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赋能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23- 05- 30 信息来源: 龙泉市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做好我市人才工作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对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推进我市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坚持人才创新首位战略,“产才融合”助力青春品质龙泉建设。制定专项人才政策、激发青年双创活力等人才工作亮点纷呈。

一、存在问题

一是引才与实际所需不相匹配。引才人数和实用性人才人数不相匹配。2022年我市累计引进各类紧缺人才5290人,其中博士64人,硕士221人,分别完成目标的110%、213%、111%。但卫生、金融、农业等领域有实操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依然紧缺,涉及高新产业的大型企业仍需高薪聘请外地团队,本市的人才力量远不能满足全市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如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师人数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人民的医疗需求。人才分布失衡,结构性短缺严重。引进人才大都集中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企业或前来创业的人才数量不多。科研团队是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但该群体在我市产业和企业发展较显不足。

二是用才和留才机制有待完善。用人单位在识才和用才上造成资源浪费。部分事业单位在人才使用方面存在岗位和专业不匹配的现象,引进人才用非所学,专业特长不能有效发挥,造成了资源浪费。如微生物学硕士从事基层建设工作,中医临床硕士从事办公室行政工作。留才机制有待完善。现有的人才政策虽然在引才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新人新政策和老人老待遇”的区分导致部分“老人”在其他地区待遇更优厚的政策吸引下,毅然选择了离职,卫生系统中规培结束选择跳槽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是本土人才培育存瓶颈现象。在理念上,存在重引进轻培育的问题,对本土人才的开发重视较显不足本土人才培育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在政策上,个别政策制约了本土人才的成长,如引进人才优先占用职称名额,在侧重“引进”人才的同时忽视了对本土人才的关注、关爱和培养,导致本土人才失去了职称上升的空间,此现象在2022年我市事业单位选调的考试中已明显反映。在培养上,当前我市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剑瓷两大特色产业,其他产业如健康产业、精密制造等产业的人才培养力度相对单薄,基层职业技能培训渠道不够畅通。长期以往,将对我市产业发展不利。

二、对策建议

(一)精准引才,提供全链条创业创新服务。实施精准引才、靶向引才,积极开展人才科技需求调研,摸清摸准人才和产业资源需求,形成需求清单,为精准招引符合企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探索建立人才科技基金,完善人才体系,集成式线上人才服务应用场景功能。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用好人才专项经费。全面落实人才新政,加大高层次人才及项目的落地扶持力度,强化人才津贴等人才基本保障,进一步促进优质人才、项目要素集聚。

(二)合理用才,畅通人才流通机制。督促引才单位充分利用人才专长、求学背景和师门人脉,搭建发挥潜力平台,避免学非所用造成的人才浪费。打破人才身份限制,适当简化优秀人才的流动手续,发挥人才优势。鼓励人才进行竞争性选拔,使部分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支持部分体制中学有所长的专技人才,在保留编制和待遇的情况下,入驻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发挥专业优势,补齐民营企业技术短板,驻企经历作为专技人员职务晋升的优势条件。

    (三)加大育才,兼顾本土人才培育。转变理念,改变“外来和尚好念经”的片面思想,通过详实的摸底调查、综合比选,准确辨识出本土人才,摸清底数,分类建立本土人才梯队培育种子库。废除不利于本土人才发展的制度规参照玉环“破土计划”,突出成长型、实用型导向按照因需储才、因材施教、因人施策的原则及时出台培养激励本土人才的新政策。全面推进“职业资格培训”“项目制培训”“企业培训”“创业培训”等培训工作。开展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训,以赛促学。实施技能人才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引、育、用、爱、管”管理闭环动态评价并优化培训课程体系。