023年,粮食总产量为8.22万吨,比上年增长6.83%。按品种分,稻谷产量6.29万吨,同比增长15.86%;玉米产量0.15万吨,同比减少70.29%;豆类产量0.31万吨,同比增长1.9%;薯类产量0.46万吨,同比减少23.21%。全年实现粮食总产值2.52亿元,同比增长1.21%。
2.食用菌产业生产趋稳。2023年食用菌产量15925吨,同比增长5.29%,产值5.52亿元,同比增长2.39%。2023年,香菇产量3676吨,同比增长2.07%;黑木耳产量8934吨,同比增长8.22%。金针菇产量621吨,同比减少0.48%。
3.蔬菜产业稳中有升。2023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 12.07万亩,总产量21.2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8%、5.0%。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均增长,主要原因是前几年我市蔬菜公用品牌宣传推介,市场竞争力、知名度大幅度提高,“龙泉绿”“龙泉茄”品牌效益显现,在去年蔬菜产业效益较好带动。加上推进“菜篮子”保供工程,乡镇发挥优势发展蔬菜连片种植。第三是因为2023年通过茄子、芋头、蒲瓜、黄瓜等品种高产、优质新品种引进推广,连作障碍治理、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利用率提高。
4.茶叶生产较快增长。2023年茶叶总产量2903吨,同比增长7.6%。今年气候情况较好,同时,加强茶园水肥管理有利于茶树生长。茶产业提质增效,通过产业政策项目扶持,新建茶叶基地10个(950亩),结合强化春茶加工、幼龄茶园管理、茶树修剪等技术指导,以及对野生茶、黑茶产品开发生产等举措。
5.中药材产业发展较快。2023年中药材产量达3072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73%,成为农业生产的亮点之一。铁皮石斛等传统道地药材和温郁金等新兴中药材稳步生产,2022年龙泉出台《龙泉市林业发展和资源保护扶持政策》,林下经济发展显著,林下中药材栽培面积增加2000多亩,和工厂化灵芝栽培技术的不断完善与优化,灵芝工厂化栽培产量不断提升。
(二)竹木采运有所上升,林业经济发展平稳。
林业实现总产值5.62亿元,同比增长4.1%。林业作为高产值的大板块,占龙泉市农业经济的20.5%。
林产品产出有增有减。2023年,笋干有所增加,产量9295吨,同比增长9.9%。油茶籽产量2400吨,同比减少26.3%,油茶籽统计以本年度下达任务数为准,2023年下达的任务数为2400亩,故本年度增长较大。木材采伐量6.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5%,由于今年以来木材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导致农民采伐积极性不高,因此不存在大幅增长。毛竹产量3200万根,同比增长4.6%。2023年,市委市政府交办“加快竹木初加工点建设,降低竹木企业生产成本”事项,要求2023年建设6个竹初加工点,根据相关乡镇(街道)竹初加工点的建设需求及申报情况,林业局会同相关乡镇(街道)筹划建设兰巨乡下沙桥村桑场地块和蜜蜂岭村古田地块、八都镇东音村“风阳垄”、八都镇双溪口村“瓦窑后”、八都镇野窖村“乌头岗”、查田镇墩头村“练上户”6个竹初加工点。截止目前,兰巨乡蜜蜂岭村“古田”、下沙桥村“桑场”竹初加工点已基本完成建设工作。随着初加工点建设工作的推进,毛竹需求量逐步增大。
(三)畜牧业形势总体良好,量价同增。
2023年,畜牧业总产值3.80亿元,同比增长13.9%。就目前龙泉市农业发展形势来看,畜牧业对农林牧渔业正向带动作用较大。
生猪出栏较大幅度增长。2023年,龙泉市生猪存、出栏量大幅增长,生猪存栏9.90万头,同比增长7.09%;生猪出栏11.85万头,同比增长10.54%。全年生猪产值2.96亿元,同比增长10.54%。一是因为随着龙泉市致诚牧业生猪养殖场四季度建成投产和其他生猪养殖场增加单位产能释放,四季度出栏量有较大增长点,从而带动全年生猪出栏的增长。同时农业农村局也派出畜牧、农业执法等相关科室组成的宣传小分队,与大型养殖场对接,加大农业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确保生猪检疫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头,确保提高检疫数量。二是因为以“六化”引领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养殖场提升改造等防控措施,实现产能稳定,保障供应。
(四)渔业生产形势较好,保持平稳增长。
随着帆布桶养殖、石蛙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的推广,2022年屏南镇新增的1个帆布桶养殖基地、道太乡新增的2个帆布桶养殖基地、6个石蛙养殖基地今年开始产出,新增产量30多吨,同时,通过近几年大规模的增殖放流。2023年,渔业产量4322吨,同比增长4.96%。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市场风险大,农业生产效益不稳定。市场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而农民由于资金、技术、信息的缺乏,使他们既缺乏抵抗风险的能力,又缺乏抓住机会的远见,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益不稳定。
(二)农业主体老龄化的问题。农业生产劳动力普遍集中在50岁以上,年轻人普遍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因目前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为中老年人,在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方面相对比较欠缺。
(三)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农业分散经营仍然较为严重,基础及配套设施薄弱、土地流转较慢、产业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农业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直接影响了种养殖业扩面提质,也加大了产值统计的工作量与难度。
三、意见建议
(一)建立农业生产市场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应该采取得力措施,弥补农民市场把握能力的缺陷。建立建议鼓励民间建立市场咨询机构,畅通的市场信息发布渠道,为农民解读市场信息,让农民能方便地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
(二)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着力培育农业新产业、农村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门路。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现代农产品物流,确保农产品卖得出、卖个好价钱。鼓励新开工重大工程项目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整合优势品牌资源,打造一批知名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提升产品和产业溢价能力。突出产业扶贫,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确保户户有持续稳定的产业增收项目。
(三)抓产业提效益,推动特色产业量价同增。围绕打造乡村振兴特色示范带,深入落实我市特色精品农业高品质发展系列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土地集中流转、规模种养殖业发展和产业增量提质,以区域协调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省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农业“双强”和主体设施化提升等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黑木耳全域范围规模扩容和产业化提升、茶果蔬产业扩面提质、中药材渔业特色示范创建、生猪养殖场产能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