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复兴剑瓷之都,奋力打造品质龙泉,加快打造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山区样板。在此背景下,龙泉市如何站位全省,结合实际,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促进农业产业(包含农文旅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展道路也尤为关键,特别是要向高质量农产品要收入,向产业链要收入,向降成本要收入。本案以龙泉市农业重乡兰巨乡为例。
一、兰巨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
2021年,兰巨乡耕地面积32570亩,林地面积163532亩,茶叶总量755吨,水果生产总量4523吨,蔬菜总量10770吨,中药材总量3333.6吨,食用菌总量865吨,农业总产值为3.56亿元。近年来,龙泉市兰巨乡以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为重点,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旅一体化进程,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旅融合发展道路,成功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家,特色家庭农场28家。如悦园家庭农场基地面积60多亩,除了太阳花,还有玫瑰、月季、三角梅等品种,年吸引游客近万人,实现收入达60万元,利润20余万元。另外,龙泉市兰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是全省首批25个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之一。园区核心区坐落在兰巨独田等村境内,面积4000余亩,涉及桐山、仙仁、独田、上湾等7个行政村150余户农户,核心区内从事种养殖的农业主体有9家,农旅融合3A景区范围内有5家。有水果基地700亩、笋竹两用林基地500亩、菜竹笋基地60亩、油茶基地200亩、茶叶基地800亩、花卉基地100亩、有机水稻基地300亩、生态养殖场4家。配套有4.8公里骑行绿道、游客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帐篷露营基地、汽车露营基地、阳光餐厅、观景台、骑行驿站、旅游厕所等旅游设施。基地设施齐全,产业特色明显,并成功创建为国家级3A景区,对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起到较大作用。
二、兰巨乡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兰巨乡产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有:
1.土地碎片化、分散化问题。一是由于传统的耕地分配模式是按照老一辈人开荒的耕地进行分配,耕地面积不多且分散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村民的土地较为分散,且有部分穿插在其他规模户的耕地之中,造成机械耕种效率不高。二是一些粮食种植条件不够集中、种植地理优势不够明显的村直接划分为粮食功能区,如大赛管理区内的大赛、南山等村,一旦划分为粮食功能区,管控的条件限制增加,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发展。
2.农业品牌建设较为滞后。农产品存在品牌意识不强、管理和营销手段缺乏问题。同质产品多个商标品牌,营销规模小、多而杂,自主经营手段缺乏,品牌市场认知度低,导致高品质农产品的影响和竞争力不足。如农业园区的管理主体问题,乡政府与市直属管理主体频繁更换,导致管理混乱。且土地使用权都集中在下沙桥村、桐山村、仙仁村、豫章村、石玄湖店村的生产队,在开发和使用上村民的意识跟不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导致农业园区在提升上、使用上都不够理想。
3.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强。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导者,是带动农业产业链高速运行,是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经济转移劳动力的关键。龙头企业在兰巨区域内少之又少,大多以合作社和家庭农产为主,且农业产业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兰巨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缺乏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发展成为农业龙头企业,也缺乏要将之发展成为龙头企业的意识与长远性的规划。
三、发展兰巨乡现代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1.坚持机制创新,加大规模经营。一是科学制定规划。相关部门应该对乡镇加强指导,合理科学地规划粮食生产功能区,切实解决粮食功能区土地碎片化问题。二是应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创新,按照科学性、前瞻性、有效性要求,积极探索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新形式、新路径。如土地托管模式,包括菜单式托管、全程托管、承租型合作模式和土地入股模式,降低农资成本、农资用量、机械化成本、水电设施成本,提高科技兴农水平,提高生产效益和效率。三是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流转。适应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迅猛发展。作为农民为提高组织化程度而创建的一种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农民的土地向这些合作组织,特别是粮食生产合作组织流转,无论是采取出租,还是入股的方式,都可以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2.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一是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农业示范区的高级形态,首先现代农业产业园要姓农,在此基础上再发展农旅融合。兰巨区块的土壤、水、地势最适合发展水果产业,所以可以走以水果产业发展为重点,水果种植、采摘、生产、加工一条线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二是制定品牌农业发展规划,通过挖掘和整合兰巨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新特农产品,例如成立红美人、葡萄、甜橘柚、茶叶、仙仁长寿米等产业联盟,努力打造档次高、叫得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三是增加现代农业园区的文化内涵,提倡文化营销,宣传产品的特点和优势,搞好农业品牌运营,加强品牌指导,充分利用电视、抖音、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农业品牌的公益性宣传,进一步提高农业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及社会影响力,提高园区的农产品知名度。
3.发展产业化经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一是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引导、调控,明确政策扶持方向和力度,项目重点支持大棚设施、新品种引进、基地提升改造、品牌创建等方面,争取以有效资金引导水果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做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二是尽快构建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资保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如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的投入。三是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科技攻关、技术改造的投入尤其是种子种苗和疫病防治工程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先进的保鲜、储存、包装等新技术的投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提案。提案人:包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