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产业扩大税源是全面复兴剑瓷之都、奋力打造品质龙泉的硬核支撑,是加快推进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2021年我市实现GDP162亿元,同比增长6.9%;实现税收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12.3%。GDP总量位居丽水第4位,税收总量位居丽水第6位。相比发达地区,我市经济总量小、产业发展滞后、税收收入少、税源结构不合理等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一是工业税收支撑力不强。2021年我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亿元,列丽水第7位,工业入库税收4.4亿元,占比28.4%,其中制造业税收占比仅为22.2%,分别低于全省和丽水9.6、2.7个百分点。规上亩均税收10万元,低于丽水6.4万元。汽车零部件、剑瓷、不锈钢、竹木加工、健康医药等主导产业规上产值分别只有21.8亿元、2.2亿元、12.8亿元、17.2亿元、8.3亿元,对税收贡献度仅为5.8%、1.6%、4.3%、4.8%、1.4%。
二是对房地产业依赖度过高。我市房地产和建筑业税收占比从2019年的38.5%上升至2021年的40.2%,分别高于全省和丽水14.6、6.3个百分点,重点税源企业近半数集中在房地产业,全市前10位纳税企业中房地产和建筑企业就占了5家。房地产业将对我市财力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产生较大影响。
三是纳税企业整体实力偏弱。缺少龙头企业的引领和支撑,目前仍没有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无纳税500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2021年我市企业所得税占比18.9%,分别低于全省和丽水7.1、1.4个百分点,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欠佳。
从以上情况看,我市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产业发展徘徊不前,缺乏大企业大项目带动,规模工业已经跌落到丽水第三梯队,做大产业特别是工业产业已成当务之急,下步要紧紧把握省委省政府支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机遇,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全力推进做大产业扩大税源行动,加快我市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在培育税源型生态产业上下功夫,切实优化税源结构
一是全力以赴壮大生态工业。坚定不移以新型工业化推动生态颜值向经济价值跨越,聚焦精密制造、创意时尚、健康医药三大主导产业,打造标志性产业链,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开辟拓展新税源,大幅增强工业税收的支撑力,形成可持续增长的强劲动能。二是持续推动房地产和建筑业平稳健康发展。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房地产和建筑业仍然是我市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应促进其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传统税源优势。三是规范发展总部经济。发挥平台经济具有短、平、快的优势,采取支持龙泉金恒经贸有限公司争取纳入开具废旧物资收购发票试点企业、加快设立与三个飞地相关的批零企业等措施规范发展总部经济。
二、在推进精准性招商选资上下功夫,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聚力招大引强。重点围绕精密制造、创意时尚、健康医药三大主导产业,狠抓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精准招引,瞄准“大好高”项目和央企、国企、名企、大企,下大力气努力引进“链主”企业、央企项目。借助我省支持央企国企走进山区26县契机,强化和敏实集团、华润集团等企业对接,加快落实康养、健康医药等产业项目。二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扶持规上工业企业发展壮大,迅速把有潜力、有希望、成长性好的企业培育成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纳税大户。三是建立企业评价“琅琊榜”。实行规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全覆盖,开展行业比拼打擂台,对规上工业亩均税收指标进行晾晒排名,发布“亩均论英雄”年度分析报告,引导企业对标提升、补齐短板,加快“亩产效益”提档升级。
三、在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上下功夫,强化用地空间保障
一是精心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根据“东拓、西进、南优、北连”发展导向,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并积极争取,为我市未来发展留足空间。二是聚力打造“万亩千亿”产业航母。积极向省里争取,全力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平台用地空间,加快构建“1+3+X”产业平台格局,聚力打造以创新平台为主战场的“万亩千亿”产业航母。三是全面整治“低小散”。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大力推进以“四无”为重点的“低小散”企业和亩均税收3万元以下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全面开展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健全工业用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弹性供地等机制。
四、在营造第一流营商环境上下功夫,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迭代推进“标准地”改革。构建部门之间有关企业用地、用电等涉税数据共享平台,完善纳税信用评价,强化税费优惠政策落实。二是构建全方位服务企业体系。围绕产业发展全链条和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推行“零距离”服务企业。加强企业业务办理、创新产业平台、产业政策数字化兑付平台等综合服务平台搭建。推广帮办、代办和一站式、全流程服务模式,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为项目落地扫清障碍。三是强化人才招引。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积极招引更多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同时吸收更多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解决企业用工难题。
(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重点提案,大会发言转提案。提案人:经济界别组,民盟、农工党与无党派人士界别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